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锦明,刘国强,刘建平,郭杰坤,周龙泽(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骨科,广东 韶关 512025)
股骨颈骨折是骨科中的常见病症,指骨之间(股骨头至骨颈基底部)发生连续中断[1]。股骨颈骨折病情不稳定,最常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关节置换是常见的股骨颈骨折手术类型,虽然股骨颈骨折多发于老年人,但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习惯和方式的不断改变,青壮年患者也日渐增多[2],关节置换这种手术类型已不适用于所有患者且进行一次手术后患者因出现下沉、松动、磨损等改变,需再次手术进行新的关节置换,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而且给患者带来极大心理创伤。为减少患者痛苦,提升治疗效果需选择其他更为可行的手术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与闭合性复位内固定术在治疗股骨颈骨折中也较为常见,但哪种手术方式更加适合所有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还是闭合性复位内固定治疗尚存在一定争议。2017 年安冬等[3]学者的研究表明,闭合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有效方式,能显著减少股骨头坏死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而2021年曾建伟[4]等学者的研究显示切开复位内固定较固定复位内固定治疗质量更好,患者股骨头坏死率更低。为使股骨颈骨折患者获得更加高效的治疗,本研究将对股骨颈骨折闭合性复位或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效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 例。对照组中男30 例、女24 例;年龄23~56(43.26±5.37)岁;骨折部位分型:股骨头下骨折18例、股骨颈头颈部骨折15例、股骨颈中部骨折9例、股骨颈基底部骨折12例;骨折位移程度:GardenⅠ型(不完全骨折)9 例、GardenⅡ型(完全骨折,无移位)16例、GardenⅢ型(完全骨折,部分移位)18例、GardenⅣ型(骨折且完全移位)11例;骨折原因:交通意外19例、坠楼5例、摔伤21例、其他9 例。观 察 组 中 男29 例、女25 例;年 龄22~59(43.47±5.61)岁;骨折部位分型:股骨头下骨折17例、股骨颈头颈部骨折16例、股骨颈中部骨折6例、股骨颈基底部骨折15例;骨折位移程度:GardenⅠ型10例、GardenⅡ型14例,GardenⅢ型17例、GardenⅣ型13例;骨折原因:交通意外18例、坠楼6例、摔伤20例、其他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分型、骨折移位程度、骨折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成人股骨颈骨折诊治指南》[5]的诊断标准;(2)患者年满18岁;(3)所有患者在受伤3天内接受治疗;(4)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5)患者及家属知悉本试验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严重骨质酥松患者;(2)合并有严重的内科疾病者;(3)无法完成试验者;(4)临床资料不全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前均进行常规准备:(1)X线和CT检查;(2)血常规、心电图等常规检查;(3)对患者进行皮牵引。
1.3.1 对照组 采用闭合性复位内固定治疗:对患者进行麻醉,在C 型臂的引导下将3 颗2 mm 克氏针依次钻入股骨颈,完成后进行拔除并拧入空心螺钉拧紧、加压、固定。
1.3.2 观察组 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对患者进行麻醉,取患者健侧卧位,于患肢髋关节外侧切开,切口为弧形;(2)切开后分离皮下组织和肌纤维(臀大肌),分离过程中注意坐骨神经,避免误伤;(3)以十字形切开关节囊后部,清除积血,充分暴露骨折断端并将骨折端进行复位;(4)复位完成后采用2 mm克氏针在股骨下方(2 cm)沿股骨颈方向将3 颗克氏针钻入并确保克氏针进入时分布形式成“品”字;(5)完成后将克氏针取出并放入3颗长短一致的空心螺钉;(6)固定完空心螺钉后沿股骨颈基底部颈断-股骨头凿取骨质后向骨槽内止吐股方肌骨瓣,用螺钉进行固定,对伤口进行缝合,手术完成。
1.4 临床观察指标 (1)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2)骨折端愈合时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骨折端愈合时间,骨折端愈合时间越短恢复越快;(3)髋关节功能评分:采用Harris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总分为100 分,分值范围≥90 分、80~90 分、70~79分、<70分依次对应功能等级为优、良、可、差,分数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4)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对照组观察组t P 54 54 33.15±4.96 53.47±6.55 18.174 0.00 27.38±7.16 312.41±96.33 21.684 0.00
2.2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91.64±16.88)天,短于对照组的(108.95±22.7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髋关节功能均有改善,且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n(%)]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股骨颈骨折是一种损伤性骨折,老年患者发生的原因多为骨质疏松而导致骨质流失,轻微逆转时便会发生骨折[6];而青壮年骨质坚韧,发生原因多为高空坠落、摔倒等意外。股骨颈部位置特殊,患者多为粉碎性骨折另外邻近部位遭到损伤[7],骨折部位供血受到影响,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将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严重情况下会引发多种并发症。目前较为常见的治疗方式为闭合性复位或切开复位内固定,但对于两种方法疗效的探究各学者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为探讨更加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本研究对股骨颈骨折闭合性复位内固定疗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就术中情况而言,采用闭合性内固定治疗可显著缩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而就患者术后情况而言,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骨头愈合时间更短。行闭合性复位内固定术时,手术操作简单、创口小、术中出血量少,因此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时间与出血量少;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切开关节囊并清除了囊内积血,减少囊内压力、有效改善患肢血液流变学水平[8],骨头愈合更快。另有研究显示,术后,两组髋关节功能均有改善,且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人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22%(P<0.05),提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明显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时,可将影响骨头恢复的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如新鲜骨折可选用坚强的内固定[9],患者恢复快,不仅能加强功能锻炼还能减少术后并发症而采用闭合性复位内固定会对患者骨膜造成影响,关节囊压力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闭合性复位内固定术的优缺点,优点:(1)手术情况好: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缺点:(1)对医师要求高:达复位标准所需时间长,反复闭合复位可能会导致股骨头坏死程度加重[10];(2)准确性低:C 型臂有时未能对复位影像进行准确评估[11]。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优缺点:(1)安全性高:直视固定股骨颈,安全性更强;(2)减少压力和股骨头坏死率:切开关节囊可显著减少髋关节内压力、降低股骨头坏死率;(3)并发症少;缺点:(1)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2)易使患肢畸形:空心钉若超过髓板会导致骨髓闭合过早而导致患者畸形[12]。
综上所述,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疗效较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效果好,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并发症发生率,虽闭合复位内固定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较切开复位内固定少,但就长远情况来讲,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效果更优,值得临床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