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新政策下教师角色的转换与担当

2022-06-22 05:54齐昕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角色转换教师角色

齐昕

摘   要:具备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的标志之一,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使教育智慧在工作中与科学与艺术相融合,充分展现个性发展风格,对教师而言不仅是工作,也是享受。未来智慧教师的理想风采是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事业的奉献和学生的关怀,对知识的复合和人文的情怀,对学科的研究和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教师角色;职业担当;教育要求;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15-0036-04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是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9月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第三十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为全国教师在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指引的方向。这就要求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增强教育实践中的角色意识,学习好人才培养与教师角色的理论知识,认识到角色转换是教师应对环境变化和职业发展中的研究课题,并通过不断地学习,赓续专业理论,了解职业担当,适应环境变化,解决变革阻力,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应对自如,达到角色自如,能力自如。

一、新时代“教书匠”角色的转换

(一)不做蜡烛,做灯塔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默默奉献的蜡烛,其实教师的职业更像是大海中的灯塔,在黑夜的海浪中指引方向。教师就是一座人生的灯塔,带领学生驶向光明,温暖别人,也照亮自己。教师本身在奉献社会的同时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增进认知,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搬运工,转换成能够抚慰心灵、激发生命的领路人。科技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社会洪流推着我们不得不前进,在新时代更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和行为,重新审视自身的职业形象,尽快适应教育理念革新后的角色转变。从蜡烛转变为灯塔。

(二)不做园丁,做引领者

虽说园丁是受人尊敬的,但园丁的工作也有遗憾之说,园丁在为树苗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修剪、塑型,而且是完全按照园丁的审美标准来修剪,修掉的“歪枝”就自然淘汰,而留下的造型未必全是好苗。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是共同体,应该允许学生犯错,接纳学生的缺点,更要帮助奇才、偏才、怪才、鬼才的发展,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及时指引,不限制他们发展的空间,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理解。每一名问题学生都是一本角色转换的教科书。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角,位居高而临下的有利位置,唯教师独尊,忽视学生个体发展趋势。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参与课堂,参与讨论,挖掘潜力,学以致用。从园丁转换为引领者。

(三)不做一桶水,要做一奔河

目前,知识产权的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落伍,需要教师紧跟知识复合的时代,不断更新、不断学习、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去探寻思考,发现自己的泉眼,以找到探寻知识的甘泉。在课堂上,不能仅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寻问题、发现问题更重要,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告诉学生要敢于面对问题、面临挑战,以达到学生真正的开窍、开心。从一桶水转变为一奔河。

(四)从优秀水平到个性发展的转变

2014年12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内容: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一系列举措,专家建言:要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多进行公益活动,开阔视野,增加对拓展课的认知。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不再一味追求分数,而是关注每名学生的成长和特点,用多尺子“量”人才,就像演员一样,要根据不同的剧本,饰演不同的角色。从唯分数论转变为多元发展。

二、新时代教师角色的担当

(一)“双减”政策下的教师角色

“双减”是体现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教育圈内人的一场运动,应该让基础教育回归本真,让教育回归到良好的生态。这就需要改革学校的管理机制,变革课堂的教学模式,唤醒教师对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生不再去课外辅导班了,他们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还要帮助他们在差异中成长。这需要教师快速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不管是教学效率,还是师生交往能力,都需要去积淀和磨合。

(二)教育变革促进教师角色转换

开展探究性教学反思和校本教研是当下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瓶颈,怎样变革学校的文化氛围、强化教师的责任感,让教师从校内延时服务的繁杂琐事中解脱出来投身于专业学习,也是当下面临的问题。“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开展延时服务课程,有的老师上了一天课,觉得很累不想参加,有的教师需要备课、批改作业也不想参加。绝大部分班级都是自习课,只要学生在班级里,不论做什么都可以。这样的课后延时服务大打折扣,一盘散沙,既没有管理好学生,也没有管理好教师,更谈不上管理好学校。所以,需要加大变革力度,适应政策的速度,找到阻力根源,制定顶层设计,组织研判,使教师尽快转换角色,把课后的一个小时充分利用起来,达到教育改革的目的。

(三)教育模式影响教师角色担当

西方的教育模式一般采用通识教育,根据成长环境因素,教师会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懂得交流,会用学术语言交谈,多做询问,以达到学习目的。中国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同质化教育,教师按照课标依年龄段来进行教学,塑造出符合要求的学生,使其按照制定好的模板成长,文理分科教学,学生只需要学会听讲、听写、听话、听从、听差、听候……其实东西方教育都面临一个是塑造还是培养的课题,怎样从综合素养的提升中达到培塑融合,使中西方教育模式有机结合,做到从知识优先到智慧优先的转换,从唯分数论到分析研判论的转换,从积极表白到全面表达的转换,从理解思想到开阔思路的转换。这些都是一名教师在當下需要尽快学习并运用的能力,需要尽快熟悉角色,转变观念,更新思维,努力担当。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潮流,读懂教育政策,顺应环境变化,随时转变角色。

