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洁
内容摘要:近几十年,国家一直在强调给学生“减负”,并于今年进一步提出了“双减”政策。“双减”的其中一减就是减作业的总量和时长,以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因此,如何设计和布置作业便成为当下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将以语文作业的设计与评价为切入点,分析当下语文作业在布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在今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发挥其建设性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文作业 语文作业设计 “双减”政策
在国家实行“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诸多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展开了对作业布置问题的新一轮研究。本文从当下语文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自己对于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的见解,以求在实际应用中做到“减负增效”。
一.当下语文作业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枯燥
作业的布置大多以课本内容为主,并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诸如先要求学生抄写和背诵课本上的字词句段,学完一篇文章或一个单元就要求学生做课后习题和练习册,最后再买几本配套试题卷重复刷类似的题型……背来背去、做来做去还是那些内容,了无新意。不仅将学生的思维固化在单一的循环里,而且浪费了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拓展新技能的时间和精力。
(二)形式单一
多以个人独立完成的书面作业为主,缺少生活类、实践类、技能类作业和小组合作探究型作业;多是根据全班学生的“平均能力”设置的同一难度水平的作业,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学生没有选择权和自主权,只能机械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三)量多且杂
语文作业量多且杂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各个学校。从教师个体的角度来说,文科类教师经常会布置让学生抄写几遍甚至几十遍相同內容的作业,仿佛只要学生抄的遍数足够多,就能学会并掌握所学的知识;从学科的角度来说,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有着包罗万象的内容,本身就存在知识多且杂的问题,这也间接导致了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无从下手,随意布置的情况发生。这种布置作业的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也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产生了对于作业的烦腻感,进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四)脱离生活
语文作业的布置偏重于学生的“写”,忽略了学生的“听”、“说”与“读”;偏重于知识的积累,忽略了知识的运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书呆子”一样,只会纸上谈兵,无法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实践,无法有效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五)评价简单
从作业评价主体的角度说,大多是教师单方面地检查和评价学生的作业;从作业评价过程的角度说,很多教师在检查作业的时候,流于表面,只看作业的数量是否足够,不看作业的质量是否达标;从教师评语的角度说,笼统的评语诸如“很好”、“棒”、“加油”、“差”等,不仅毫无情感,而且也没有指出学生作业的具体优缺点……这些问题导致师生之间互相应付作业,使作业的布置、完成和检查变成走过场,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太大实效。
二.语文作业的设计与评价
(一)精选作业内容
语文作业在布置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的内容很多,但最终都要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前提,以课本为载体,以在保证教学实效的基础上减轻学生作业压力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发展为目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既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在当前发展阶段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又要明了和深挖语文教材所选文本的具体价值。作业内容既要精简实用又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既要有趣又要有文化内涵,以便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既学到有用的知识又能进获得情感的熏陶。
(二)作业难度分层
“分层作业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业水平,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既有利于不同类型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学生的课业负担,它对教学改革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班级授课制的大环境下,教师可以根据对每个学生的学情分析,将学生的作业难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这三个层次。初级难度的作业,主要是对课本上基础且必要的知识的掌握,目的是让基础稍微差点的学生先打好基础。因为基础知识的掌握如对生字词的掌握主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就能完成,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肯学肯用心就能有所进步,尝到成功的喜悦。中级难度的作业,主要是锻炼学生对于课堂上所学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授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根据所学文章的描写方法描写自己身边的事物。这要求学生对课堂所学基础知识了然于胸,也要求教师能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启发。高级难度的作业,主要是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拓展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如指导学生表演课本剧、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辩论赛等,这要求学生不仅拥有广博的知识面,也要拥有开放的思维及创新的能力。
(三)丰富作业形式
1、书面作业:如抄写自己没有掌握的生字词或自己喜欢的文章片段;针对课堂所学内容写学习笔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搜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材料,撰写读书报告;根据所学课文的体式与内容,新编与自己生活相关的短文等。
2、实践作业:如课本剧表演;成语、诗词、朗诵、演讲比赛;观察生活中的某类人或事;参观某个景点并分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动手制作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物件等。
3、独立型作业:对于符合学生自身能力的作业,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下完成而不需要别人的参与,这不仅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约束力,也能锻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4、合作型作业:如对于某个大的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学生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学生分小组去完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价值。在合作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与人相处之道,明白集体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以便他们走出学校之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5、短期与长期作业:作业的提交时限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短期作业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自己完成作业的效率,也有利于师生双方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获得对于教学与学习的反馈信息,以改进师生的教学与学习方法。长期作业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统筹兼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有耐心,有恒心并注重细节,也要有将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或者所获得的经验整合为系统连贯的知识的能力。
6、必做与选做作业:必做作业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的作业,一般是对于学生发展来说基础且必要的知识;选做作业是根据学生多种多样的兴趣设置的作业,以便开拓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四)转换作业设计主体
