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T为分散相时MMT对PC/PTT结晶的调控作用

2022-06-24 03:50王文俊张景阳李娜孙成夏铭辰王栋栋薛美玲
工程塑料应用 2022年6期
关键词:酯交换环氧树脂结晶

王文俊,张景阳,李娜,孙成,夏铭辰,王栋栋,薛美玲

(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042)

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PTT)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同为聚酯家族三兄弟,是三大热塑性聚酯之一,1941年由Whinfield 和Dickson首次合成出来[1]。它不但具有与PET和PBT相媲美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且制品表面光洁度和电气绝缘性能优于PET和PBT[2]。PTT有别于PBT和PET的是其产业化进程曾因原料1,3-丙二醇短缺和昂贵的价格而命运多舛,几度产业化又几度搁浅。直至1995年,Shell将其重新产业化并于1998年以品牌Cottera开始产业化销售。2000年之后杜邦收购Shell PTT业务,采用由玉米淀粉提取1,3-丙二醇的路线,生产生物基PTT并以品牌Sorona销售。

PTT的结晶速率比PBT慢一个数量级,比PET快一个数量级[3];力学性能和玻璃化选变温度均介于PBT和PET之间,可用作纤维、工程塑料和薄膜。适中的结晶速率赋予其制品优良的光洁度,既无PBT快速结晶导致制品光洁度差的弊端,又无PET结晶过慢导致大型薄壁制件极易发生翘曲的尴尬。此外,PTT的突出性能特点是由分子构型赋予其有别于PBT和PET的超强弹性恢复性能,使之尤其适合用作高档地毯用纤维[4]。

PTT用作工程塑料时,研究者和企业界通常将其与聚碳酸酯(PC)复合以进一步提高PTT的低温抗冲击性能[5–8],期望能象PBT/PC复合材料一样在工程塑料领域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因而有关PTT与PC的复合、增容、熔融与结晶行为和酯交换反应的研究众多[9–17]。课题组针对文献中对PTT/PC结晶的研究结果相差较大、观点不尽相同,以及快速结晶对其制品快速生产的重要性,对简单两相结构PTT/PC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做了详细研究[11]。系统考察了复合材料组成、剪切场、温度场、加工时间以及由此而决定的相形态/相界面对PTT/PC复合材料结晶行为的作用,阐明了PTT/PC复合材料结晶性能下降的真下原因是PC相和相形态/相界面而非酯交换反应与降解,剔除了文献中认为酯交换反应是导致PTT/PC结晶性能显著下降的解释。认为在通常加工过程中酯交换产物的量在可检测范围之外,不会对结晶性能产生明显影响,而复合材料颜色发黄的原因亦是因为降解而非酯交换。高温长时间混炼30 min以上以获得酯交换产物对实际生产毫无意义,借酯交换产物增容也是以严重牺牲力学性能、结晶性能和耐热性等为代价的舍本逐末行为。

PC对PTT结晶的影响呈现双重性[11]。一是抑制PTT相结晶,抑制程度与PC含量、界面粘结以及界面面积有关,典型结果是当PC质量分数超过70%时PTT/PC不再显示结晶峰。二是PC对PTT结晶显示成核作用,典型结果是PTT/PC的峰值结晶温度随PC含量增加而移向高温,但PC的这种成核作用相比界面面积和良好界面粘结对PTT相结晶的抑制作用要逊色的多。在加工温度和剪切相同时,PC这两种作用的消长决定着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

鉴于PTT与PC复合时极易出现的结晶性能下降[10-11,18],笔者采用纳米蒙脱土(MMT)对其进行了结晶调控。研究发现当PTT为连续相时:(1) MMT极大地促进了PTT结晶[19],譬如1% MMT可使70/30 PTT/PC的初始和峰值结晶温度分别向高温移动17℃和32℃,且结晶峰的半峰全宽减小了45%,结晶焓增加3.7 J/g。(2) MMT表面极性越强,对PTT的成核能力越强;极性表面MMT的分散性越好、粒度越小,对PTT的成核能力越强。(3)相对于MMT的表面性质,粒子尺寸和分散状态对球晶生长速率及结晶动力学影响更为显著。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继续考察了PTT为分散相时MMT对PTT/PC结晶的调控作用,并与MMT对PTT连续相的结晶促进作用做了对比,由此分析了MMT对PTT分散相具有超强诱导成核能力的原因。也考察了PTT/PC的界面相容剂双酚A型环氧树脂对MMT结晶调控作用的影响。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材料

PTT:Sorona K1171,η=1.02 dL/g,杜邦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中国上海分公司;

PC:LG1201-15,熔体流动速率(MFR)=15 g/10 min,LG化学中国上海有限公司;

双酚A型环氧树脂(E-03):609,天津市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有限公司;

有机改性纳米蒙脱土:Cloisite®25A,美国南方粘土产品公司。

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选矩流变仪:Haake Rheocord 9000型,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差示扫描量热(DSC)仪:DSC-204F1型,耐驰科学仪器商贸(上海)有限公司;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JSM-6700F型,日本电子光学实验室有限公司;

