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体悟古诗词美的有效路径

2022-06-25 22:25徐海波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4期
关键词:精读审美体验诵读

徐海波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既要基于语言教学的特点,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诵读、精读、品读、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声韵美、画面美、情思美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走近作者,体会古诗词蕴含的丰富情感,而且获得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审美体验;诵读;精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0-0016-03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它和谐的声韵、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想象等无不体现出独特的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對古诗文的教学提出明确的目标:第一学段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以看出,三个学段的教学都强调诵读。为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以读贯始终,通过诵读、精读、品读、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美、体验美、创造美,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诵读古诗词,感受声韵美

鲁华锋老师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流形式是近体诗,近体诗在格律声韵上的严格要求,使之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和谐动听,呈现出极为强烈的声韵之美。因此,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诵读无疑是最佳的方式。”古诗词教学的初始环节,教师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把握节奏,感受古诗词的声韵之美。在课堂上,可通过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学生吟诵的模式,引导学生在倾听、朗读、正音、诵读的过程中读准、读通、读懂古诗词,把握古诗词的节奏,初步感受古诗词的声韵之美。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教师先范读,在字音、语调、节奏、声韵等方面进行示范,带领学生进入词的意境中;接着,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然后,教师再指名学生朗读,相机纠正易错的读音,如“清平乐(yuè)”“相媚(mèi)好”“(wú)亡赖”“卧剥(bō)”等;最后,教师出示整首词的停顿节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让学生读出古诗词的节奏、韵律来,感受古诗词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声韵之美。在教学中,教师不必进行格律、押韵等方面的分析,只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自我陶醉式的诵读,沉浸到古诗词的意境中去,领会古诗词的声韵之美即可。这对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乃至终身发展将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二、精读古诗词,想象画面美

诵读使学生对古诗词获得了初步的感知,做到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感受诗词的声韵之美。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精读,理解诗词大意,想象画面之美。

(一)知诗人,论背景

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学段特征,对第一学段宜采用讲故事、播视频、扮角色等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方法介绍。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咏柳》这首诗,在介绍诗人贺知章时,教师可以讲李白与贺知章之间的小故事,巧妙地向学生介绍贺知章:“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李白的好几首古诗了,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你们知道谁最早称李白为‘仙’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咏柳》这首诗的作者——贺知章。李白年轻时虽有才华,但不出名。他到京城拜访贺知章,贺知章觉得李白的诗写得太好了,对他赞不绝口,经常请李白喝酒,两人成了互相欣赏的好朋友。他称李白是‘谪仙人’,称自己为‘狂客’。这样一位‘狂客’,他笔下的柳树会不会也像他一样‘狂’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样,由已知推未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贺知章,符合第一学段学生的接受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解诗意,想画面

理解诗意是想象画面的基础。只有在理解字面意义后,才能再现诗中画面。在理解诗意时,不同学段的要求应不同:第一学段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课本上的插图大体说出整首诗的意思即可;第二、第三学段学生除了要结合经验和插图,还要联系上下文、借助书中注释自主理解诗意。在疑难处,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并进行适当点拨。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暮江吟》这首诗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说说诗歌大意。大部分学生能理解第一、第三、第四句,但对第二句“半江瑟瑟半江红”面露难色。这时,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瑟瑟’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答道:“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教师进一步追问:“除了看注释,你还有什么办法猜测‘瑟瑟’的意思?”教师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书中插图和生活经验来理解。有的学生答道:“根据‘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红’字,我猜想‘瑟瑟’应是一个描写颜色的词,与红色对应,应是青绿色。”又有学生答道:“我跟爸爸妈妈出去旅行时见过这样的景象: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江面上,照到阳光的一半江水是红色的,没有阳光照射的另一半江水是青绿色的。”在讨论中,学生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

理解诗意后,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古诗词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再创造,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这是将诗人笔下描写的景象外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他们头脑里形成的意象和外化的语言是千差万别的。例如,读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登鹳雀楼》一诗,学生 “会想象自己一个人登临层楼时看到的那种苍茫雄浑的景象,但那种感觉可能是高邈旷远的,也可能是悲怆肃穆的,可能独与天地往来,也可能思人生之短暂,等等,这是要靠个人的经验和悟性去体会的,每个人想象的画面都不太一样”。(陈先云语)在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想象力,珍视学生的差异性,并让学生在外化语言中进一步想象古诗词所描绘的生动画面。最后,教师可根据不同古诗词所呈现的不同画面,配上或优美舒缓,或雄浑辽阔,或轻快跳跃,或凄切哀怨的音乐,鼓励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朗读古诗词,在朗读中感受不同题材的古诗词所描绘的不同画面,理解它们不同的美。

