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范恩勇 孙海英 黄文杰 许守广
[摘要] 目的 了解不同献血间隔期对单采粒细胞献血者外周血细胞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所有样本均来自江苏省扬州市中心血站2012年3月至2017年12月单采粒细胞献血者,年龄18~55周岁,平均41.5岁,按照献血间隔期的不同,分为4周、3个月、6个月三组,分别在献血者献血前及献血间隔期满后检测献血者外周血细胞水平。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计数,主要测定项目包括WBC、RBC、Hb、Hct、PLT、RET等指标。结果 同一献血间隔期、同性别献血前、后比较,WBC、RBC、Hb、Hct、PLT等指标献血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期4周女性献血者RET指标较献血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单采粒细胞献血者献血间隔期的确定,建议男性不少于4周、女性不少于3个月。制订科学、合理的单采粒细胞献血间隔期,既能保证单采粒细胞产品的质量,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受到伤害。
[关键词] 无偿献血者;单采粒细胞;外周血细胞;献血间隔期
[中图分类号] R4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2)12-002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blood donation intervals on the changes of peripheral blood cell levels in apheresis granulocyte donors. Methods Al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apheresis granulocyte donors from March 2012 to December 2017 in Yangzhou Central Blood St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aged 18 to 55 year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41.5 year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blood donation intervals: 4-week group, 3-month group, and 6-month group. The peripheral blood cell levels of blood donors were measured before the blood donation and after the expiration of the blood donation interval. Blood cell count was performed using an automatic hematology analyzer, and the main measurement items included WBC, RBC, Hb, Hct, PLT, and RET.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WBC, RBC, Hb, Hct, PLT and other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blood donation between the same blood donation interval and the same gender (P>0.05). The RET parameters of female blood donors at 4-week interval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blood don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blood donation interval of apheresis granulocyte donors, it is recommended to be not less than four weeks for males and not less than three months for females.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interval for apheresis granulocyte blood donation can ensure the quality of apheresis granulocyte products and maximize the protection of the health of blood donors from harm.
[Key words] Voluntary blood donors; Apheresis granulocytes; Peripheral blood cells; Blood donation interval
粒细胞输注(GTX)曾被作为一种辅助的治疗手段一度应用于临床,取得一定疗效,治疗原理主要是其含有的大量粒细胞[约(1.5~3.0)×1010个/袋)],可增强患者的抗感染能力;尽管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其有助于清除感染、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危重患者的生存率,但在临床应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粒细胞抗原性强,输注容易产生同种免疫反应;产品中常混有大量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输注后可能导致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临床医疗机构随后便逐步放弃对中性粒细胞过低的患者采用预防性粒细胞输注,治疗性粒细胞输注呈日益减少的趋势[1-2]。但近年来,随着细胞免疫研究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人们对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的免疫功能又有了全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粒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促肿瘤、抗肿瘤及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3-4],单采粒细胞(apheresis granulocytes)产品又开始被临床医疗机构重视起来,并逐渐重新应用于临床。现行的《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 18469-2012)[5]和《血液储存要求》(WS 399-2012)[6]等國家相关标准对单采粒细胞的质量及储存要求都做出明确规定,但现行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 18467-2011)[7]和《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8]对单采粒细胞采集间隔及捐献周期均未有明确规定和统一要求。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献血间隔期对单采粒细胞献血者血细胞指标变化的影响,摸索更为科学、合理的单采粒细胞采集间隔及捐献周期,既保证单采粒细胞产品的质量,更要保护粒细胞献血者的身体健康,从而促进无偿献血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扬州市中心血站自2012年3月开展单采粒细胞采集,采集间隔期参考美国血库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s,AABB)[9]对单采粒细胞的采集标准,并结合国内目前单采血小板的采集标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所有标本均来自江苏省扬州市中心血站2012年3月至2017年12月单采粒细胞献血者,年龄18~55周岁,平均38.54岁。献血者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单采粒细胞捐献者还应同时满足血细胞比容(Hct)≥0.36,采前白细胞计数(WBC)在3.5×109/L~9.5×109/L范围内。所有献血者在捐献前均在《公民无偿献血登记表》中“献血者知情同意书”一栏中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按照献血间隔期的不同,分为4周、3个月、6个月三组,分别在献血者献血前及献血间隔期满后检测献血者外周血细胞水平。检测方法:留取EDTA-2K抗凝血样各2 ml,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计数,主要测定项目包括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等。
1.3 质量抽检
按照《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对所采集的单采粒细胞产品进行外观、容量、中性粒细胞含量、血细胞比容、无菌试验等指标检测,由扬州市中心血站质量技术科检测。
1.4 主要仪器
MEK-7222K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日本光电公司生产),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美国百特公司生产),CK40倒置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BD9050全自动细菌培养系统(美国BD公司生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测结果
不同献血间隔期单采粒细胞献血者献血前及满间隔期后外周血细胞计数结果统计。见表1。
2.2 产品质量抽检
不同献血周期单采粒细胞产品质量抽检情况。见表2。
3 讨论
