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德钊,李娜,郑权,彭柳(珠海市香洲区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珠海 519000)
结直肠息肉主要指结直肠粘膜表面发生的、向肠腔内突出的病变,临床可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1]。目前主流认为,其发病与粪便的慢性刺激存在密切联系,且在特定条件下易发生恶变,是诱发结直肠癌的主要原因之一[2]。目前临床上多采取肠镜检查对息肉性质等情况进行前期诊断,并结合病理活检进行确诊,但后者检查时间较长,不能及时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影响患者预后[3]。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高清电子染色技术(IScan technology)在不少医学领域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关于其结直肠息肉方面的研究仍较少[4-5]。因此本研究通过对2021年3月至2021年9月我院首次进行结肠镜检查的9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I-Scan 电子染色在结直肠息肉样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6 月至2021 年12 月我院首次进行结肠镜检查的90例患者,根据检查方案不同分为常规组46 例和观察组44 例。常规组中男26 例、女20 例;年龄20~72(41.53±12.78)岁;平均BMI(20.32±2.11)kg/m2,病程1周~3年,平均(1.12±0.32)年。观察组中男23 例、女21 例;年龄21~73(41.68±12.47)岁;平均BMI(20.51±2.23)kg/m2;病程1周~3年,平均(1.19±0.37)年。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具有消化道出血、腹痛、腹泻、便秘等肠镜检查适应症;(2)临床资料完整;(3)神志清晰,能配合检查。排除标准:(1)合并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者;(2)合并心脑血管严重疾病者;(3)合并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4)合并自身免疫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5)肠道准备不充分者;(6)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7)对肠镜检查不耐受者。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3 方法
1.3.1 前期准备 患者均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结肠镜检查。在检查前3天均行充分的肠道准备,禁食牛奶及乳制品,检查当天早、中餐均禁食。术前3 h给予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温水送服。
1.3.2 检查过程 两组检查均选用高清结肠镜。患者取左侧卧屈膝位,在常规高清模式下将大肠镜缓慢置入肛门,直到回盲部,且进镜过程中不做其他处理。到达回盲部后,常规组采用普通高清模式进行检查,到达回盲部后,缓慢退镜并观察息肉外形、颜色、以及基底等,判断其病例类型,拍照后取适量病变组织送病例活检。观察组采用I-Scan 进行检查,对可疑病灶区染色后观察息肉在不同(p、v、c)模式下的外观、染色、腺管等情况,进行病理类型诊断,拍照后取适量病变组织送病例活检。
1.4 临床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肠道清洁度和退镜情况。肠道清洁度采用Boston肠道准备量表进行评估[6],分4 级,3 分表示结肠内无粪便及液体残留,黏膜显示清楚,2分表示结肠内有少量小体积粪块及不透明液体残留,但大部分黏膜能显示清楚;1 分表示结肠内有一部分黏膜显示清晰,但仍有部分黏膜因粪便或不透明液体残留而显示不清;0分表示结肠内有固体粪便,黏膜无法看清。记录两组退镜时间,即从结肠镜放入肛门指导检查结束后取出肛门的所用时间。(2)记录两组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检出情况,包括息肉性质、数量、部位、直径、形态等。(3)记录两组肠镜下病理诊断结果及病理活检结果,计算符合率。病理活检:根据临床实际及患者意愿取部分病变组织,制作病理切片,染色完成后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符合率=(结肠镜下病理诊断结果与病理活检结果符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肠道清洁度和退镜情况的比较 两组肠道清洁度、退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肠道清洁度和退镜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肠道清洁度和退镜情况比较(±s)
观察组常规组t P 44 46 7.68±1.71 7.85±1.79 0.460 0.646 8.32±2.34 8.16±2.27 0.329 0.743
2.2 两组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检出情况比较 观察组结直肠息肉总检出率、结直肠息肉≤5 mm 检出率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结直肠腺瘤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
表2 两组结直肠息肉检出情况比较[n(%)]
表3 两组结直肠腺瘤检出情况比较[n(%)]
2.3 两组肠镜下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肠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结果比较,观察组4例有出入,常规组10例有出入。观察组肠镜下病理诊断符合率(89.74%)明显高于常规组(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肠镜下病理诊断结果比较[n(%)]
结肠镜主要通过肛门插入逆行以观察结直肠黏膜存在的病变,是当前结直肠息肉检测的主要方法,另外还可用于镜下止血、异物清除等治疗中,是必不可少的检查和治疗手段[7]。 早期发现结直肠息肉,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但有研究指出,常规高清结肠镜下对息肉的漏诊情况发生较多,仍难以令人满意[8]。近年来不少新型内镜技术均开始投入应用,且至临床治疗中均展示了较高的应用价值。比如化学染色内镜以化学染剂的方法增强结肠内正常粘膜与息肉组织对比性,从而加强对结直肠息肉的检出[8]。但该技术操作时间较长,且存在难度大,培训时间长等劣势。而电子染色内镜因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不使用染色剂等优点,而逐渐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9]。
本研究对采用I-Scan技术结合高清肠镜与单独应用高清肠镜在结直肠息肉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的肠道清洁度、退镜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这提示,采用I-Scan技术不会明显增加肠镜检查的时间,造成额外伤害和痛苦的风险较低。另外,患者的肠道清洁水平对研究也不存在明显影响。
I-Scan 内镜技术也被称为高清电子染色技术,其主要通过应用图像增强手段,采用图像边缘增强过滤器将隐藏的颜色、血管、小凹形态等以不同的模式动态进行显示,使可能存在病变的组织的结构和形态变得更易于观察[10]。其主要通过利用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反光性差异,将其染为不同颜色,由此形成对比[11]。另外,I-Scan 技术还包括多种应用模式,其中本研究应用p、v、c模式均为适用于结直肠息肉检查的模式,分别具有可加强正常黏膜与病变黏膜间对比、显示黏膜内血管走行,以及适应肠道模式等特点[12]。既往研究结果发现,I-Scan内镜技术在鼻咽癌、食管癌及其相关的癌前病变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13-14]。而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结直肠息肉总检出率、结直肠息肉≤5 mm 检出率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两组的结直肠腺瘤总检出率比较,差异不显著。这提示,I-Scan 电子染色更有利于肠镜下结直肠息肉及≤5 mm 结直肠息肉的检出,而对于结直肠腺瘤的检出率则影响较小。值得注意的是,日常检查中对于小息肉常易造成漏诊,但微小息肉也存在发展为结直肠癌的可能。因此,采用IScan技术结合高清肠镜提高了对结直肠微小息肉检出率的同时,也更有利于结直肠癌的早期预防与治疗。
而与病理活检结果比对,观察组肠镜下病理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这主要由于通过采用不同通道的染色功能及多颜色的病灶整体比较,可更清晰的观察病变情况,并依据腺管及血管开口形态可对其的病理类型及边界进行初步判断。这对于结直肠息肉样病变病例特点的分析和诊断均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采用I-Scan技术结合高清肠镜有利于对结直肠息肉样病变进行更准确的病理诊断,更贴近病例活检结果,进而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指导早期的临床治疗。
综上,I-Scan 电子染色结合结肠镜在结直肠息肉样病变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不影响退镜时间,且更有利于结直肠息肉及小息肉的检出,以及对息肉病理类型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