速射电子显微镜(TEM):JSM-2000EX型,日本电子光学实验室有限公司;

广角X射线衍射(WAXD)仪:Rigaku D/max 2500型,日本理学公司;

超薄切片机:Model MT-6000型,美国DuPont 公司。

1.3 试样制备

样品采用选矩流变仪熔融加工,加工温度为250℃,加工时间为10 min。熔融加工前,将PTT和PC在120℃真空干燥12 h,MMT在85℃干燥2 h,双酚A型环氧树脂在70℃干燥1 h。无MMT时采用一步法加工:将PTT和PC同时放入选矩流变仪中熔融混合。有MMT时采用两步法加工:先将PTT与MMT熔融加工3 min后再加入PC和环氧树脂继续加工7 min。加工结束后将物料快速取出、迅速压成厚度为3~5 mm的薄片并立即放入冰水中淬冷以冻结其相形态。淬冷后的样品于室温真空干燥后分别采用DSC,SEM,TEM和WAXD进行相关表征测试。

1.4 性能测试

DSC测试:在高纯氮气气氛下,采用铟校下温度,样品质量为(7.5±0.5) mg。测试程序为:以10 ℃/min从0℃升温到270℃并保持5 min后,再以10 °C/min的冷却速率冷却至20℃。

SEM测试:将干燥好的样品在液氮中脆断、断面喷金后,采用SEM观察样品的断面相形貌。

TEM测试:采用超薄切片机将样品在室温超薄切片后,采用TEM观察样品的相形态。仪器的加速电压为200 kV。

WAXD测试:MMT在PTT/PC中的插层和剥离状态采用WAXD表征。测试条件为:Cu Kα靶(λ=0.154 nm),室温,样品厚度为2 mm,加速电压40 kV,电流为100 mA,扫描范围为2θ=(1~10)°,步长为0.02°。

2 结果与讨论

2.1 PTT为分散相时MMT对PC/PTT结晶性能的调控作用

图1为PC/PTT复合材料加工时纳米MMT对PTT结晶性能的调控作用,相应的峰值结晶温度和结晶焓分别见表1。表1数据表明,在无MMT时,PC/PTT的组成不同,其结晶能力也明显不同。当PTT相的含量为10~30份时,DSC曲线上无结晶峰出现,表明PTT相的结晶被PC相完全抑制。PTT含量为40份时,PTT相在175.8℃显示一个结晶焓为15.1 J/g的结晶峰。该结晶焓的归一化结果为37.8 J/g,显著低于纯PTT的49.8 J/g[11],表明PC明显地抑制了PTT结晶。

图1 PTT为分散相时MMT对PC/PTT复合材料结晶的影响

表1 MMT对PC/PTT结晶行为影响的DSC数据

图1表明,若PC与PTT复合时加入1份MMT,则MMT对PTT分散相的结晶促进能力依据PTT相的含量不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当PTT相含量为10~20份时,DSC曲线依然无结晶峰出现,表明1份MMT不能诱发PTT分散相结晶。当PTT相含量增至30份时,则1份MMT 使原本不显示结晶峰的PTT相在189.2℃显示一个结晶焓为12.3 J/g的强结晶峰,表明MMT显著地促进了PTT相结晶。当PTT相含量增至40%时,则1份MMT 使峰值结晶温度向高温移动3.8℃,使结晶焓提高3.3 J/g,同样显示出对PTT相结晶的显著促进作用。此外,图1还表明,当MMT用量由1份增加到2份时,PC/PTT(70/30)的峰值结晶温度和结晶焓均稍有增加,这与PTT为连续相时MMT用量对结晶的影响结果一致[19]。

2.2 MMT显著促进PTT分散相结晶的机制

因MMT对PTT分散相突出的结晶促进作用,进一步以PC/PTT(70/30)和PTT/PC(70/30)为例,对比研究了1份MMT分别对PTT为分散相和PTT为连续相时复合材料的结晶促进作用,相关结果见图2和表1。

图2 MMT对PTT为分散相和连续相时复合材料的结晶调控作用

图2和表1数据表明,MMT对PTT分散相的诱导成核能力显著强于PTT连续相,体现为:PTT为连续相时,1份MMT使PTT/PC(70/30)的峰值结晶温度向高温移动15.2℃,结晶焓增加1.3 J/g;而PTT为分散相时,1份MMT使原本不显示结晶峰的PTT相在189.2℃显示一个结晶焓为12.3 J/g的结晶峰。为究其因,对相关样品分别做了TEM和WAXD测试(图3和图4),以期从MMT在基体中的分布与分散情况找到差异性的根源。图3给出了MMT分别在PC/PTT(70/30)和PTT/PC(70/30)中分布和分散状态的TEM表征结果。图3表明,尽管MMT在PC/PTT(70/30)和PTT/PC(70/30)样品中均倾向于分布于相界面上,形成沿界面分布的MMT层,但其在两种复合材料中的分布与分散情况却有着明显不同。首先,由于PC相本征的熔体黏度比PTT大,致使在相同加工条件下,PTT/PC(70/30)样品中PC分散相的相畴尺寸比PC/PTT(70/30)中PTT分散相的相畴尺寸更为粗大,使得PC/PTT(70/30)中的相界面面积要比PTT/PC(70/30)中的相界面面积大,这给位于PC/PTT(70/30)相界面处的MMT诱导PTT结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其次,MMT在PC/PTT(70/30)样品中几乎全部分布在相界面上,而在PTT/PC(70/30)中则是主要分布在界面上,另有少部分分布在PTT连续相中。这是由于MMT在PTT相和PC相中呈现出差别的透择性分布所致。再者,或许还是因为PTT和PC的熔体黏度差别,使得在相同加工条件下MMT在PC/PTT(70/30)样品中几乎全部以剥离性分散状态分布在相界面上,形成厚度为几十到上百个纳米的球状MMT层,这无疑可以更好地诱导PTT成核结晶;而在PTT/PC(70/30)样品中则仍有少部分MMT处于插层-未剥离状态;且MMT在PC/PTT(70/30)中形成的MMT界面层厚而连续,在PTT/PC(70/30)中的界面层薄而间断。