三、新时代教师担当的角色

(一)教师传统角色与新角色

从人类开启工业革命开始,培养大批能写会算的产业人才,成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师就获得了独立的职业身份,专门承担学科教学工作,使课堂教学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教师的职业发展就成了对专业的工具性需求发展,“传道、授业、解惑”变为“传经、授课和解题”。在疫情期间,一些大规模的线上教育把课堂从教室搬到网上,更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模式教学的“先进性”,学科教师一度成为了网络课堂战线上的新主播。未来教育将会体现“人机共教”的新局面,教师角色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知识代言人的教师可能被优质资源技能培训所取代;教师凭借年龄优势积累的经验教学和知识量,可能不如年轻人通过网络技术手段了解得更早、更快、更多;知识就是力量明显力不从心,知识不再是唯一力量,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个人品质等将再度受重视,与学习知识站同等重要的地位,新时代的教师应是读懂学生的分析师。“双减”政策的落地就意味着教师角色在职业功能上要有所转化,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知识资源的提供者,解决问题的研究者。

(二)因材施教,始终贯穿于教师角色转换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就是建立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之上。通过日常接触了解学生的状态、认知、优势、偏好等对学生进行非认知特征的分析,在动机、情绪、习惯上精准帮扶,在性格、德行、言语、政事等方面得到有效引导,使学生发挥特长,克服缺点。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充分利用差异,把“一灌式”教学变成“精准服务”的学习支持,把有原汁原味的教程传递,变成学科整合、跨学科学习的融合教学,成为课程重组的设计师。

(三)塑造品格,角色转变引领教育变革

现代教育现状非常注重学习效率,学生按年龄划分使用统一的教材,实行统一的教学流程,定期开展统一考试的做法,目的就是又快又好地培养人才。但由于过于注重分数,一些学校变成了“教育工厂”,教师变成了操作工人,学生变成了生产材料,于是大批高分低能的产品流向社会,学生的完美人格、心理健康、優良品质被忽视,价值引领、理想信念、道德养成一度滞后,与当今教育理念背道而驰。随着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进,教师在传授知识、分析学情、教学研究中都要转换角色。苏格拉底说,“一个人首先要学习如何做一个好人,把好的事情传授给他人。”他把教育变成对美好事务的追求,把教师放在建立美好社会的中心地位,并为之身体力行。在他眼中,有知识的人一定是有德行的人,由此提出“美德即知识”,主张讲道德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这告诉我们,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摆脱灌输知识的角色,注重对学生内在价值的培养,用爱心培养学生的美好品格,成为陶冶性情的咨询师。

四、新时代变化中的教师角色

(一)根据形势需要,变换教师角色

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教师适应环境变化,及时转换个人角色,勇于担当时代教育重任;根据改革发展需要,顶层设计提出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顺应时代潮流,及时转变角色,使教师角色减弱,学生主导课堂理念增强;我国在培养人才标准上又增添了新内容,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我,及时转换角色,成为知识复合型教师,育人的角色增强,教书的角色减弱。

(二)多元实践教学,促进教师角色转换

新加坡的社会结构始终处于变化当中,每一代人的教育环境都因人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而改变社会环境,基于这种变化,新加坡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参与学生的品格培养,课程中要加入品格教育内容,再就是加大品格教育的专门课程,组织开展培养品格的活动。英国大学医学院要求教师要扮演12个角色,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习促进者、现场示范者、讲课榜样、信息提供者、实践课传授者、学习材料编撰者、学习指南编写者、科目组织者、课程计划者、课程评审者、学生评判者,以促进学生和教师全面共同发展。芬兰教育政策采用全纳式教育,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他们的教育计划在原有框架内十年一更新,教育理念都是顺应时代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所需,由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教师备课采用相应课程,把学生所需纳入课堂,设计教学步骤;采用基于现象的教学模式,将主题教学代替分科教学;教会学生沟通的技能、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芬兰教师的角色就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和课程设计的开发者,学生学得如何,要看教师教得如何,芬兰把教师教课的过程当作教师学习成长的过程。

(三)教育改革发展,促使教师角色多元化转换

“四有教师”人才培养模式,促使教师不但要教好课,还要有服务情怀。现实的问题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存在限制和挑战,传统的观念会限制我们的思维,旧的桎捁和新的窠臼还在探索中寻找革新。教师既要能担当好教书育人的重任,更要有随时转换职能的角色担当,学习“大有”精神,大车以载,有攸往,有担当意识、责任意识。

(四)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

教师是向上输送人才的,高等院校应该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的创新。高等院校新一轮的综合改革方案重中之重是增加教学权重,引导鼓励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当中,避免将“重视教学”“重视人才培养”泛化、抽象化。学生和教师不是符号和数字,高校要具体深入地推进人才培养工作。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这五大板块发力,设计教学思路,引领多元培养,学会技能,培养就业能力,加强素养,保持发展后劲,塑造心灵,提升道德智慧,让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使未来师范生真正掌握科学的育人本领,发挥新时代综合素养提升的教学能力,诠释不同环境、不同剧本的教师角色。

综上所述,一名新时代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挑战对自我的认知局限,在学习中逆水行舟,跟自己竞争,超越自我,为顺应时代变革不断转化角色,才能克服阻力,推陈出新,达到变革。教师角色的变革就是对自我智慧的变革,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改变,变成学生、家长、管理者想看到的样子,变成一条多情的变色龙,带着心情备课,带着激情上课,带着温情辅导。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要把握住党领导教育工作的总基调,贯彻新教育方针,学习新发展理念,加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课程开发,培育立德树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读好书、做好人、干好工作、交好朋友,做一名新时代、新环境、新政策下有教育能力、有教育情怀、有教育智慧、人民满意的教师。

猜你喜欢
角色转换教师角色
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解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初中班主任如何实现学科教师与教学管理者的角色转换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