实践智慧:让儿童的美术学习更有深度

2022-06-30 22:33娄小明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美术课堂深度学习

娄小明

【摘 要】儿童美术实践智慧具有儿童性、审美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儿童美术实践智慧,能够让儿童的美术学习更有深度。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寻找更为广泛包容的实践空间,唤醒儿童的实践需要,设置合理的审美路径,延伸学习活动,以及让儿童从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关键词】美术课堂 实践智慧 深度学习

一、何谓實践智慧及儿童美术实践智慧特征

实践是人类在具体的、现实的世界中的有目的活动,也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实践智慧是相对于理论智慧而提出的,就是“那些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事情采取行动的真实的、伴随着理性的能力状态”。因此,实践智慧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1.实践性。实践智慧贯穿于整个事件的过程,伴随着具体的场景,拥有明确的活动目标,采取合适的实践行为,获得相应的实践成果。

2.自主性。实践智慧是人的一种“能力状态”,体现着人对外界的能动改造,体现了人的自觉自为。

3.合理性。实践智慧是“伴随着理性的能力状态”。哈贝马斯认为,事物的合理性可以用“真实性”和“现实性”两个标准来衡量。“真实性”所涉的是事态在世界中的实际存在,而“现实性”指的则是实际存在的事态得以表现出来的涉世手段。

相对应的,儿童美术实践智慧具有“审美性”“儿童性”和“综合性”的特征。

1.审美性。儿童美术实践主要是一种审美实践,表现在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发现美,一块污渍、一只蚂蚁、一朵云彩都能让他们浮想联翩,激动不已。儿童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美,有时候他们认为的美,成人并不认同;有时候成人推崇的美,儿童又无法接受。儿童的审美创造无拘无束,沙滩、墙壁、地面都是他们作画的地方……毕加索曾经发出感叹:“我一生都在学习像孩子一样画画。”因此,儿童美术实践智慧需要我们去重新认识并赋予价值。

2.儿童性。任何儿童的审美活动,如果没有带有儿童的特性,就会失去它特有的魅力。儿童会带有自己的经验去描绘外在世界,所以他们所创造出来的充满臆想的画面会让成人赞叹不已。儿童大多不能高度运用绘画技巧,因此他们的画作表现出单纯热烈的画风,甚至会让一些绘画大师都大加推崇。儿童充满着对世界的好奇,所以他们的画面大多有一种原始的冲动……因此,儿童美术实践智慧要求对儿童本性进行保护,而不是摧折。

3.综合性。儿童美术活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它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它可以是关注现实的,也可以是关注虚拟的;它可以是单一形式的,也可以是复合形式的;它可以是体现科学性的,也可以是体现非科学性的……总而言之,它往往以匪夷所思的视觉感受让人获得审美体验。我们不是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吗?儿童创作的绿色的太阳、方形的苹果,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更大的震撼力。儿童美术实践智慧正是以它的综合性,给人带来不可预知的丰富性。

二、儿童美术实践智慧为何能让学习更有深度

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性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深度学习的内涵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理解性学习、批判性认知、完整性建构和创造性运用。这些都离不开实践智慧。

这是因为,实践智慧能够使学生成知—成事—成人。第一,实践让知识鲜活起来。实践是知识的黏合剂,让我们能够发现知识的不同类型,去判断知识关联的现实对象,去感知同一对象的不同知识表现形式,去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去组织获取知识的步骤和策略,从而建立起拥有深度结构的知识体系。第二,实践让学习成为有意义的事情。学习知识不是唯一目的,知识是解决事件的必要手段。在解决事件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能够关注比知识更加广阔的外在世界,能够体验比知识更加丰富的内在心灵,从而让学习活动得以延续。第三,实践让学习者发现自己。人类通过实践发现自己,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特长,拥有学习的自信,获得人格的丰满。爱尔兰作家康纳利说:“每个大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而每个小孩心里,都有个未来的成人在静静等候。”教学实践的过程,就是人的唤醒的过程。

实践智慧在美术教学中的存在意义,就是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会做人。美国教育家舒尔曼说:“尽管一种专业知识基础的增加大部分来自研究机构的学者,除非或直到接受实践的严酷考验才能成为专业知识。专业最终是关于实践的。实践领域是专业工作的场所,关于知识的主张必须最终通过实践价值的测试。”同样的道理,要使儿童美术学习更专业、更有深度,不能忽视实践智慧。

三、如何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儿童美术实践智慧

(一)找到更为广泛包容的实践空间

不可否认,儿童的美术学习是围绕美术知识的学习。但是要让美术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更大的实践空间,去“包容”这个知识空间。这种实践空间要在范围上更加宽,在深度上更加深。哲学家大卫·霍金斯写道:“我相信,我们正在做一项历史性的努力,在这种情境中,最好的实践必然超越最好的理论。这一事实决定了我们应该遵循的策略。”同理,这样的策略,也可以运用到我们的美术教学设计中去。例如,在教学抽象画“画感觉”一课中,有的教师直接讲解色彩和心情的关系,蓝色给人以寒冷的感觉,红色给人以热烈的感觉。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了异议:“红色也会让人感觉是血淋淋的,令人害怕。”这样,课堂就无法继续了,学生的作业也不会太理想。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没有把知识放在实践空间内,所以学生不理解、难以掌握。本课需要设置三个前后联系的实践空间。首先,学生需要在经验中理解知识。抽象画是对现实的抽象,所以要让学生产生色彩的味觉联想,不妨让学生尝一尝味道。学生在品尝完甜酸苦辣四种味道后,一下子就找到了相对应的这幅抽象画。学生说:“这幅画描绘的肯定是辣辣的感觉,因为这种红色像火山喷发一样,让喉咙都感到了刺痛。”学生体会到了色彩的多重含义,理解就变得丰富起来。学生发现感觉是相通的,就在我们的心里。其次,学生需要在体验中运用知识。感觉需要怎么画?不妨让学生分主题尝试,学生发现高兴的“点”轻盈而跳跃,芬芳的“线条”自由而奔放,破碎的“形状”尖利而分散,悲伤的“色彩”厚重而灰暗……他们发现了感觉的共性,也体会到了表现的个性。最后,学生需要在交流中发现知识的价值。猜猜同学们画中的“感觉”,为什么能够猜出来?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学生们发现,抽象画并不难懂,感觉是可以交流的。这种交流的喜悦,使学生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三个实践空间,让学生的知识越学越“深刻”,运用越来越“宽广”。

