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化环境的小学数学合作探究式教学策略

2022-06-24 22:43黎春芳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摘 要: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之一,问题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法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以问题化环境为基础,联系教学内容,设计、提出问题,驱动学生合作探究,能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数学学习效率。基于此,文章从问题引入、问题探究、问题应用和问题总结四方面入手,详细介绍问题化环境下的小学数学合作探究式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化环境;合作探究式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18-0008-03

引  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提出诸多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如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事实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被视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1]。“问题集”“问题串”等是问题化环境的具体体现,是驱动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法宝”。众所周知,学生学习能力之间存在差异,有时学生很难靠一己之力有效学习数学知识。合作探究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一方面可以展现学习主体性,切实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水平;另一方面可以碰撞思维,自觉地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由浅入深地建构数学认知,锻炼合作探究能力,提升数学学习效率。鉴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问题化环境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为依托,联系教学需要,应用适宜策略,设计系列问题化活动,促使学生合作探究,有效地与问题“互动”,掌握数学知识,锻炼相关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引入问题是问题化环境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起点。合作探究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重要途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情境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基础[2]。为了驱动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要研读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各个环节,创设教学情境,引入引领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以“圆柱”为例,学生在本单元要了解圆柱的内涵、表面积、体积等内容。基于单元内容,在开展课堂导入活动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要喝一定量的水。通过观察,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使用圆柱体的水杯喝水。为什么我们的水杯大都是圆柱体呢?这里面蕴含着怎样的奥秘呢?请大家思考这些问题,并为小组成员设计一个圆柱体水杯。”在如此情境下,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兴趣,迫切地想要探寻圆柱体的奥秘。有的学生在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自觉发现一些问题,如“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圆柱体。那么,什么是圆柱体呢?圆柱体有怎样的特点呢?”“在设计圆柱体水杯时,我们要考虑哪些问题呢?会遇到什么问题呢?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等。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鼓励他们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记录各自发现的问题,并就问题内容进行分析,总结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好记录,生成问题单,继而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如此做法不仅有效地创设了问题化生活情境,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还使学生切实发挥主动性,在发现、提出问题的同时,合作分析、探究问题,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呈现问题,合作探究

(一)教师提问,合作探究

教师是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引导者。而课堂提问是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表现。在问题化环境下,教师的课堂提问方式愈加多样,如提出问题串、展现问题集等。如此提问方式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而且可以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探究、解决问题,逐步掌握数学知识[3]。对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选用适宜的方式提问,推动学生初步进行合作探究。

以“百分數的认识”为例,百分数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立足此内容,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觉得百分数有哪些特殊之处呢?”在提出问题后,教师鼓励学生与小组成员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展现个性差异,提出个性看法,由此碰撞出思维火花。在学生激烈讨论后,教师鼓励他们毛遂自荐,展现探究所得。有的学生说:“百分数表示一个比率。”基于此,教师追问:“为什么说百分数表示比率呢?”在教师的追问下,该学生积极思考,组织语言,介绍原因:“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又可以表示比率。而百分数是以100为分母的分数,只能表示比率。”在学生介绍的同时,教师相机在黑板上板书:数量、比率。之后,教师根据板书内容,向学生提问:“百分数是不是只能表示百分率呢?下面,请看这样几种具体的百分数(用课件展示),和小组成员一起探究百分数到底是什么吧。”在课件的辅助下,学生继续与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实际上,教师利用课件展现了三种酒的酒精度。在观察的同时,学生自觉地与小组成员讨论百分数的意义,并就此区分百分数和分数,探寻二者的关系,进而探究出百分数的含义。如此不仅使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还使学生切实地获得合作探究机会,逐步掌握数学知识,锻炼探究能力,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二)学生提问,合作探究

学生提问是其发现问题的结果,也是其探究成果的具体体现[4]。问题化环境提倡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教学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推动课堂教学有效开展。33207F7F-5A67-453B-9785-0D27C4D9F5DC

以“复式折线统计图”为例,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立足此内容,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了小红五个单元的数学成绩和五门学科的期末成绩。结合课件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阅读课件中的这两条信息。如果让你针对这两条信息提出问题,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发散思维,联想各种各样的问题,并自主提出问题,如“小红的五个单元成绩有怎样的变化?”“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直接展现出小红数学成绩的变化情况?”等。教师及时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并与小组成员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迁移已有认知,提到折线统计图。对此,教师鼓励学生再次研读信息,梳理数据,制作折线统计图。在合作制作的过程中,学生集思广益,提出各种建议,顺其自然地梳理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并成功绘制了折线统计图。然后,教师鼓励小组毛遂自荐,展现折线统计图。教师则立足小组成果,提出问题:“观察这个小组的折线统计图,你能发现小红的成绩有怎样的变化吗?”受到问题的驱动,学生自觉地展开合作讨论,透过数学现象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清晰明了地展现数量的变化情况。由此可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不仅可以生成课堂教学活动,推动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还可以使学生获得合作探究机会,有针对性地探究数学知识,逐步地建构数学认知,锻炼数学探究能力,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三、课堂练习,问题应用

