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全面归纳总结新文科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新文科对外语专业发展提供的“四大”战略机遇,同时提出深化外语专业改革的“五大”应对之举,以期为培养更多国际化、高素质的复合型新时代外语人才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关键词 新文科;外语专业;教师培训;数字化外语资源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20-0115-03
0 引言
外语专业历来是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我国与世界交互往来的重任。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迫切需要更多优秀的新时代外语人才。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育在培养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逐渐与时代脱钩。新文科的出现为外语专业的创新与发展打开新天地,外语专业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深化改革,为国家培养更多兼具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1 新文科的概念和内涵
新文科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首次提出,指的是将传统文科专业进行分化重组,实行文理交叉,为学生提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跨学科课程;同时把新技术工具和新教育手段融入哲学、文学、语言学等课程中去,培养学生使用新技术进行学习和研究的能力。2018年,我国相关政府文件中首次提出新文科的概念并迅速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天津外国语大学王铭玉教授等[1]认为:“新文科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冯果[2]认为:“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对传统文科的提升,其目的在于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以广博的学术视角、开阔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学术积累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契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素养训练,是对快速变革的社会生活的主动回应。”
虽然学者对新文科的概念可谓是见仁见智,但在核心问题上却有统一的共识:一是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的全面创新,是高等教育为适应世界大变革所做的应变之举,具有重要的战略性;二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打破文科的专业界限,通过文理交叉、文工交叉、文医交叉实现传统文科的改造升级,具有很强的融合性;三是新文科的建设以问题为导向,始终着眼于解决社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以理论创新和思维创新为人类和平发展铺平道路,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2 新文科建设与外语专业改革
2.1 新文科建设为外语专业改革创造了新条件和新机遇
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配套文件,2019年4月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提出,计划在2019—2021年建设10 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 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其中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数量为609个,位居所有专业第二位。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更多的国家也正在加入“一带一路”共建中来,我国与沿线65个国家在经贸、文化、人文、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越来越紧密。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需要大量既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又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为此,必须把外语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纳入新文科建设整体框架中来,在深入研究新文科建设的新思想、新举措、新要求的基础上,制订外语专业建设的实施方案。
2.2 新文科建设为外语专业改革提出新目标和新要求
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把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中国价值宣扬好,这是新文科建设的责任和使命。外语学科属于跨语言、跨国别、跨文化、跨学科的学科,其天然具有国际交流与世界融通的特点[3]。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所指出的那样:“要大力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等对外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4]
2.3 新文科建设为外语专业改革提供了新理论和新方法
在制定新文科发展规划时,首先要具有战略性思维,从国情出发,瞄准世界重大问题和人类未来发展趋势,制定科学的战略目标、战略规划和战略方针;其次要运用系统化思维纵观全局,设计好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整合各方力量、统筹各种资源,实现传统文科教育全方位、立体化改革;最后要有具体的方法论指导,比如有的学者提出推动新文科建设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指引、以创新求发展等,有的学者提出“大”“新”“融”“通”“特”建设方针,这些理论、思想和方法对外语专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2.4 新文科为外语专业改革开辟了新领域和新内容
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通过学科内部的融合以及与工、农、医的交叉来促进学科的延展、增长和突破,进而拓展新的学科领域,比如语言学与相邻文科学科交叉产生政治语言学、语言哲学、经济语言学等,与其他学科交叉产生工程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生态语言等[5]。此外,新文科建设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文科曲高和寡、“不食人间烟火”的印象,既要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理论支撑,还要为时代变革下国人的心理、精神和思想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之道。新文科建设所催生出来的新学科和新应用也为外语专业开辟了新领域,为外语发展打开一片新天地,如近几年研究比较火的语言智能就属于语言学、计算机、数学、心理学、神经学、脑科学等众多学科参与的交叉学科,其中外语在数据采集、实验开展以及与国外同行交流协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专业改革路径
3.1 重新修订培养目标,培养新时代外语人才
