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

2022-06-25 17:51江红霞李竹林王兴阳刘占文李瑞山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年16期
关键词:数字校园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

江红霞 李竹林 王兴阳 刘占文 李瑞山

摘  要  信息素养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的必备能力,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通过调研掌握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总结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以期为其他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教师;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数字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16-0028-05

0  引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部于2018年4月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开启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征程。《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1]。为扎实推进《行动计划》,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明确规定了信息素养的概念、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2]。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系统性的变革。进入新时代,面对高等教育变革新形势,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育是重中之重,是连通整个世界的知识流阀门,这个阀门是否畅通决定了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已成为新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结构的元素养[3]。

1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1.1  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时代诉求

信息化时代,世界在飞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都带来极大的便利,各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断涌现,微课、慕课、在线学习等多种结合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已经为人们接受并融入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4]。人们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就必须把学习从单纯的求知变为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信息素养将成为每个社会公民的生存必备技能之一,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和信息的牵引,信息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个体或群体的生活品质和发展空间。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要具备足够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信息。

1.2  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

新一轮科技创新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融合科技前沿、教育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纽带,是教育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高校要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高校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将课堂知识传授转变为教会学生终身学习的教学方式,如何在高等教育和发展的浪潮中顺势而为,等等,都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5]。

1.3  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

信息化时代的高等教育从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师生交互等方面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可以从更多的优质网络资源中不断地汲取营养,丰富教学内容;学生成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因此,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教师既要及时获得有效信息,提高自身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增强教学评价效果。同时,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开展信息素养嵌入式教学,促进信息素养知识与专业课或通识课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

2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设计

2.1  调查对象

以沈阳农业大学各部门(包括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教职员工为研究对象,包括学院领导、中层干部、“双肩挑”教师、专任教师、专职辅导员和行政干部等。各部门参与调研教师所占比例符合学院各部门教职工组成情况。

2.2  调查问题

调研的问题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个人基本情况;二是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应用能力和信息伦理与安全四个维度;三是学校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培训现状,包括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等。

2.3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与访谈,量性与质性调查并行。项目组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并请教行业专家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编制“高等农业院校教师信息素养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为六个部分,共设置题目50项。本次问卷调查向全校各位部门教职员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3份,问卷回收率98%。其中有效问卷393份,有效率100%。经过SPSS检测,问卷Alpha信度系数为0.853,说明问卷内在一致性较高,问卷结果可以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访谈提纲基于问卷调查的核心内容提出问题,包括对高等农业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理解与看法、影响信息素养提升的主要因素以及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等。此外,随机抽取30名教师进行面谈或网络访谈。

3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结果

3.1  基本信息

本次调研主要从性别、年龄、职称和研究领域四个方面对研究对象展开研究,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3.1.1  性别

男教工142人,占比36.13%;女教工251人,占比63.87%。

3.1.2  年龄

30岁以下17人,占比4.33%;

30~39岁142人,占比36.13%;

40~49岁177人,占比45.04%;

50岁及以上57人,占比14.5%。

3.1.3  职称

初级18人,占比4.58%;

中级203人,占比51.65%;

副高级124人,占比31.55%;

正高级48人,占比12.21%;

3.1.4  研究领域

自然科学类73人,占比18.58%;农业科学类114人,占比29.01%;工程与技术科学类121人,占比30.79%;人文与社会科学类85人,占比21.63%。

从数据结果看,教职工年龄分布比较合理,以中青年为主;职称结构合理,以中级和副高为主;研究领域涵盖全校主要学科领域。

3.2  基本信息素养

3.2.1  信息意识

在具有对信息真伪性、实用性、及时性辨别的意识方面,37.4%的受访者选择“非常符合”,55.73%的受访者选择“符合”,6.87%的受访者选择“不一定”;在积极学习新的信息技术以提升自身信息认知水平的意识方面,35.11%的受访者选择“非常符合”,58.02%的受访者选择“符合”,5.6%的受访者选择“不一定”,1.27%的受访者选择“不符合”。从调查结果看,教师的信息意识整体情况较好,大部分教师能够对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并且能够积极学习新的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水平,但在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进行创新和深入研究方面的意识还需要提升。

3.2.2  信息知识

在了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知识方面,16.79%的受访者选择“非常符合”,56.49%的受访者选择“符合”,21.63%的受访者选择“不一定”,4.07%的受访者选择“不符合”,1.02%的受访者选择“非常不符合”;在掌握学科领域信息化教学、科研等相关设备、系统、软件的使用方法方面,16.54%的受访者选择“非常符合”,55.47%的受访者选择“符合”,23.16%的受访者选择“不一定”,4.83%的受访者选择“不符合”;在寻求信息专家(信息化技术支持人员)指导的渠道方面,15.78%的受访者选择“非常符合”,48.09%的受访者选择“符合”,27.48%的受访者选择“不一定”,7.63%的受访者选择“不符合”,1.02%的受访者选择“非常不符合”。从调查结果看,教师对所在学科领域的信息知识关注较多、掌握情况较好,但是对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信息安全相关知识和对寻求信息专家指导的渠道等信息知识的掌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2.3  信息应用能力