问题应用是指应用问题成果解决新问题。数学课堂上的问题成果指向数学知识。综观上文,在合作探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由浅入深地认知了数学知识,为解决新问题提供了便利。问题化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其实是学生不断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在掌握了数学知识后,学生要及时应用学习成果,解决新问题,由此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自然而然地积累问题解决经验,增强数学问题解决效果[5]。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情况,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组织练习活动,驱动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继续解决新的问题。

以“卫星运行时间”为例,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合作体验口算活动、估算活动、笔算活动等,使学生逐步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方法。立足学生的学习所得,教师顺势组织综合练习活动,驱动学生应用所学解决问题。具体而言,在开展综合练习活动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0~4这五个数字,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能用这五个数字编创出新的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题目吗?试着编写题目,保证得数要尽可能小。”此问题具有开放性。在问题的驱动下,大部分学生积极思考,联想到各种各样的题目,如“103×24”“304×21”等,并主动地与小组成员分享各自成果,做好记录。教师肯定学生列出的题目,并问道:“所有题目中,哪一个得数最小?”此时,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教师追问:“为什么?”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自觉地与小组成员交流,介绍各自的想法。然后,教师鼓励小组成员毛遂自荐,介绍想法。不同的小组成员给出了不同想法,如“利用口算可以直接计算出某个算式的结果,接着用估算求出其他算式的结果。比较不同的结果,就可以找出最小结果。”在学生介绍想法之际,教师顺势点拨,使他们完善认知。同时,教师继续提问:“列出的算式中,哪个得数最大?”借此驱动学生继续探究。如此练习不仅使学生获得合作探究机会,还使学生灵活应用课堂所学,有利于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的认知。此外,不少学生因完成课堂练习,增强了数学学习欲望,自主地与他人合作,提高了合作学习水平。

四、延伸课堂,问题总结

问题总结是学生透过问题积累解题经验、提高数学认知的活动,也是学生自觉提出其他问题、继续解决问题的途径[6]。在体验问题化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经历问题提出活动、问题解决活动等,建构了数学认知,积累了问题解决经验。同时,不少学生发现了新问题。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无法获取充足的时间解决所有问题。对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延伸课堂,设置“问题空间”,为学生提供问题总结机会,促使学生继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此增强问题解决能力。

仍以“圆柱”單元教学为例,在课堂上,学生参与设计圆柱体水杯的活动,逐步地了解了圆柱的内涵、圆柱的表面积及圆柱的体积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发现了问题,但没有机会提出。还有部分学生在体验活动后,发现了新问题。立足于此,教师搭建“问题空间”,鼓励学生在课后将各自的问题写在便签上,并将便签张贴到教室的“问题墙”上。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问题墙”上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他人合作交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一个学生在“问题墙”上张贴了问题:“为什么大部分杯子是圆形的?”其他感兴趣的学生就此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绘制相同容积的长方体和圆柱体,并计算它们的表面积,由此得出圆柱体比较省材料,从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后,学生自主记录问题解决方法和过程,并将记录内容张贴到“问题墙”上,为其他同学提供借鉴。在此过程中,不少学生借助“问题墙”上的问题,自主总结数学问题和相关知识。如此做法不仅切实地拓展了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了更多与问题互动的机会,便于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使学生总结了问题,进一步认知数学知识,积累问题解决经验,提高数学问题解决效率。此外,在学生的踊跃参与下,班级中洋溢着浓厚的问题探究氛围,增强了问题化环境创设效果。

结  语

综上所述,有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可以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锻炼学习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问题化环境,以问题为抓手,联系教学需要,多策略地引出问题、探究问题、应用问题、总结问题,使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合作探究活动,有效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借此掌握数学知识,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张舒思.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实施问题化教学的实践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0(32):75-76.

谢芝双.问题驱动模式提升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行动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0.

郑靓.巧设问题 激活思维:谈“问题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6):222-223.

张广彬.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合作探究教学活动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3):149-150.

姜蕊.构建探究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刍议[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7):44-45.

丁晓玲.自主探究 高效合作: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思考[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6):168-169.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问题化环境下展开合作学习的探究”(课题编号:FJJKZX21-10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黎春芳(1979.2-),女,福建邵武人,任教于福建省邵武市实验小学,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33207F7F-5A67-453B-9785-0D27C4D9F5DC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