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摘 要】“双减”政策的发布和落地对高中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单元整体教学总览全局,统筹整体和单元各语篇之间的联系,以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大观念为统领,通过整合单元教学内容,减少重复性的机械训练,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了“双减”政策中的“减负增效”的目标。
【关键词】“双减” 单元整体教学 大观念
“双减”政策的颁布对英语学科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深入研读单元各语篇之间的内在联系,立足单元大观念,建构语篇小观念,以探究单元整体主题意义为统领,开展语篇教学。下面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二Unit 5 Humans and Nature Lesson 3 Race to the Pole第2课时为实践素材,基于单元大观念,进行整体设计分析。
一、立足单元整体,开展语篇分析
单元既是承载主题意义的基本单位,也是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单个语篇的教学内容分析离不开其所在单元的主题语境,因此教师在进行语篇内容分析时,应着眼于单元整体教学内容,梳理该教学语篇与单元其他语篇的关联,确定该语篇在单元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生成该语篇教学的小观念。
必修二Unit 5的单元话题是“Humans and Nature”,
属于“人與自然”主题范畴。主题语境的内容要求是宇宙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探索。基于语篇分析,本单元建构起三个层层深入又彼此关联的小观念,即敬畏自然以共存(Topic talk、Lesson 1、Reading Club 2)、应对自然以自救(Lesson 2、Writing workshop)、探索自然以进步(Lesson 3、Viewing workshop、Reading Club 1)。本单元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人与自然知识的学习,建构大观念—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更好地认识自然以保护自己,积极探索自然的奥秘以促进人类的进步。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本节课所授内容文本分析如下。
【What】
本文的主题语境为“人与自然”,语篇类型为记叙文。本节课为Lesson 3的第2课时。文本主要讲述 Scott 和他的队员在去南极探险过程中和挪威人Amundsen所带领的队伍进行比赛,Amundsen所带领的团队顺利到达南极并赢得比赛,而Scott探险队在归途中遭遇疾病和暴风雪,最终不幸全部丧生。虽然 Scott探险队并未赢得这场比赛的胜利,但他们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顽强勇敢的精神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与赞誉。本节课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对文本做进一步挖掘,引导学生领悟探险家精神。
【How】
作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列出了很多事实性的信息,如两支探险队的出发和抵达时间、赛前准备、装备,以及Scott探险队在行程中遇到的困难等,但是笔墨重点放在了Scott探险队抵达南极之后以及回程,叙述了他们在回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文章多次引用Scott的日记来传达探险家精神。例如,作者为突出Scott一行见到挪威国旗时的震惊和失望,引用了Scott日记中的一句话:“We have now lost the goal of our ambition and must face 800 miles of hard pushing—and goodbye to most of our dreams.”又如,为刻画Scott等人面对困难展现出的勇气,作者再次引用了Scott日记中的话:“We knew that it was the act of a brave man and an English gentleman. We all hope to meet the end with a similar spirit.”再如,作者还引用了Scott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来突出他对这次探险的无悔以及对所付出沉重代价的感叹:“What stories you would have for the boy...but what a price to pay.”这些引用拉近了读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Scott等人在绝望处境中展现出的坚韧、忍耐和勇敢,以及面对死亡的无畏,并因此受到激励,从而准确感知探险家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探险精神。
【Why】
本文旨在通过记叙Scott探险队参与南极远征比赛的故事,展现他们挑战自我、面对灾难不言放弃的精神,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如何定义成功。作者希望学生通过阅读Scott团队南极探险的故事,加深对探险英雄的理解,从不同视角解读什么是成功,理解Scott探险队所展现出的迎难而上、不屈不挠的精神,认同这种精神,从而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征服困难的积极心态。
本节课内容隶属于宇宙探索主题群下的地球与宇宙奥秘探索子主题,通过讲述两支赴南极探险队伍的经历,揭示人类探索自然过程中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体现探索自然以进步这一小观念。以上分析中,教师基于单元整体语篇内容的分析,确定本节课所授内容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生成本节课的小观念,为单元整体大观念的生成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聚焦主题语境,确定教学目标
基于整个单元的主题语境—宇宙探索、地球与宇宙奥秘探索,以及本节课的语篇内容分析,教师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点。
在学完本节课后,学生能够:
(1)获取两只探险队极地竞赛中往返极地的事实性信息,并比较不同之处。(学习理解)
(2)分析判断Scott团队返程途中的情感变化及原因。(应用实践)
(3)概括总结Scott及其探险团队的品质及精神,评价“如何定义探索大自然的成功”。(应用实践)
(4)写出自己心目中的探险英雄及其可贵品质。(迁移创新)
以上聚焦单元主题语境的目标,既有学习理解类目标,又有应用实践类和迁移创新类目标,符合英语教学活动观的要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既培养了学生获取细节信息的低阶思维能力,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总结、评价创新等高阶思维能力,体现了“双减”背景下英语课堂提质增效的基本要求。
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读写活动
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对教材活动进行了整合,设计了符合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递进式的深度思维活动,避免了课堂教学活动浅表化、碎片化,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活动一:
Teacher asks Ss to read the passage Race to the Pole and draw a mind map about the two teams’ journeys to the South Pole, and then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eams.
