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创新、发展与突破

2022-06-25 15:36王本华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王本华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

2022年4 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并将于秋季开始实施。历时三年(自2019年起)修订的新课程标准,在依照总的修订原则“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创新导向”的前提下,究竟在哪些方面有开创性的发展呢?本文拟在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高中课标”)比较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阐释新课程标准的创新、突破与发展。

一、从整体面貌看新课程标准的创新

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材局田慧生局长在介绍各科课程标准修订后的主要变化时讲到了三点:一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二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三是增强了指导性。翻开新课程标准的目录,对照2011年版课标,不难看出新课程标准在整体面貌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也印证了田慧生局长所介绍的上述三点。

变化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分开表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次教学大纲中(2001年以后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有时也称“教材内容”)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规定了课文、练习、基础知识、语文能力、作文等不同方面的内容和要求,显示了语文教学的基本面貌。2001年调整为课程标准以后,其中最主要的是课程目标,规定了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而以往语文教学大纲或当时其他学科课程标准中出现的课程内容在语文课标中却隐而不见。其后,在业界人士普遍呼吁课程内容回归的情况下,2011年版课标将原来的“课程目标”修改成了“课程目标与内容”,除具体内容略有增加外,基本上将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当成了一回事。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真正做到了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分离:课程目标由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领起,以此确定课程总目标,并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确定各学段的具体目标;课程内容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以三个层次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领起,描述各个学段的学习内容,给予具体的教学提示。课程内容的独立,使新课程标准真正做到了“骨肉依存”,更使得教材选编、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有了实质性的依凭。

变化2:在课程目标部分凝练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顶层设计,从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出发,凝练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鉴赏四个方面,体现出语文学科在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方面的独特追求。二者的关系见下图:

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两点须注意。其一,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是,语文核心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不是语文知识的堆砌,也不是简单、重复的语言能力训练,而是学生在特定情境的真实活动中积累、建构并表现出来的。其二,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运用是基础,其他三个方面都是以此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鉴赏都离不开语言运用这个基础和前提。

变化3:课程内容凸显文化取向,并以语文学习任务群为抓手确立其组织形式。在课程内容部分,新课程标准首先阐述了其主题与载体形式,突出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文化主题,并分条予以说明,同时规定含有这三大文化主题的作品应占全部学习内容的60%~70%。这凸显出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以文化人”的总体价值取向,强化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总体要求。新课程标准还确立了以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由此划分为三个层次六个学习任务群(见图2)。

新课程标准对每一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都作了分学段的描述,并在该任务群最后给出总的教学提示。从这个安排上可以看出,学习任务群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了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提示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学习路径。我们应特别关注新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表述:“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聯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1]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任务群是由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组成的;二是学习任务应该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情境”是这一轮各学科课程标准都特别重视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强调要让学生学会解决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完成相应的任务。

变化4:制定学业质量标准,使教与学都具有可测性。崔允漷先生曾经在某次讲座中提到:课程方案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总的培养目标,其实就是为初中毕业生画像。套用这个比喻,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在学生的画像上描画出细节,具体显示出他们在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中长成什么样子。换句话说,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就是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语文学业成就关键表现的整体描述,其目标应该是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可观察、可测量、可分析、可评价。学业质量标准实际上是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比如,第四学段的学业质量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分别描述的: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识字和写字、语言积累与梳理;日常生活情境中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及社会实践;文学情境中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文化情境中的学习与理解、探究与传承;跨学科学习情境中的搜集与梳理、整合与分析。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就知道一个学生在九年级毕业的时候,他在语文学业方面应该具有怎样的能力,达到怎样的水平。

二、从局部观念看新课程标准的调整

总体来说,由于课程理念的发展、核心素养的凝练、学习任务群的提出、学业质量的研制,2022 年版新课程标准与2011年版课标相比有了很多实质性的创新,这些已经在前文说明。除了这些变化,新课程标准在局部观念上的调整也随处可见。

