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教育教学领域的信息化技术使用程度不断加深。对农村小学教学而言,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予以优化是创新开展农村基础教育的关键所在,不断提升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同时,应同步缩小与城市小学教育的差距。纵观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在传统教学思想的桎梏下,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较为落后,教学思想尚未更新,因此难以有效地改革与创新课堂教学活动。凭借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增强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应用
在小学教育时期,数学是一门占比极大的基础课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帮助学生自主完成数学学习目标。文章对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探究,从而打造智慧型数学课堂,优化单一的数学教学模式,激发农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增设探究实操空间,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感
传统课堂中,农村教师的口述笔授占比极大,而数学不同于其他语言类学科,知识点抽象而枯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信息技术的加入很好地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将由板书和口授组成的传统教学手段与图像和声乐等相结合的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可以让教师乏味抽象的讲解变得生动有趣,使数学知识乐趣化、生活化、简单化。同时大大增加了学生参与探究、观察操作的机会,拓宽了学生的接触面,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信息化课堂不仅能大幅降低教师的授课难度,又让学生得以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全身心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当课堂学习变成一种享受、一种乐趣,学生才能真正地爱上数学。
(二)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生正处于爱玩、好动、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年龄,对他们而言,数学知识和理论本就是艰涩难懂的天书一般,倘若课堂氛围也压抑枯燥,整个数学课堂简直就是现实版的监牢。在数学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则可以将数学符号变成跳跃的音符,将数学理论变成趣味的动画,当死板教条的抽象知识和他们喜爱的动画人物和趣味童谣出现在一起,他们的眼球就会被不自觉吸引,从而减轻对知识和理论的抗拒。同时当课堂出现了学生所喜欢的动画人物,采纳了学生所爱好的交流和游戏方式,也会拉近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增加生生间的互动,让师生间配合更加默契,课堂气氛更加积极活跃。
二、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已经引入校园多年,从最初的卷帘幕布、投影展示到如今的电子黑板、手触感应。设备一直在更新换代,但一部分年长的老教师却仍旧保持着陈旧的观念,坚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方式,对多媒体设备束之高阁,视为无用的装饰,只有公开课上才勉强使用几次。而与之相对的则是部分初涉教育行业的新教师,他们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福利已久,在教学和备课时也依赖于与板书相较更快捷的电脑操作。备课使用电脑收集资源,授课直接选择网络上的模板,应有的板书和讲授都通过PPT和动画来代替,课后作业通过钉钉等软件布置,信息技术被他们充分运用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像极了教师这个“机床操作者”操纵下的流水线上的商品,违背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初衷。小学数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这一目的,所以信息化课堂的新型教育方式才应运而生。教师应合理使用多媒体设备,让它成为一個合格的教具,依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合理使用,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地学习。
三、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由于自身的实际特点,对知识的感知需要借助直观的形式,而数学知识相比其他内容较为抽象,要求教师需要和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营造生动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氛围的趣味化、童真化,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和激发,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直观的感受,真切的了解,这对其思维活力的激发及探究性思维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在教学“平移”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回想其比较喜欢的滑梯游戏,体验农村孩子从小山坡向下滑的经历,在此基础上将平移的概念抛出。然后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将生活中常见的平移现象向学生展示,如购物中心的直梯,火车轨道,甚至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等,这些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物,很多农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但是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的求知欲大幅提升。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予以观察并深入思考,平移运动的特征有哪些,生活中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平移情况。由此可以了解,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能够实现真实情境的营造,直观、生动地展示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感官,让学生可以快速理解知识点,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幅提升。对比以往的教学形式,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信息化的教学形式,营造出与学生思维、认知特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因此备受学生的喜爱,转变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提升了对数学课堂的兴趣度,全面提升了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二)营造欢乐和谐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开朗品格
小学生刚脱离父母的怀抱,还保有天真烂漫的顽童天性,存在注意力不集中、逃避困难等问题,所以小学教学必须要遵循“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理念。小学生每天在课堂上的时间长达七八个小时,想要寓教于乐,就要立足于课堂,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枯燥乏味、极具压迫感的气氛不仅会导致学生的专注度下降,阻碍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营造欢乐和谐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养成积极开朗的品行。教师可以在实践中,利用多媒体设备主观把学生带入一种有别于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声音、图像的优势,带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与好奇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与乐趣。
例如,学习“统计”时,教师就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图片集锦和欢乐音乐,带大家重温欢乐的运动会场景,之后再展示记录大家运动项目的表格,让大家进行分类和统计。之后再依据大家统计出的表格提出相应的统计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既能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又能激励学生采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只是新课导入,信息技术也可以作用于知识巩固环节。教师通过网络可以更好地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的习题,从而进一步加大课堂容量,丰富题型变化,增进了学生技能的锻炼,将课堂变得更为精炼有效。
