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波
近年来,因人口出生率,以及乡村人口外出务工,子女随父母外出就读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村学校生源逐年减少,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我区加大了教育资源整合与教学布点的调整,因地制宜将多所中小学合并后,建立了九年制學校,现就九年制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谈几点思考:
一、九年制学校形成的背景原因
1.农村学校生源锐减
①由于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二孩政策虽已放开,但响应缓慢。我区新生人口大幅下降,再加之近年来青年晚婚晚育,造成了人口出生率大大下降,成为农村学校生源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②随着我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及经商人员增多,他们的子女大多数也随父母在外就读,这也是农村学校生源减少的原因之一。
③近年来随着今年我区城镇化规模建设的不断扩大,人口引进策略大幅放宽,大部分条件具备的农村家庭移居到城区,城市学校学生猛增,而农村学校学生锐减。
④伴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农村百姓的意识观念也发生着变化,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许多农村家庭极愿意把子女送到所谓的名校或私立学校就读,以期求子女学习成绩的“高质量”,这也是农村学校生源减少的因素之一。
2.政策响应
区政府和教体局也清晰地看到了这一教育发展形势,做出了对汉台区学校布点调整的决策。先后出台片区管理、校际教育联盟、支教、轮岗交流等有力措施。对我区高中、初中和小学进行了全面的资源整合,建立了多所九年制学校,有力推动了全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
九年制学校,经相应辖区的初级中学和小学教学点合并而成。但“合并校”不是两所或几所学校的简单相加,而是结构重组。它的意义在于资源整合、突破瓶颈、规模办学、物尽其用、人尽其力。即通过学校合并,逐渐弥合校际差异,实现教育公平,扩张优质教育资源,让农村学校学生都享受最好的教育,提高办学效益。
二、目前我区九年制学校建立的两种形式
形式一:一校两区,即两套管理模式。一个校长,两套管理团队。像城区联盟校。完全这样的模式,我区没有一所,都是小段分区。
形式二:一校一区,一套融合的管理模式。一个校长,一套团队。这样的学校有:7所
三、高度融合的九年制学校管理思考与探索(形式二)
(一)建立高度融合的九年制学校管理模式。
一是管理层次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划分为小学部、初中部,让两个副校长管理日常教学管理模式;而是实行校长负总责,副校长按照职责分工,分块负责,教导、安保、德育、团队统一协调配合的管理模式,将中学小学的师资、教学、活动、管理深度融合,建立长效发展的责任体系,形成九年连贯分阶段递进的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让各年级工作目标明确,监管评价具有连续性,逐层负责,真正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同时,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定位、发展规划,修订完善原有各项制度,实施精细化管理,并做到持之以恒,将“融合”的理念贯彻到工作细节中去,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更好的运用制度建设管理学校,激发斗志,凝聚意识,严谨治学。
二是管理制度的融合。从各种制度的修订入手,以制度管人管事。特别是涉及每位教师的切身利益方面,如评优、晋级、升档、聘任,以及中层辅助管理人员的确定上,一定要全员参与,全程公开,全校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让教师们看到希望,感受到公平正义。同时,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定位、发展规划,修订完善原有各项制度,实施精细化管理,并做到持之以恒,将“融合”的理念贯彻到工作细节中去,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更好的运用制度建设管理学校,激发斗志,凝聚意识,严谨治学。
三是教学教研的融合。打破原有的中小学学科划分,将非统考科目进行整合,例如小学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多年无专职教师,融合后,这些学科从一年级至九年级,均可代课;原中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师,均可兼任小学科学课;原中学思政课教师可兼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这样的融合即充实了师资配备,又均衡了中小学教师的课时量。从教研组划分上,可进行大教研为主,分课题研讨的模式。例如融合后的教研组划分为三个大组:文科教研组、理科教研组、综合教研组,各教研组均有校领导班子参与,中小学教师进行统一教研,在个别学科和课题的研究上,可进行分学段教研。
四是管理过程的融合。创造适宜的办公条件和教室布置,让老师和学生很快消除“外人”感觉。教室及中层领导办公室的布局调整和学生教室的设置:如将原两校各副校级、中层领导,设置在同一个办公室,虽工作分工不同,但可以相互对接、配合;
将原每个学校的毕业班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设为一个;将原初中段的九年级、小学段的六年级合设为毕业班办公室。学生教室的布置上,可适当将低段1—2年级,以单楼单院单设,3—9年级尽量不单楼分设,让学生感觉到“我们都是在一起学习的,学校对我们都是一样的”。
(二)拓展学校教育资源,放大师生的思维框架。现在的九年制学校大多处于城乡结合部,学校的硬件条件和城区学校是相同的,差别在于师资、学生、家长群体,一个人的视野和格局决定了自己选择的方向,而一所好学校不仅仅是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的地方,更应该成为师生看向世界的窗口!
一是可以利用网络信息畅通优势,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师生走出去,或者外联机构走进校园,开展教学研究交流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思想认知,放大教师的格局和认知框架,点燃教师的梦想和热情;二是可以邀请专家、名家进校园、与名校开展结对交流活动,校外研学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带给学生的更广阔的视野和知识,拉高学生的思想站位,让学生看到更多可能性,当学生站在更高的维度,他的人生就会因此而不同。
(三)因地制宜,实现家校共育人。对一个人而言,知识改变命运的背后,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学校弱项之一便是家长的文化水平、思想认识、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支持力度差异较大。同时,每位家长都是渴望自己孩子成人成才的,只是苦于自己的思维认知局限,无法给孩子更智慧的支持。基于这个现状可以做以下尝试:
一是建立“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长课堂,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单亲、留守、学习困难、家庭贫困等各种类型)家长组织培训学习,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认知水平。
二是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教育中来,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最大限度的争取家长对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和学校工作形成合力,真正实现家校合力共育人。
(四)抓地方特色的文化的“浸润”。一个学校的持续发展,核心在于他的办学理念。有了核心的发展理念,需要历任校长围绕这个核心去打造。每一所九年制学校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定是融合了当地的各种资源建立起来的,也就能够找到彰显当地地方特色、文化特色的元素,需要挖掘原学校共同的教育特色,用这些彰显校园特色的文化来浸润校园,校风、教风、班风有了相同的特点,新产生的九年制学校的特色教育,校风等自然天成,很熟悉且有基础,更易学校发展,目前,像新民学校的传统体育训练、徐坡学校的诚信教育,龙江学校的民间传统文化进校园等特色教育,在原中小学都有很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