调整1:格外重视价值引领。前面说过,“坚持目标导向”是本轮课程标准修订的第一个原则。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部分以“主题与载体形式”为题,说明语文教材三大文化主题学习的重要性,彰显语文学科的价值引领作用。事实上,我们从新课程标准所凝练的核心素养中就可看出端倪,特别是从与2017年版高中课标的比较中更可以看出其对价值引领的重视与强化(见表1)。

两个版本的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核心素养都包括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大方面,但排序略有不同。2017 年版高中课标将“文化传承与理解”放在第四位,而新课程标准则将“文化自信”放在了首位,旗帜鲜明地突出“目标导向”,凸显语文学科在“以文化人”教育上的独特价值,凸显时代的要求,更富有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所以当前教育尤其强调对文化自信的培育。当然,我们除了要记住这四大核心素养,还要明了四者之间的关系,充分领会“语言运用”是核心素养的基础,正像新课程标准中所表述的,“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调整2:反复强调活动与实践导向。新课程标准处处体现出以活动为导向,“活动”“实践”“语文活动”“语言实践”等成为其中的高频词语,而学习任务群的设置更体现出明确的活动、任务导向。其实,除了这些明显的标识,学段要求中板块设置的调整也体现出这样的倾向。在2011 年版课标中,每个学段按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设置,从名称上看基本是内容范围;新课程标准则按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板块设置,虽然很多具体内容都继承了2011 年版课标,但板块名称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活动性。这样的设置,应该有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与2017 年版高中课标衔接。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有这样的表述,“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二是体现本轮课程标准总体指向实践活动这一基本理念,强调要引导学生在一定的语文活动中建构知识,形成能力,从而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

调整3:重点倡导整体规划与情境创设。就新课程标准整体来看,从核心素养的凝练到学习任务群的设置,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到教材编写建议,无处不体现出整体、整合、情境等理念。其中,对教学建议的调整尤其明显。比如,2011 年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有一条相近的理念,表述为“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新课程标准则将其表述为两条,一是“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二是“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使整体、整合、情境这样的理念得到极大的加强。其中,“整体规划学习内容”是从大单元、大任务的角度提出的,力求通过单元整合、任务设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提升素养。“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建立起联系,“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从这一点出发,语文学习情境的创设应该源于生活中的真實需求,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解决。

三、从细节表述看新课程标准的发展

除了整体创新、局部突破,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我们还注意到一些语言表述的细节有了变化,从中也可以窥见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细节1:强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细心阅读我们就会发现,在说明课程性质时,新课程标准与2011年版课标不同,与2017年版高中课标也有不同(见图3)。

认真分析我们会发现,“语言文字”是理性而客观的陈述,“祖国语言文字”被赋予了爱国情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则进一步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是每一位国民在爱国情怀基础上不容置疑的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从表述的变化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重视。该法规强调:“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2]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课程,凸显出课标研制的国家站位,也使得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象、性质更加明确,更有利于发挥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作用。

细节2:重视情境性和实践性。在课程理念部分,同样是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2011 年版课标表述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017年版高中课标表述为“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标准则进一步表述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这样的改变体现出语文课程学习观的发展。2011年版课标仍然在强化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所强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观念,继续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2017年版高中课标已经认识到,自主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发展性,“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标准则重视“情境性”在实践活动中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强调具体而特定的活动情境与条件、参与者自身的文化背景与个体经验等,因为这些都影响着实践的过程与结果。

细节3:提倡整本书阅读。应该说,2011年版课标在这方面已经有了相应的要求,但仅仅是在前三个学段提出课外阅读总量,在第四学段课外阅读总量后提出“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在新课程标准中,每个学段都单列一条,提出整本书阅读的目标,最后一条还有对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我们以第四学段为例,看看两版课标在这一内容表述上的差异(见表2)。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2011年版课标把名著阅读看作是课外阅读,而且只有量的要求;新课程标准除了有量的规定,还有具体的阅读方法、阅读策略、专题探究、阅读品味等方面的要求。不仅如此,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中,还把“整本书阅读”作为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使得名著阅读合理合规地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也必然享有一席之地。

其实,类似上述这种细节表述的变化,新课程标准中还有很多。比如,课程理念中“语文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总目标中“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教学建议中对网络及互联网内容的阐述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应当多加关注。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