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力
[摘 要]目前一些习作教学依然存在评价标准模糊、学生写后评价等问题,导致学生的习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评价即学习的理念强调评价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习作评价支架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为此,教师要根据习作目标来搭建评价支架,要系统把握每次习作的评价标准,同时注意习作评价支架的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使评价支架契合学生的习作心理,让习作课堂的教学练评一致,有效促进学生习作能力、语文思维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评价支架;习作能力;评价标准;习作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0-0013-03
习作评价支架是提高习作教学效率的重要抓手。目前一些课堂的习作评价依然存在标准模糊、写后评价等问题,这样导致习作教学效率难以有效提高。其实,评价不仅是诊断、引导教学的重要工具,而且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因为评价即学习。只有把评價融入习作的整个过程,才能有效推动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学生现有的习作经验水平与“这次习作”要求达到的目标是存在一定距离的。基于此,搭建科学的习作支架,用好习作支架这个工具,帮助学生达成目标就成为习作教学的现实需要。
一、习作评价支架的搭建策略
(一)以目标支架为导向搭建评价支架
确定精准、明晰的习作目标评价标准是有效发挥评价支架作用的关键。任何教学活动的展开都要以精准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搭建习作评价支架的前提是要有精准明晰的目标指向。
统编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习作都有自己的写作要求。这些习作要求既是习作教学目标的依据,也是习作评价标准的关键要素。教师应依托教材,正确地理解编写意图,以单元习作目标为核心,结合语文要素和习作提示,确定每次习作内容独有的教学价值,锚定精准的教学目标,有效搭建习作教学目标支架。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围绕中心意思写”,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汉字确定中心意思,写一篇习作,旨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或选取不同的事例表达中心意思的习作能力。“围绕中心意思选择适合的材料”是本次习作的关键目标。怎么围绕中心意思写?“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就是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思路与方法。思路与方法的习得自然是本次习作学生需要达成的目标。教材助学系统还提示本次习作评价的要求,为评价目标提供了基本框架。据此,我们制订本次习作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导向设定评价标准,既有关键能力的目标,也有过程方法的目标,这样评价标准一目了然。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看出,本次习作评价标准与教学目标保持着高度的契合。评价的教学目标就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还是学生练的目标。有了类似这样指路牌式的目标支架,所有的教学活动就有了灵魂。“怎么围绕中心意思选择适合的材料?怎么围绕中心意思写?”自然成为教学的聚焦点,成为学生本次习作关键能力的提升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与教学目标和评价之间的一致性呈正比关系,一致性越高,能力提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有了一致性的目标,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的习作以及对习作的评价就都围绕着共同的目标展开,使得教学各环节之间相互协调、照应。
强调教学练评一致性,说到底就是基于目标展开教学的一致性。教与学是为了达成目标所展开的活动,而评价也是为了达成目标,促进实施最优化的与学生相匹配的教学。追求教学练评的一致性,是习作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逻辑。以精准的目标为导向设定习作评价指标,可让评价最大化地发挥其对习作的指导、诊断、反馈、改进作用,能切实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二)系统把握评价标准
在一次习作中,运用的知识可能很多,如果没有系统思考习作评价目标,为有目标而制订目标,反映到教学中就会出现主次不分、程序不清、用时不当等问题。教师要对习作的多个评价目标进行梳理,知晓其在本次习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构建“核心标准+重要标准+基础标准”的多层级评价体系。
再以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为例进行说明。如前文表1所示,本次习作评价标准共有5条,其中的第2、第3条标准直指靶心,是能够对本次习作产生最有支撑作用的知识,是核心目标。教学过程中,核心目标要重点关注,这样就能将重点目标落到实处。第4条标准要求确立重点部分,将重点部分写具体。“写具体”,学生虽有基础,但预测写不具体依然是学生本次习作比较集中的问题,是习作的难点,需要持续训练,因此将它作为本次习作的重要标准,给予重点关注。第5条标准是基于习惯养成提出的,是高年级的共性要求。以上5条评价标准次序契合习作思维的逻辑:确立中心—选择材料—确定详略—描写具体—养成习惯。教学时,不宜打乱先后次序,否则会对学生的习作造成困扰。
除此之外,部分目标在每次习作活动中都会涉及。如,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根据习作内容分段表述、语句通顺等,这是提升习作水平的基础,需要长期实践。经过思考,可这样确定本次习作评价标准。(如表2)