(三)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唾液横飞,学生在课桌旁昏昏欲睡、一头雾水的场面。哪怕教师已经竭尽全力地进行引导和描述,小学生的思路也总会无故偏离,无法有效汲取知识。其中教学面对的最大阻碍就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缺乏主观能动性。传统课堂中,在学习很多知识时要全凭联想,例如,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时,想要灵活应用该部分知识就需要学生在脑海里构造出完整的图形结构。而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这就导致他们在学习中被迫掉队。而通过多媒体等设备进行三维图像、动图演示等教学方法,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培育出空间构造思维能力,更好地开展图像方面知识的学习。借助图像和动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认识何为长、宽、高,何为表面积、体积,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动图,自主变更数据,开展计算。
(四)开发互联网资源,丰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小学生接受系统化数学教育的时间还比较短,对于陌生而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学习兴趣普遍较低,教师必须致力于多元化教学内容的运用,帮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多样性特点,从而促进发展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丰富整体教学模式。然而根据当前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情况来分析,大多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欠缺多样性,他们普遍局限在数学教材之内,鲜少引入拓展性教学资源,不仅导致数学课堂教学取向片面化,也无法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根本目标,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效果。信息技术除了拥有强大的教学功能外,其附带的优渥互联网资源也是全面提升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数学教师只有全面开发和落实新颖完善的教育方案,才能成功打造多元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因此,数学教师在设计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的教案时,应当着眼于教学内容的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大力开发互联网教育资源,以多样化的媒体形式呈现数学知识,以拓展性资源为数学课堂注入更多活力元素,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植学生的拓展性学习思维,从而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高效融合。
(五)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维导图
数学知识模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非常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思辨能力。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将一课的知识点全部罗列在黑板上,这种教学模式不但欠缺科学性和条理性,也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理解压力,进而影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思维导图是一种创新型数学教学模式,不仅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还能消除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基于此,教师在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梳理功能,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为学生构建数学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思辨能力,彰显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六)借助信息技术,辅助课后练习强化记忆
目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致力于思考如何借助互联网平台及其中的资源,实现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并力主構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要想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积极预习、集中学习、做好总结,这样才能实现新知识内容的有效吸收和内化,切实实现运用知识能力的提升。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复习习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及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教师完成教学后,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有效整合、梳理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复习活动,切实保障学生知识点的牢固掌握。
比如,在课堂上教学“”长度单位”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依照教材制作电子课件,在班级群中发布课件,学生下载后对课件进行自主学习,课件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不同物体的长度,如铅笔、桌子、课本、练习册等,这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很大的好处。借助这样的方式,还能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更加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七)设计信息化作业,强化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课后作业的设计是全面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需要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内化运用,才能使数学知识基础得到巩固。以往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作业形式比较单一,作业内容比较固化,这是影响学生作业完成积极性的重要阻碍,造成很多学生对数学作业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吸收。针对这种不良局面,教师可以延展数学作业设计思路,积极为学生设计信息化随堂作业,这样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完善学生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也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作业体验,实现有效的复习巩固目标,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效果。
四、结语
总之,根据上文的论述,在小学农村数学教学进程中,通过强化运用信息技术措施,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极大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成效。对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强化提升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漆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J].新课程,2020(07).
[2]刘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J].中小学教育,2021(03):32-33.
[3]吴丽芬.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15):54-55.
[4]张水金.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2020(2).
[5]蔡美玉.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