图3 MMT(1份)在PC/PTT(70/30)和PTT/PC(70/30)中分布与分散状态

MMT在PTT/PC基体中分散状态的WAXD结果较好吻合了TEM结果,见图4所示。MMT(001)面的2θ衍射角在PTT/PC中已向低角度迁移至2.71°,表明分散在PTT/PC中的MMT其层间距已显著增大。PC/PTT/MMT(70/30/1)且采用两步法加工样品的(001)面的衍射峰几乎消失,表明MMT几乎全部发生剥离性分散,而采用一步法加工样品的(001)面衍射峰却微弱可见,表明仍有少量未发生剥离。相比而言,PTT/PC/MMT(70/30/1) 样品(001)面的衍射峰却明显存在,表明未发生剥离的MMT数量明显多于PC/PTT/MMT(70/30/1) 样品。综上,TEM和WAXD结果均表明,MMT在PTT为分散相的PC/PTT中更容易发生剥离性分散,形成了更多成核点,且MMT分别与两相表面性质的差别性使其更倾向于分布在PC/PTT(70/30/1)界面上形成厚而连续的球状MMT层,这个呈剥离性分散的MMT层对PTT结晶富有超强的诱发作用,使得相同用量的MMT对PC/PTT(70/30/1)的结晶促进能力显著强于PTT/PC(70/30/1)。

图4 MMT及其在PC/PTT(70/30)和PTT/PC(70/30)中分散的WAXD谱

2.3 界面改性剂对MMT促进PTT结晶的影响

鉴于双酚A型环氧树脂可有效改善PTT和PC之间的相容性[20],提高复合材料性能,因此考察了PC/PTT(70/30)复合材料在0.5份的双酚A环氧树脂增容下,MMT对PTT分散相的结晶促进作用,其DSC结果如图5 所示。由图5 可见,与非增容体系相比,1份MMT对PTT相的结晶促进作用反而稍下降,表现为峰值结晶温度和结晶焓均稍降低。为此,采用TEM对MMT在双酚A环氧树脂增容的PC/PTT中的分布与分散情况作了表征,结果如图6所示。对比图6和图3可以发现,加入环氧后不但MMT的剥离性分散程度降低,且沿界面的择优分布性显著变差,这势必影响其对PTT结晶的诱导成核能力,导致PTT分散相的峰值结晶温度和结晶焓均降低。

图5 环氧树脂改性剂对PC/PTT/MMT(70/30/1)结晶能力的影响

图6 环氧树脂增容时MMT(1份)在PC/PTT/(70/30)中的分散情况

3 结论

(1) MMT对PTT分散相的结晶促进作用依据PTT相含量的不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PC/PTT质量比60/40时,1份MMT使其峰值结晶温度向高温移动15.2℃,结晶焓增加1.3 J/g;PC/PTT质量比70/30时,使原本不显示结晶峰的PTT相在189.2℃显示一个结晶焓为12.3 J/g的强结晶峰;当PTT相含量继续降低为20~10份时,则1份MMT不能再诱发PTT分散相结晶。

(2) MMT对PTT分散相的诱导成核能力显著强于PTT连续相,体现为:PTT为连续相时,1份MMT使PTT/PC(70/30)的峰值结晶温度向高温移动15.2 ℃,结晶焓增加1.3 J/g;而PTT为分散相时,1% MMT使原本不显示结晶峰的PC/PTT(70/30)在189.2℃显示一个结晶焓为12.3 J/g的结晶峰。

(3) PTT/PC的界面相容剂双酚A型环氧树脂使MMT的剥离性分散程度降低,沿界面的份择优分布性变差,不利于MMT的结晶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酯交换环氧树脂结晶
Jiangle ceramics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加筋板结构吸湿行为研究
酯交换-熔融缩聚法合成PEF工艺及性能研究
纳米B4C(BN)/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齐长城,人类智慧的结晶
陶胎结晶釉制备及其分相呈色研究
采用油脂改性方法降低人造奶油中的反式脂肪酸
工业酶法和化学法酯交换在油脂改性应用中的比较
生物基环氧树脂高性能化和功能化的研究进展
碱催化法制备生物柴油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