从外语学科内涵建设及专业目标来看,绝大多数外语学科及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语言、文学和文化领域[6],主要凸显的是外语的人文性特征,而忽略了外语的工具性特征。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基本停留在外语的听说读写技能上,无法真正成为一个精通外语对象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的“外国通”。同时,这些外语人才由于缺乏对我国制度、文化、政策、法律的全面了解,也很难将真实的中国形象传播到国外。外语专业要及时回应国家需要和时代要求,修订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国家外交战略和对外交往的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面向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变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面向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全球化背景的国家外语战略发展[7],培养具有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价值关怀、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文化创新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新时代外语人才。
3.2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打破学科专业壁垒
新文科大力倡导学科间的交叉研究,要求打破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壁垒。推动这种全面而系统的改革必须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一是要建立领导机制,负责统筹协调新文科建设的各项工作,包括外语专业与其他专业交叉的可行性论证、规划的设计、方案的制订、人员的管理、具体的实施等;二是要建立合作机制,高校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教师的研究方向组建跨学科合作平台,如清华大学社会与金融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平台等都属于跨学科平台;三是要建立激励机制,高校要鼓励外语专业教师之间、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教师之间开展交叉研究,组建跨学科教学和研究团队,并出台相应的奖励政策;四是要建立评价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在实行综合评价、分类评价、多元评价、同行评价的基础上,对通过交叉融合产生的交叉(新)学科,要突破传统的学科评价框架,全过程按照独立的交叉学科为单位进行管理,避免同行专家仍然用传统学科思维左右评价结果。
3.3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打造新文科师资队伍
高校要大力提升培训力度,切实增强教师的综合素养,打造大批新文科建设的主力军。在组织保障上要建立教师培训制度,成立专门的教师发展中心来谋划、推动教师培训的开展。学校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内分享”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邀请国内外在新文科领域尤其是在外语理论与实践方面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进行指导和交流。学校也要选派专业好、能力强的教师去外面参加各种会议和培训研修。此外,学校要在校内为不同专业教师搭建互动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他们进行跨学科对话。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注重跨学科知识的培训,也要注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科研范式、信息技术、职业道德、时代精神、家国情怀等多元化素养的训练和熏陶,促进教师观念、知识、技能、道德的全面提升。在培训方式上,要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手段,要把全国的新文科专家组织起来,开发一些优秀的数字化资源,教师要学会使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来分析自身的学习特点,设计学习路径,通过终身学习来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3.4 面向现实需求和技术发展,拓展外语研究与应用新领域
新文科建设倡导文科发展要面向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人民期待,接纳和吸收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不断提高学科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外语专业在这种背景下也要关注当下、放眼全球、瞄准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大力拓展外语研究与应用新领域。一是要以现实需求为导向,服务国家事业发展和社会需要。比如我国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很多高校顺应国家需求,加大非通用语种的人才培养,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过程中发挥了外语的独特作用和价值。二是要融合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外语专业的转型升级。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神经网络、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外语发展带来新契机,比如外语+虚拟仿真技术可以营造真实的交际环境、文化场景、商务场所,实现外语的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外语+大数据技术通过实时记录学生的数据,可以精准判断外语学习者的总体和个体情况,从而开展数据驱动的精准化教学。
3.5 建设数字化外语资源,培养外语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多样性、共享性、互动性、再生性的特点,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核心的终身学习能力。一是要丰富数字化外语资源的类型。数字化外语资源种类繁多,包括音频、视频、微课、慕课、学习网站、移动APP、语料库、翻译软件、虚拟仿真项目等,这些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材料、真实的交互情境、快捷的翻译工具、跨越时空的学习社区。二是要提高数字化外语资源的质量。要组建教师、学生、专家学者、技术研发人员在内的团队共同研究,合力打造出符合外语学习理论和学生认知特点的集知识性与趣味性、技术性与操作性、专业性与易用性、表达性与审美性、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精品资源。三是要完善数字化外语资源的服务体系。要综合运用论坛、邮箱、留言板、微信群、二维码等工具与技术创设一个交互顺畅、反馈及时、效果显著的服务体系。
4 结束语
我国从上而下开展新文科建设,就是要激发传统文科的活力,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导和思想引领。外语专业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积极融入新文科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去,一方面要迎接机遇,用新文科的理论和方法找准自身定位,推动人才培养、师资发展、资源建设、课程设置等全方位改革,培养新时代外语人才;另一方面要应对挑战,承担起新文科赋予的任务,为新文科建设提供外语方案、贡献外语力量、奉献外语智慧。
参考文献
[1] 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4).
[2] 冯果.新理念与法学教育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32-36.
[3] 郭英剑.外语学科话语体系的构建:现状、机遇与要素[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29-38.
[4] 赵龙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治理人才培养[J].太平洋学报,2020,28(1):28-35.
[5] 王铭玉.新文科:一场文科教育的革命[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1):19-22,30.
[6] 安丰存.新文科视阈下的大外语观及学科建设内涵[J].外语研究,2021,38(3):58-65.
[7] 刘玉梅.外语学科专业建设的反思与超学科前瞻[J].中国外语,2018,15(3):4-12.
*项目来源:天津外国语大学2019年度科研规划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专业改革路径研究”(课题编号:19YB13)。
作者:修永富,天津外国语大学教育技术与实验室管理中心,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3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