教师厘清评价目标层级,是基于对学段目标、单元重点的深入研读,对学情充分预估的结果。系统地把握评价标准,胸有丘壑,便可有效利用评价支架展开教学,做到条理清晰、主次分明、合理用时,从而能强化核心,巩固重点,兼顾基础。这样,既引导学生向基于核心目标的更高层次认知和能力渐进,又让学生在一次习作中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巩固提升,这正是习作教学的价值所在。
(三)习作评价支架的可操作性
有了精准的习作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支架去实施教学过程,设定的目标也就成为海市蜃楼。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虽然有高度的一致性,但从教学角度看,二者并不是等同关系,其存在着与儿童认知特点匹配的转换问题。如果说教学目标是成就教学练评一致性的核心问题,那么让评价支架直观明了、易于操作,则是成就教学练评一致性的关键技术。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是“有你,真好”,其核心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①选择一个人,运用第二人称向他吐露心声;②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这个人的“好”;③把印象深刻的场景写具体;④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的真情实感。有两位教师制订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如下所示。
教师一:第二人称、事情具体、感情真挚。
教师二:向某一个人倾吐了心声(第二人称),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了这个人的“好”,把印象深刻的场景写具体了,表达出了“我”的真情实感。
对比以上评价标准,就会发现它们的差异。第一位教师只将教学目标进行概括并分条表述,从目标指向角度看并无不妥,但这样将习作教学目标照搬给学生作为评价标准,概念化明显,操作性不强,给学生理解目标造成了障碍。第二位教师则针对目标逐一落实,对人称、体现这个人的“好”的事例、场景、情感等问题具体直观呈现,并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表述,使评价标准成为学生易看懂、用得上、好操作的具体方法。
根据不同的主题,教师还可针对具体习作的要求,对同一评价标准设定不同的等级。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话题是“笔尖流出的故事”,我们依据目标支架给每项评价标准设定如下等级(如表3)。
以上评价标准针对刻画人物、推进情节、描写环境这三个关键要素设定等级,各评价主体依据习作情况给予不同等级的评价。这样目标明晰、评价具体,使学生清楚了解“我要做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做到了什么程度,我怎么做得更好”,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对照习作发现存在的问题,为修改指明方向,更好地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可见,教师搭建的评价支架有多精准和科学,其引领学生学习就有多细致和深刻。
二、习作评价支架运用的有效方法
(一)评价融入教学全程
教学练评是同向而行、高度一致的关系,评价与教学、学习、练习紧密相融,相互影响。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固有的习作教学流程,将结果评价转变为全程评价,将评价融入指导、习作、批改、讲评的全过程。
习作评价融入教学全过程,这样习作指导的过程就成为有机生成评价标准的过程,就成为学生逐步理解、认同目标的过程;这样学生就以评价引领写作的过程,写作过程就成为学生内化目标、学习习作的过程;这样习作后的自评互评,自然成为学生能力再提升的过程。这样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评价都如影随形,目标集中统一,多次聚焦“本次”训练的能力提升点,通过持续的巩固与强化,将目标深深融入学生的认知之中,逐步转化为能力。评价标准统一,过程一以贯之,评价支架充分发挥了引导、优化学习的工具作用,获得了最大效益。如此一课一得,聚沙成塔,学生的习作素养悄然生长。
(二)“对标”实施多元评价
习作的主体是学生,习作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习作实践,提升习作能力。只有开放评价主体,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对照评价标准有效展开自评和互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评价。因教学练评的一致性,因评价融入教学全程,开放评价主体就成为提高写作教学效益的强力助推器。
没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学生的自主评改就会随性而为,就会导致关键的靶心习作目标淡化、模糊。评价支架下的习作课堂,教师要引领学生对照评价标准,以读者的视角评改自己和同伴的习作,先扶后放,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分析、反馈、运用的学习过程。
运用评价支架引导学生对照标准自主评改,可以“对标”看进步增强写作的自信、找不足明晰努力的方向、自改习作有效地提高水平; 引导学生在同伴互评中,“对标”赏亮点互相激励、找差距彼此促进、提建议共同进步;教师“对标”批改习作,学生一看就懂,评语不多,但效果明显,这样既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有效增强教学效果。习作评价不仅指向知识与能力,更是带有温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习作的乐趣,写作动力倍增。如此构建互评互改、自主评改、教师批改有机勾连的多元评价链,给足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深度理解与体验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生长,习作能力与思维水平不断发展。
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过程。用好评价支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特点,不断创新评价支架的形式,以评价引领习作教学,有效发挥支架的效用,日積月累,这样学生“自能作文”的目标便指日可待。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