在能够选择合适的查询工具、检索策略获取所需信息并甄别检索结果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学术价值方面,24.68%的受访者选择“非常符合”,61.32%的受访者选择“符合”,12.21%的受访者选择“不一定”,1.78%的受访者选择“不符合”;在具备创新创造能力,能够发现和提炼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和研究问题方面,22.9%的受访者选择“非常符合”,60.31%的受访者选择“符合”,14.25%的受访者选择“不一定”,2.29%的受访者选择“不符合”。从调查结果看,教师的信息应用能力总体情况较好,反映出学校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内容的广度、深度以及培训对象覆盖面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2.4  信息伦理与安全

在信息利用及生产过程中,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遵守学术规范、杜绝学术不端方面,53.18%的受访者选择“非常符合”,46.56%的受访者选择“符合”;在掌握信息安全技能、防范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等攻击方面,23.92%的受访者选择“非常符合”,45.8%的受访者选择“符合”,21.88%的受访者选择“不一定”,8.14%的受访者选择“不符合”;在对重要信息数据进行定期备份方面,25.95%的受访者选择“非常符合”,59.03%的受访者选择“符合”,12.98%的受访者选择“不一定”,2.04%的受访者选择“不符合”。从调查结果看,教工在保护知识产权、遵守学术规范、杜绝学术不端等信息伦理方面素养较高,在掌握信息安全技能、防范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等攻击,对重要信息数据进行定期备份等信息安全方面的素养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3  信息素养提升的培训

3.3.1  信息素养的培训需求

在是否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水平方面,35.37%的受访者选择“非常符合”;60.56%的受访者选择“符合”;3.31%的受访者选择“不一定”;0.76%的受访者选择“不符合”。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教师有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水平的需求,学校应加大信息素养培训对象的覆盖面和培训内容的广度。

3.3.2  信息素养的培训内容

88.3%的受访者能够熟练使用搜索引擎工具、国内外学术期刊库获取教学和科研资料,79.93%的受访者能够熟练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组织教学活动,88.8%的受访者能够熟练使用智慧学习工具进行在线教学。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教师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较好地完成教学和科研工作,这与学校长期坚持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在熟练使用音视频编辑软件对音视频资源进行剪辑和格式转换方面,仅有58.27%的受访者选择“符合”。教师在自主设计教学课件中主要使用的软件是Power-Point(94.91%)和录屏软件(63.87%),对Focusky(1.78%)、万彩动画大师(2.8%)等动画制作软件使用较少。因此,学校要加大音视频编辑软件和动画制作工具的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内容,让教师掌握更全面、更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3.3.3  信息素养培训方式

61.32%的受访者选择“线上自主学习本校教师开发的原创课程资源”,55.73%的受访者选择“搭建教学共同体,建立专用QQ群,定期发布原创教程,群里成员随时交流”,45.29%的受访者选择“线下集中培训”;41.98%的受访者选择“线下开展教学实践工作坊,开展专题训练实操和研讨”。从调查结果看,开发线上课程资源和通过线上交流的方式比较受教师欢迎,主要是由于线上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但是仍需要定期安排线下答疑和实操,便于及时解决问题,与培训教师和其他同行开展交流。学校会在后续的培训中积极开发线上课程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方面的探索和应用,让更多的教师能够积极参加信息素养提升培训。

4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4.1  学校层面

4.1.1  完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

学校应高度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做好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顶层设计。首先,制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实施方案,由学校主管教学领导负责牵头,组织教务处、人事处和现代教育信息中心共同组织实施;其次,学校确立“教研室—学院—学校”三个层级的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目标,重点以教研室为抓手,逐层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最后,制定和完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管理和评价制度,将信息素养能力纳入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范围,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积极性。

4.1.2  改善数字校园软硬件环境

学校依托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加强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建设,为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首先,保证校园网络流畅稳定,提升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率,便于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6];其次,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多功能智慧教室,便于教师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以及优质教学资源的积累;最后,组建信息技术支撑团队,由现代教育信息中心联合超星、智慧树等公司技术团队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全程提供技术支持,为教师顺利开展信息素养提升保驾护航。

4.1.3  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开展教师信息素养测评的依据。学校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制定教师信息素养量化评价指标内容,开发教师信息素养评价应用软件,从而形成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定性和定量描述,科学而客观地呈现教师真实的信息素养水平。通过对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研究和使用,为学校相关部门提供数据参考依据,才能够根据教师现有信息素养水平,不断调整信息素养提升方案,从而提高信息素养提升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4.1.4  构建多样化的培训模式