(二)唤醒儿童的实践需要

美术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审美需要的传达。只有唤醒了儿童的审美需要,才能触发他们的审美实践。例如,笔者在教学《轻歌曼舞樱花谣》一课中,一些学生问:“为什么要学习日本的艺术啊?”其他学生也纷纷响应:“日本侵略过我们的国家。”“我不喜欢!”看到学生这样的表现,笔者感到有些手足无措。沉默了一会儿,笔者说:“你们看过日本的动画片吗?”学生有些犹豫地点了点头。笔者又说:“你们知道鲁迅曾经在哪儿留过学吗?”学生点点头。笔者继续说:“早在唐代,日本就曾经派遣学者到我们国家学习。在清代末期,我们国家也派遣了很多学子到日本留学。日本也有很多先进之处。那么,今天我们到底需不需要学习日本的艺术呢?”笔者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们想了想,异口同声地说:“学!”学生的目光变得坚毅起来,仿佛在说:“向别人学习不脸红。”“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迎头赶上。”……笔者知道学生的心灵正在打开,学习的价值正在生成。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虽然涉及的内容很多,有些日本藝术对学生来说不一定能够理解和接受,但是,学生学得特别认真,他们对学习有了更深的理解,而这难道不是学生的智慧在萌芽吗?

(三)设置合理的审美路径

美术学习是要学生参与的,具有一个实践的过程:从哪儿开始?会遇到什么困难?采取什么策略?把握怎样的内容?取得怎样的效果?要让学生学到行走的智慧。例如,在《衣架的联想》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设计从“扶”到“放”的路径的。首先是“扶”,笔者出示了几种衣架的组合方式,让学生猜一猜老师会把它变成什么?请学生总结老师采用的组合方法。笔者总结道:“有些同学看了作品笑了,可以看出这些作品得到了认可。”接着是“放”,让学生欣赏毕加索的作品“公牛”,大家反应有点“丑”,“但是有点怪了,这样的作品反而让人过目不忘。”学生总结了优秀作品的三个标准:“像、美、特别”。可是怎样的作品才符合这三个标准?有些学生说让老师评,“可是老师的观点也不一定权威!”有学生提出了质疑。最后一致商定,让作品自己说话,谁的作品引起“哇”声一片,谁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在最后的交流中,学生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大家看到了自己作品的魅力,并认为这是最有说服力的!笔者发现,在课堂上由学生做主的教学路径才是最合理、最自由的。

(四)延伸学习活动,获取学习智慧

实践不能脱离理性。现实的空间已经打开,学生在这个空间中让知识“开放”起来,使学习获得了更大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一方面通过实践智慧和理论智慧的结合,提升了智慧的品质。舒尔曼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系统的符号和记忆系统,下一步我们就很难分析、解释和编码整理教学中的实践原则。”这种可能性另一方面体现在学习的核心品质和未来发展方面。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任何……理论最好不过的命运是,指明通往一个更加广包的理论的途径,而它则作为一个极限情形在后一理论中继续存在下去。”而实践为儿童打开一扇窗,让知识在实践的空间中“继续存在下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这种实践的可能性。例如,在《提线纸偶》一课结束时,一个学生无比惋惜地说:“这件作品又要进废纸篓了!”于是一些学生提议,下一节课我们一起看大戏!可是问题也不少,有小组害怕被别人嘲笑,有小组不愿意表演……笔者提议,下一节课我们邀请老师看表演,由学生自己管理。为防止有些学生起哄,管理人员要对“观众”进行打分。“观众”欣赏完后不妨说说自己的看法,如果被全班学生接受,就可以获得加分……结果表演非常出色。一位听课教师说:“那是因为同学们都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是的,学生不仅拥有课堂“身份”,而且具备了生活“身份”,这种延伸活动让学生拥有了表演和欣赏的智慧。

(五)让儿童从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在课堂中取得一点进步,那么这节课对他(她)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儿童有意义的学习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而智慧则体现在进步过程之中。例如,在《设计生活中的标志》一课中,笔者首先出示了标志,让学生说说哪些标志最好?学生归纳了标志的四个特点:突出、明确、简洁、美观。可是要一下子掌握这四个特征,对于成人而言也是有难度的。怎么才能让学生同时掌握这四种技能呢?他们自己有办法,小组每个人分工一个项目,同时对设计者提出自己的意见。例如,负责“简洁”的学生要反复告诫对方,能不能做到极致?“形状最规整了吗?数量最少了吗?色彩对比最强了吗?”设计者就在这重重压力下,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他们体会到,真是不做不知道,做了才有了进步,当然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智慧。

猜你喜欢
美术课堂深度学习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就业导向视角下中职美术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能力路径探析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用好课堂提问,让美术课堂动起来
美术课堂学生活动方式的空间定位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