1、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可以是布置作业的主体。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总会存在片面,这是不可避免的,而最了解学生的便是学生本人。他们知道在一节课结束之后,自己学会了什么以及存在哪方面的问题,也知道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及能力应该给自己布置什么任务去解决当下的困难。基于此,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的作业,便会更有针对性,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爱好设置作业的难度和形式,也会考虑到自身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及条件,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更加有参与感。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以及提升学生自身的紧迫感,有利于他们在学习中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2、学生互相设计作业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学习同样的内容时,会有属于自己的见解和感悟。让学生分小组互相设计作业,就可以让每个学生更加深入地挖掘自己所认为的重难点知识,并巧妙地转化成自己的问题,让小组同伴进行思考和解答,并确定最佳的解题思路和对策,最后各小组在全班进行分享和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有高度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既要对自己设计的作业认真负责,又要想方设法解答他人设计的作业,既深化了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间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最后的全班分享的过程中,各个小组的学生将自己认为的重难点知识以及相应的解题思路呈现在大家面前,可以进一步地完善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获得新的感悟和启发。
3、师生共同设计作业
对于较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只是简单地告知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虽然被调动起来了,但也因经验不足,导致有的学生无从下手,这时候就需要老师适时的指导和启发。师生共同设计作业的过程中,老师主要是负责引领学生作业设计的大方向,发散学生的思维,给他们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至于具体的作业内容和形式这种更加细节化的东西,仍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喜好自主把握的。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有符合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的作业可做,也不会脱离教学的大方向,更加深了师生间的互相了解。
当然,作业设计主体的转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是作为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设计作业的一种灵活性的补充和调剂而非替代。只有协调好作业设计的主体,才能取得最大成效。
(五)优化作业评价
1、评价主体多元化
(1)教师评价
教师作为直接且长期接触学生的一大主体,对于学生作业的评价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评判,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个学生的作业,注重作业评价的诊断性、公正性、指导性、发展性和激励性,不可草草应付了事。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老师应该多关注他们完成作业的态度是否认真积极,询问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存在什么困难,并鼓励他们努力打好基础。对于中间一部分的学生,教师应该多发展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提升自己,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该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注重发散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教師在给每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任务和目标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要结合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为学生设计专属于他们的基础目标和奋斗目标,基础目标是每个学生必须要达成的,奋斗目标是需要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以及自己的努力奋斗达成的。这就要求学生既不能满足于过低目标而迟迟不前,也不能盲目追求过高目标难有作为,这两个极端情况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发展。
(2)学生自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于自己的身心状态、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以及自己的优缺点都心知肚明。让学生自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对自己进行反思,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寻找办法解决问题,这是最简捷有效的评价方法。
(3)学生互评
学生是社会中的人,不仅要学会与自己相处,还要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融入社会。因而只在意自己的想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广泛听取同伴的意见和想法,体现在作业评价上,就是学生间的互评。学生互评要求学生能客观地向同伴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伴作业的优缺点,帮助同伴改进和提高。教师也应当做好中间工作,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包容和接纳与自己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并通过自己的分析,找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意见。
(4)家长评价
家长评价的方向主要集中在学生完成家庭作业过程中的态度问题,以及整个家庭给学生营造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问题,而非针对学生作业的内容。因为有研究发现,家长在学生完成家庭作业过程中的帮助其实并不是很大,有的甚至会干扰学生的学习。
2、评价标准多样化
(1)知识的掌握
语文知识可以分为基础性知识和拓展性知识。在评价作业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主要关注的是他们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就要在关注其基础知识的掌握的同时关注他们对于拓展性知识的发现与创新。
(2)能力的提升
语文能力可分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在评价作业时,要关注学生当下所拥有的能力以及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锻炼和开发的能力。
(3)意志的锻炼
意志可分为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在评价作业时,要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是否拥有自制力,是否能够坚持,是否能自觉完成作业等问题,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一个考量点。
(4)情感的熏陶
情感可分为道德感和价值感。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会有自身情感的参与,也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情感。在评价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和体验,关注他们是否提升了道德感和价值感等。
三.语文作业多样设计与多元评价的意义
语文作业的多样设计与多元评价,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能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爱之情;既让学生积累了必要的语文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又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的时候,应尽己可能最大限度地追求“正功用”,最小限度地出现‘负效应’。”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尽可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及需求,在广阔的语文知识海洋中精选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最有价值的内容,以丰富有趣的作业形式,引导学生完成作业。只有让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的作业,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投入到作业的完成中去,作业才能真正发挥其对于学生课前的学情分析功能、对于课堂教学的诊断、巩固、补充与拓展提升功能,才能让师生及时获得反馈并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和学习,才有利于師生的健康发展和共同进步,有利于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
本篇文章从当下语文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对语文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展望。整个教育界对于作业布置的创设性见解也会越来越多,并将作为现如今学校教育的有效参考,最终落实到具体的作业布置中,切实做到“减负增效”,以便学校教育在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发挥作业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吴雪梅.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2]冉维维.中学语文作业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3]储名方.对作业有效设计与评价思想的再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李华.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