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角度来看,该活动属于学习理解类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扫读等阅读技巧,帮助学生获取两支探险队在前往南极探险过程中的细节信息,并比较不同之处,为总结为什么Amundsen所带团队赢得比赛,而Scott团队输掉比赛做好铺垫。
活动二:
Teacher asks Ss to figure out how Scott felt at each period of his return journey by presenting the timeline(见图1).
Then teacher asks S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How did Scott feel at each period of his team’s return journey?
(2)Why did he feel like that?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并根据Scott日记和信件的内容,通过补全时间线上的信息,推断Scott及其团队在返程途中的经历,分析Scott的情感变化及原因,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并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达成课时教学目标2。
活动三:
Teacher asks Ss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y do you think the writer of the text used the word “race” in the title?
(2)Would you say that Scott and his team were losers? Why or why not?
〔设计意图〕该活动属于应用实践类活动,通过讨论并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再次关注有关Scott和Amundsen的信息,分析评价Scott探险团队的成败,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并总结虽然Scott及其团队输掉了南极探险的比赛,但他们不能被定义为真正的失败者,因为这不仅仅是两支队伍的比赛,更是生与死的较量,同时也体现出人类在探索大自然奥秘过程中不懈追求的精神,为下一个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定义探索大自然的成功”以及“如何定义探险英雄”做好铺垫。
活动四:
Teacher asks Ss to sum up the admirable qualities of Scott and his team, then have a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o in your mind is a hero in exploring the world?
(2)What makes him/her a hero?
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为班级公众号投稿,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探险英雄以及他/她成为英雄的理由,从而实现了由读到写的巧妙过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讨论总结Scott及其团队的可贵品质及探险精神,并明确“探险英雄的特质”以及“如何定义探索大自然的成功”,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并将自己对“如何定义探险英雄”的理解写成小段落,达成课时教学目标4。
學生作品展示:
Xia Boyu is a hero who keeps exploring the world. He is a double-amputee climber of China and he lost both of his legs in climbing to the Qomolangma. But he never gave up his dream, instead, he was full of passion to reach the summit of Mount Qomolangma. Although he failed several times due to the harsh weather condition,he never stopped striving toward his dream. Eventually, he realized his dream in 2018—truly becoming the 1st Chinese double-amputee climber to reach the summit of Mount Qomolangma. His positive attitude and strong will made him a hero in my heart—also in the history of the whole world.
从课堂微写作来看,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如何定义探险英雄”“如何定义成功”这一小观念,并能切实体会到人类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进程中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的精神,提升了思维品质,形成了积极的价值观。
四、基于课堂活动,评价学习效果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评三个方面。基于此要求,本节课通过制订评价量表,引导学生在学中评,在评中学(见表1)。
评价量表围绕教学目标,针对课堂活动的每个环节,从内容和语言两个维度考量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量表的细则非常明确,可检测性强,切实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
回顾本节课的设计,在教材内容活动多、文本难度较大的情况下,为了减轻学生课后负担,教师通过深入研读教学内容,围绕单元主题语境,制订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教学目标,并在目标的指引下,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课堂活动,通过细致的评价量表,使学生的思维整节课都处于活跃状态,同时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思维品质得到了锻炼,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探险英雄不畏艰辛、探索自然奥秘的文化意识。不仅如此,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层思考,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本节课最后的作业只需要学生通过上网搜索与探险英雄相关的资料并润色修改自己的课堂习作即可,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从而让“双减”的目标真正得以落实。
(作者系北京中学英语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