中性粒细胞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 μm)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正常成人 PMN 数量为 (4~10)×109/L;来源于骨髓,具有分叶形或杆状的核,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多是溶酶体,内含髓过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丰富的酶类,与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关。中性粒细胞具有的趋化、吞噬和杀菌等功能使其在固有免疫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处于机体抵御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第一线[10]。近年来的研究不断发现,中性粒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中性粒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普遍重视[11],其在自身免疫疾病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也具有双重作用,其在致癌过程中表现出一系列的促肿瘤和抗肿瘤作用,且与微环境中细胞因子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12-13]。特别是近几年的多项研究报道已证实,癌细胞是粒细胞的靶细胞,粒细胞抗癌有望成为人类抗癌的又一重要方法[14-23],粒细胞成分的应用可能会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疗机构的重视,单采粒细胞也有望成为采供血机构的又一重要血液产品。因此,探索单采粒细胞的采集间隔及捐献周期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目前,本站对单采粒细胞献血者,每次采集1个治疗量的粒细胞,容量为200 ml,产品中除含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外,还含有少量红细胞(<30 ml)、血小板等成分,或多或少会对献血者机体免疫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可引起献血者机体“平衡-失衡-再平衡”的状态和过程。
本研究结果显示,献血前女性献血者与男性献血者比较,WBC、PLT水平无变化,而RBC、Hb、HCT、RET较男性献血者则显著降低,存在性别差异。对同一献血周期、同性别的献血者的献血前、后比较,WBC、RBC、Hb、Hct、PLT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间隔期为4周的女性献血者,献血后RET较献血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可能与女性献血者自身早期的生理性、周期性失血,及自身免疫负反馈调节而耐受等有关,今后还需对女性献血者继续进行跟踪调查[24]。对同性别的、但不同献血周期的獻血者进行比较,4周、3个月、6个月等不同献血间隔期捐献单采粒细胞,献血前、后WBC、RBC、Hb、Hct、PLT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了献血间隔期为4周的女性献血者献血后RET较献血前有明显升高以外,其他献血间隔期的献血者均能得到较好的恢复。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不同献血间隔期所采集的单采粒细胞产品均能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分析其原因,可能与采供血机构对单采粒细胞献血者进行的献血前血液筛查有关,在血细胞分离机参数设置准确、采集时间正常的前提下,只要献血者在献血前的各项指标都符合采集要求,就能采集到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所规定的单采粒细胞产品。但是,献血间隔期为4周的女性献血者,献血后的RET指标还未完全恢复到献血前状态,说明如果刚满4周献血间隔期,就立即再对女性献血者进行下一次的单采粒细胞成分采集,或多或少会对她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另外,单采粒细胞献血者的献血间隔期不能只是单纯参照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献血间隔期,因为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而言,捐献出的仅仅是血小板,其他有效成分均会回输到献血者体内;而对单采粒细胞献血者而言,除了采集出足够量的单采粒细胞以外,还会采集出少量的红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等成分,势必或多或少会对献血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考虑延长单采粒细胞献血者、特别是女性献血者的献血间隔期,以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其外周血细胞相关指标的变化[25]。
综上所述,对单采粒细胞献血者间隔期的确定,除了参考美国血库协会(AABB)标准要求以外,结合本研究的结果,提出如下建议:男性献血间隔期不少于4周、女性献血间隔期不少于3个月。因此,制订科学、合理的单采粒细胞献血间隔期,既能保证单采粒细胞产品的质量,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受到伤害。
[参考文献]
[1] 王憬惺.输血技术[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2.
[2] 范玉萍,滕燕,任仟,等.中性粒细胞输注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输血杂志,2019,32(12):1286-1291.
[3] 楊桂芳.个性化护理在单采粒细胞献血者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141-143.
[4] 范恩勇,孙海英,黄文杰,等.两种筛查献血者粒细胞抗癌活性方法的评价[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5,20(2):202-204.
[5] GB 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112.
[6] WS 399-2012.血液储存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7] GB 18467-2012.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78.
[8] 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国卫医函[2019]98号附件.
[9] [美]Mark K.Fung,等.AABB技术手册(第18版)[M].桂嵘等主译.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9.
[10] Jaillon S, Galdiero MR, Del Prete D, et al. Neutrophils in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J].Semin Immunopathol, 2013, 35(4): 377-394.
[11] 刘义庆,卢冰如.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及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联性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30(5):712-715.
[12] 韩帮岭,汪亦民.中性粒细胞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实用肿瘤学杂志,2018,32(4):349-352.
[13] 孙晓,夏蕾,何流漾,等.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8,34(4):609-612.
[14] 商占仙,路丽明.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免疫学,2018,38(6):488-492,518.
[15] 胡东东,林海月,冯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9,23(3):441-444.
[16] 孙莎莎,陈京龙,丁晓燕,等.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肿瘤预后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8,22(22):4469-4474.
[17]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在喉部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8):111-112.
[18] 李程豪,骆亚莉,刘永琦,等.肿瘤微环境与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2018,27(11):847-850.
[19] 李程豪,王厚明,骆亚莉,等.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促进肿瘤过程中细胞因子影响作用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19,31(1):44-48.
[20] 黄子瑶,何思思,王佩佩,等.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在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9,25(4):665-670.
[21] Hou Q, Liu F, Chakraborty A, et al. Inhibition of IP6K1 suppresses neutrophil-mediated damage in bacterial pneumonia[J].Sci Transl Med, 2018, 10(435): eaal4045.
[22] Zhou B, Song T, Feng Y, et al. Clinical outcome of granulocyte transfusion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infection in neu-tropenic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diseases[J].Ann Hematol, 2018, 97(11): 2061-2070.
[23] Garg A, Gupta A, Mishra A, et al. Role of granulocyte transfusions in combating life-threatening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neutropenia: Experience from a tertiary care centre in North India[J].PLoS One, 2018, 13(12): e0209 832.
[24] 刘义庆,卢冰如.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及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联性研究进展[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6,18(5):475-477.
[25] 王波,蒋玲,姚勇.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期缩短对长期献血者外周血象血小板参数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14):2016-2018,2022.
(收稿日期:202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