三、品读古诗词,体悟情思美

精读是“面”的教学,而品读则是“点”的教学。品读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在诗眼、意象、修辞等方面的特点,从而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精妙构思。经过精读,学生能够理解诗词大意、想象画面之美,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品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关键词句,体悟诗词的情思之美。

(一)品诗眼,传情思

诗眼(词眼)即古诗词中点睛传神之笔,是整首诗(词)中最关键的字、词、句,是一首诗(词)的灵魂所在。诗眼(词眼)能最充分、最真切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经过精读,学生头脑里大致想能象出这样一幅画面:一对白发苍苍的、微醺的老夫妇,用吴地的方言亲热地聊天。此时,教师应紧扣词眼“醉”字进一步展开引导,让学生想象这对老夫妻会聊些什么、做些什么。在入情入境的想象和讨论中,学生对“醉”字有了多角度的理解:为大儿子、中儿子的勤劳善良而醉,为小儿子的活泼顽皮而醉,为田园生活的美好和谐而醉等,从而体悟到词人对乡村悠闲安宁生活的喜爱之情。

(二)品意象,解情思

意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情思的客观物象,鸟兽虫鱼、花卉草木、日月星辰、风霜雨雪等动植物与自然现象都是诗人笔下的意象。诗人常常寄抽象的情感于具体的意象中。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抓住诗词的核心意象、意象群,帮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逐渐理解意象,知道意象背后所寄托的情思。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出塞》这首诗,“明月”是它的核心意象。只有理解明月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体悟作者抒发的情感。教师通过拓展阅读和创设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明月这一意象。

师:诗的第一行描写了哪两种景物?

生:明月和边关。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明月的诗句?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名句,并引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诗人常常借明月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师:请同学们再反复读读《出塞》的前两句诗,说说自己有什么体会。

(学生交流:边关路途远、征战时间久、将士思念亲人等)

师:你现在就是一位出征多年、苦思亲人而不得归的将士,你坚守着边关,遥望着明月,一遍遍感叹——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只有将士思念亲人吗?还有谁对谁的思念呢?

(学生交流:父母对儿子、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亲等)

师:你是苍颜白发的父母,你遥望着明月,一遍遍地呼唤着自己的儿子——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你是贤惠美丽的妻子,你遥望着明月,一遍遍地呼唤着自己的丈夫——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教师借助图画、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有感情地朗读《出塞》的前两句诗,进一步体悟将士对亲人的思念、有家不能回的心情。

(三)品修辞,表情思

妙用修辞可使古诗词的语言更加灵动传神。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品读运用修辞的诗(词)句,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思之美。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咏柳》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连用三个比喻句来赞美柳树:第一句写碧玉般的柳叶把柳树装扮得高大美丽,表现柳树的美;第二句把千万条垂着的柳枝比作绿色的丝带,表现柳条的美;后两句最精妙,采用设问、比喻的修辞手法,问是谁能裁剪出这么美的细叶,原来是像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这样既展现了柳叶的美,又写出了春寒料峭之感。在教学中,教师抓住“碧玉”“绿丝绦”“似剪刀”这三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引导学生品读,学生就很容易感受到诗人超乎寻常的想象和独具匠心的构思,进一步体悟诗人对柳树的喜爱、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比读古诗词,赏析异同美

经过品读,学生能够把握诗词的主旨,体悟诗词的情感之美。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从作者、主题、内容等多个维度理解古诗词的美。

(一)异中求同,赏析同质美

赏析不同诗词中的同质美,能让学生对某一类主题的体验更深刻。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将相关联的几首古诗词组成群诗,让学生比较阅读。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夜宿山寺》这首诗时,可将其与之前学过的李白的另外两首诗——《古朗月行》《静夜思》组成“想象”组诗,将它们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李白诗的奇丽惊人的想象。在对比阅读中,学生不仅能体验到月亮这一意象的丰富内涵,而且审美与鉴赏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升。

(二)同中求异,赏析异质美

赏析同类诗中的异质美,能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特点,理解诗歌的独特意义。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詩词诵读”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教师可将其与之前学过的另外几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赠汪伦》等组成送别类群诗,引导学生反复比较,发现同主题诗中的微妙差异:同是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是以酒送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以目送友,《别董大》是以话送友,《赠汪伦》则是以歌送友。这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表达情感的不同方式。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感悟古诗词的美,既是基于语言学习的基本特点,也是坚守儿童立场,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选择教学策略。在古诗词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诵读、精读、品读、比读等方式,引领学生感受古诗词的声韵美、画面美、情思美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走进古诗词,理解、感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且获得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鲁华锋.小学古诗教学方法举隅[J].语文建设,2019(18):19-22.

[3] 温儒敏.小学语文中的“诗教”[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6):4-10.

[4] 汪洋.古诗群文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9(28):22-23.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精读审美体验诵读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新国标下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浅析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