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宝凤
摘 要:基于时代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的良机,鉴于教学实践的困惑、课程理念的育人目标、深圳本土可开发资源的优势,以及深圳市福田区外国语教育集团的实际情况。我们尝试突破“课本+教室”的框架限制,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探索,以初中生物《室外生命探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例,旨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生命观念、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教师感受课程的乐趣,提升师生生活质量。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命探秘课程;核心素养项目学习
一、课程实践研究的背景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全面协调可持续發展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努力。
(二)课程改革的良机
深圳市和福田区政府以及教育部门大力推广和培育课程建设,为我们一线师生开展室外生命探秘课程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时机。
(三)教学实践的困惑
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动机不足,被动低效学习,创新能力缺失,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以及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迷茫。
我们寻求突破传统教育被限制在“课本+教室”框架中的关键力量。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创造机会让学生拓展生命经验、拓展视野,未来才有能力、余裕面对人生。学习不应该是单向传授、无感背诵,而是探索、发现与感动的过程,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改变教师的工作状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生命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教师感受课程的乐趣和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提升师生的生活质量,是我们开发和实施这门校本课程的初衷。
(四)课程理念的育人目标
新课程理念——培养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生命科学的核心素养包含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的内容。我们教学的目的不应当只是提高分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来如何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共同体。
(五)国外的研究现状
走出教室的学习,都是户外教育。让学生走出教室,重拾好奇心,结合五感体验的融合学习,让学习更贴近生活。传统教育出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未来教育模式。在各式各样新模式中,户外教育(Outdoor Education)是备受瞩目的新流派。这被视为突破传统教育“课本+教室”框架中的关键力量。有的国家甚至将户外教育列入新课纲之中。走出教室之外,学习“经验知识”,近年在国际形成复古又时髦的新学习风潮。包括芬兰、美国、英国与日本等国家,不约而同开始重视户外教育,盼能呼应未来教育的需求。
(六)深圳得天独厚的优势
深圳是一座花园城市,超过45%的绿化覆盖率,绿化是深圳最漂亮的一张名片。“你走在深圳的道路上,不可能哪一天没有花开”。
2020年,全市域绿化覆盖率达到50%,建成各类公园1000个以上,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面积600平方千米以上。
(七)学校的实际情况
从学校的层面,福田区外国语学校南校区的屋顶花园,学校后门的菩提路绿道,以及学校附近的红树林生态公园,我们因地制宜,带领学生进行室外生命探秘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
(八)实践路上,期盼优化培育
自然即是课程,户外可为教室。室外生命探秘课程让学生与自然亲密接触,让一草一木都化为课程资源,让学习空间变得广阔而丰富,让学习资源变得生动而有趣,本门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师生的生活质量。我们开发和实践这门课程以来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欢迎。我们开展此校本课程课例的公开研讨也得到深圳市、东莞市专家以及广东省名师工作室团队的高度好评。我们团队已经行走在“室外生命探秘课程”的路上,期盼得到优化培育。
二、课程定位
(一)课程宗旨
室外生命探秘课程是一门生命探秘为统领,以人与植物,人与动物,人与微生物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育学生热爱自然的生命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为主要目标的课程。课程名称的界定:“室外”本可课程界定为传统教室以外,可以是公园、屋顶花园、阳台、实验室、家庭实验室、电影院、动物园或博物馆等地方,创造机会让学生拓展生命经验、拓展视野,未来才有能力、余裕面对人生。
(二)课程性质
本门课程是师生自主开发和实践的跨校校本课程。是一门以生物学科为主的活动形态课程、探究形态课程。主要培养价值情感和实践精神,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工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重点是要深化以问题为导向的项目式研究性学习课程。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真实生活的课程。
(三)实施原则
基于项目学习原则、安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多元化评价原则、导师制原则。
《室外生命探秘》系活动形态课程,主要目标是通过运用科学思维,观察人与生物,探究主题,激发其探寻生命之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健全尊重自然珍惜万物的生命观;愿意以行动关怀环境,学会承担社会责任。此课程可适用于七、八年级。
三、课程内容
该课程建设按照做中学(在观察中学,在实验中学,在调查中学,在游戏中学,在阅读中学)的思路进行总体设计,全面体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对七、八年级的教学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分别确立了学段的具体内容和教育教学重点。
该课程以人与植物,人与动物,人与微生物为主要教学内容。其中人与植物占60%,人与动物占20%,人与微生物占10%。
该课程根据实施场所主要有:1. 学校天台生命探秘;2. 校园生命探秘;3. 公园生命探秘;4. 绿道生命探秘;5. 家庭阳台生命探秘。
(一)课程内容结构与要求
1. 课程主体内容
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陽台革命、人体探秘、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健康地生活。
2. 课程拓展内容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生物的多样及其保护、新冠病毒的主题学习。
(二)不同学段(年级)课程内容与要求
以主题项目的形式开展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每个主题项目下面设计子项目2~3个课时。如七年级上册的课程内容与要求如以下两幅图所示。
(三)不同学段(年级)课时安排、实施场所要求
七年级每周1课时,上、下册课时数各为16课时。主要内容:人与植物。实施场所:校园天台、学校门口菩提绿道、红树林生态公园(部分用周末、节假日时间,亲子教育)、学校及家庭实验室。
八年级每周1课时,上、下册课时数各为14课时。实施场所:校园天台、学校门口菩提绿道、红树林生态公园(部分用周末、节假日时间,亲子教育)、学校及家庭实验室。
四、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法
本课程实施主要围绕“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在观察中学,在实验中学,在调查中学,在游戏中学,在阅读中学……本课程的实施采用基于项目研究的教学策略。
(二)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使用多维互动评价的方法,评价主体多元化。如: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亲子评价。每个课时、整个课程都有完整的评价方案。如:学生活动评价表。关注课程目标的达成,培养生物核心素养;重视评价的参与性、过程性、激励性。
注重过程性评价,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教育的视角下开展课程评价。例如(见下表):
他评:1. 组内分享交流后,带队教师和每位学生将拿到5张点赞贴纸,按照每个小组探索成果给予认真(1个贴纸)、良好(2个贴纸)或优秀(3个贴纸)评价。2. 组间分享交流后,每位教师和评委,按照各组的探索成果给予个性化评价。比如优秀学员奖、最佳动手奖、最佳表达奖、最佳创意奖、最佳观察奖、最具潜力学员奖。
提供多种平台展示学生设计方案,校内交流。投放公众号或其他渠道进行宣传。课程管理:有专门的选课平台,初一、初二的学生在平台选课,每周一第九节校本课时间开展教学活动,周末和假期设计活动单引导开展亲子工作坊活动。每次上课有一位教师主讲,两位教师辅助。尤其到户外开展教学活动最多10人一小组由一个教师带队,并申请学校派保安为安全护航。
(三)资源开发与利用
本课题要解决课程开发和应用实践的两个问题,都需要依仗良好的课程资源来实现。一是依托人教版教材初中《生物学》,二是依托深圳本土课程资源以及学校校本资源,利用室外生命探秘课程让学生与自然亲密接触,让一草一木都化为教材,让学习空间变得广阔而丰富,让学习资源变得生动而有趣,本门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东.赵群.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韦钰.十年“做中学”为了说明什么——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改革之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