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楚锋
摘要:家国情怀自古有之,其是中华文化优秀的精神支撑,是我国传承历史文化的关键内容,也是推动社会和谐进步与发展的基石。高中是学生身心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家国情怀是增强高中生文化自信、承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对教育事业进步、国家未来发展及学生全面进步有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家国情怀;渗透策略
前言:
学生在高中阶段已逐步形成自己独立思维,能依照自己的想法和观念解读语言文字,但由于学生接受教材内容教育较多,而对一些其他文化内容所致甚少。而当前教育的目标转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能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家国情怀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既是符合新课标下提倡的核心素养要求,也让学生以语文学习为载体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一、巧设课堂导语,激发爱国情感
如果能在课堂的开始就调动学生学习调动兴趣,对于教师接下去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将产生极大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巧妙设置导语,让学生在美好的语言中激发爱国情感。优秀的课堂导语可以极大提高学生课堂专注力,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同时,增强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家国情怀在课堂上的渗透。对此,在实际高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出引人入胜的课堂导语,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例如,在《长征胜利万岁》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设计精彩的课堂导语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中央根据地退出,踏上长征路途。中央红军经历了大小380光辉战斗,将700多座县城攻下,国民党数百个团被成功击溃,期间经过众多省份,翻雪山、过草地、渡大河,在经历二万五千里行程后,红军三大主力最终会师,取得长征的胜利。现在,让我们阅读杨成武将军留下的回忆录,感受长征胜利为作者带来的喜悦和激动的心情吧!”学生在听了教师一番话之后,都对长征途中经历的事情产生兴趣,继而认真阅读文章,达到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目的。
二、发挥诵读作用,重视以读带感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对祖国大好河山描述的诗文,也有一些饱含作者深厚情感的文章,这些名篇佳作就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渗透的大好时机。教师在对这些文质兼优的作品进行赏析时,可以发挥出诵读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细心品味,字斟句酌的感悟,再对学生深入开展有关家国情怀的教育,以此促进学生以读带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例如,在学习《书愤》这节内容时,为让学生更了解陆游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境地,了解作者内心压抑的愤慨,感受古人爱国的情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反复诵读的形式,来切实体验文章内涵。就全文每一联的内容学生明白了作者“书”什么和“愤”为何,再联系当时社会便可知“愤”的根源,全部归结于南宋朝廷“主和派”,成为阻碍收复失地的绊脚石。作者的“愤”中含悲痛,“愤”中含怨恨, “愤”中含哀叹,从而本诗形成沉郁的风格。教师可以在課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比赛,看谁读的更带感情、更有水准,这样就引发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进而更理解作者当时极度热爱自己国家,并渴望祖国得到统一的心情,进而将家国情怀融入整个学习过程中。
三、介绍背景知识,营造爱国氛围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文字透露出的内涵,经历深刻的思想教育,继而对语文学习抱有极大热情,成为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头等大事。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介绍一些有关课文的背景介绍,让学生能了解到作者创作的社会环境,这样就为学生营造出十足的爱国氛围,更有助于家国情怀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例如,在学习《屈原列传》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就要先为学生讲解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随即教师再为学生讲述屈原所在的社会背景,这使学生了解到屈原生活在社会正在历经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残余势力在地主阶级与贵族集团中,卷入宗国之间与内部内忧外患的复杂斗争。屈原主张改革政治,推荐贤能,励精图治。这影响贵族阶级的利益,更适应新兴阶级的政治需求。所以楚国贵族不断打压和排挤屈原,使其不能实现一生为祖国奋斗的政治理想,所以借诗歌来排解自己的愁绪。这便增强课堂爱国精神的氛围,进而学生更细读文章内容,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结论:
总之,语文课堂不仅肩负传授语文知识的重任,更应担负起使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使命,其中爱国信念应成为教学活动中永恒的主题,学生也需要铭记社会责任意识,这对于铸就自己精神境界有重要助力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不断发掘教材中家国情怀的内容,使学生受到源源不断的知识和精神营养的补给,让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得以充分展现,为实现培养具有爱国情结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虹.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J].中学语文,2021(15):90-92.
[2]漆晓林.如何在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J].试题与研究,2020(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