学校构建分类别、分层级、多样化的信息素养培训模式[7]。分类别培训是指根据教师的培训需求将教师分为新入职员工、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主讲教师、思政课教师等,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分层次培训是指根据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设置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初级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和信息素养相关的基本理论;中级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信息化教学模式实施等内容;高级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网络协作教研、跨学科学习和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等内容。多样化培训是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包括邀请行业专家来校讲座,邀请企业培训人员开展平台使用培训,开展大规模全校培训、小规模工作坊技能培训、混合式教学观摩课等,满足教师多样化的培训需求。

4.1.5  构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共同体

学校搭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合作平台,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构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共同体。信息化时代,信息知识数量剧增,技术发展迭代更新快,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不能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求。学校应为高校教师搭建信息技术交流的平台,组织教师共同学习信息素养培训课程、信息素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之间交流合作、共同进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学科发展和自身能力提升。

4.2  教师层面

4.2.1  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信息素养意识

高校教师应加强信息素养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培养挖掘信息技术及信息在教学、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的意识,了解挖掘信息技术及信息在教学、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的意识,掌握学科领域信息化教学、科研等相关设备、系统、软件的使用方法,并了解寻求信息化技术支持人员指导的渠道,逐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意识,才能满足“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意识和数据思维。教师应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和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教会学生甄别、选择和合理利用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重视学生的信息伦理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8]。

4.2.2  加强实践操作,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种默会知识,需要不断实践来促进知识迁移。高校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教学科研活动中秉持技术观,在每一个环节都主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强化信息认同[3]。课前,教师应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课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智慧教学工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开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等新型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记录教学过程数据;课后,教师应利用在线学习平台给学生布置拓展知识学习和课后作业,开展课堂测验,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知识反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此外,教师还应积极开展在线教学实践,熟练使用腾讯课堂、钉钉等直播工具开展在线教学,使用QQ、微信等通信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保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顺利开展线上教学,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4.2.3  加强团队协作,共同提升信息素养水平

大数据时代彻底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学孤军奋战的局面,走向团队合作。因此,整合教师资源、推进团队建设是大数据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9]。教师应加强团队协作,组建教学共同体,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学科团队之间的协作,互相学习交流,通过校际合作项目和跨校修读学分项目等开展跨校教学团队合作,组建跨校课程组,在课程资源建设、新型教学模式应用、数字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和交流;另一方面,对信息素养应用有研究兴趣的教师可以组成团队开展学习与实践,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课件制作技巧分享、翻转课堂观摩课、智慧学习工具应用操作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打破学科限制,互相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同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5  结束语

“互联网+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学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大力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水平[10]。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项长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配合完成。学校应在制度、政策、管理、技术支撑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教师也应重视自身信息素养的培养,在课程资源建设、数字教材开发、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和开展过程评价等方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A/OL].(2018-04-25)[2018-05-25].https://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 教育部关于发布《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A/OL].(2021-03-26)[2021-03-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103/t20210322_521675.html.

[3] 杨琰,胡中锋.“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提升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9(4):117-122.

[4] 杨琰.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策略探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0,10(1):55-59.

[5] 陆凯,侯艺东.大数据时代地方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调查与提升研究:基于广西地区14所高校调查数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10):68-72.

[6] 黄亚平,蒲德彦.“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6):20-21.

[7] 宋权华,于勇.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现状、困境与路径:以我国西部地区部分高校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10):78-84.

[8] 孟凡菊.“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J].教育观察,2021,10(1):41-43.

[9] 陈坚林.大数据时代的慕课与外语教学研究:挑战与机遇[J].外语电化教学,2015(1):3-8,16.

[10] 黄亚平,蒲德彦.“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6):20-21.

*项目来源: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等农业院校分会2021年度智慧校园专项课题重点项目“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路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C21ZD04);2021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农科背景下智慧校园建设提升本科教学质量路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473);沈阳农业大学2021年教育教学研究立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混合式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29)。

作者:江红霞,沈阳农业大学现代教育信息中心教研室主任,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高等教育信息化应用;李竹林,通信作者,沈阳农业大学现代教育信息中心主任,正高级实验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开发和高等教育信息化应用;王兴阳,沈阳农业大学现代教育信息中心,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视频制作和后期编辑;刘占文,沈阳农业大学现代教育信息中心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开发和高校信息化管理;李瑞山,沈阳农业大学现代教育信息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校信息化管理(110866)。

猜你喜欢
数字校园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
论数字校园环境下高校教学资源的整合运行策略
校园App的设计与营销
基于Direct3D的三维虚拟校园交互式漫游系统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