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摘 要:在我国现代发展与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展开极为必要,其对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就应该立足课堂,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向学生进行宣传,为他们埋下热爱的种子,引领他们走回正确的文化思潮,这样,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以弘扬和传承,民族才得以强盛,华夏文明才得以延续。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教育;品德与社会
一、形式多样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场好雨的到来,在于它恰逢其时;一堂好课的导入在于它选择恰当的时机与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许多经典文献、美德故事、古诗谚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就是在一些现代节日歌曲中也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课堂导入形式多样,可以吟咏一首诗歌以便传情、可以引入一段神话传说作为铺垫、可以展示一句经典名言渲染气氛……导入时,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选择恰当的时机,选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要素通过视、听等教学手段呈现给学生,渲染浓厚的课堂文化氛围,产生情感预热,唤醒思维,激发兴趣。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导入环节,老师要围绕教学目标与内容,合理选择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通过视、听等先进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课堂氛围,预热情感,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例如在学习“江山如此多娇”一文时,老师在导入教学中,可以借助配乐吟诗诗歌并设定相应的问题:以下诗句描写的是我国哪些地方的景色?“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了东晋时期南京秦淮河边的朱雀桥与南岸乌衣巷的鼎盛与繁华。)”这种教学导入,能够营造先声夺人的气势,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不仅河山壮丽,同时灿烂的文化更是历史悠久。
二、观察感受探究,潜移默化学习
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小学生道德实践,确保其情感体验更加丰富,充分感悟与理解社会思想道德的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与行为习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老师逐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要围绕学生,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特点,抓住学生思想脉搏与兴趣爱好,以学生需求为教育契机,加强学生体验,讲透大道理,讲实空道理,讲活四道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关注传统文化,通过深刻感悟明白道理。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成为有效地生长剂。而真正拨动学生心弦的是主动地参与。只有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观察、去感受、去探究,才能触动并获得内心真实的感受,并切实提高认识。
在“了解地域差异造成文化差异”这一环节时,为了提高孩子的探究兴趣,教师这样提问:“咦!春节到了,大家的团圆饭都在吃什么呢?”小小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他们有的说饺子,有的说火锅,有的说鱼啊、肉啊等等。这时,教师再次提问:中国这么大,每个地方的团圆饭都一样吗?激发孩子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于是教师出示三个组别:北方的春节、南方的春节、少数民族的春节,让他们自由选择,重新组合,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袋探究春节除夕夜不同地区团圆饭的主要食物。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了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土壤等地理环境的不同,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就各不相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很自然地理解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句俗语的意思。进而加深体会农业是传统文化的根源,正因为人们发挥聪明智慧,根据农作物的时令变化,出产的农作物不一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饮食文化。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归生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许多传统习俗可以促进人们之间情感的交流。同时也对于课本上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华传统节日有更深入的理解,传统文化悄悄“潜入”孩子们心中。
三、注重情境渲染,激发内心情感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情感”引导下,合理运用“以境激情、以情激情、以理激情及榜样感染”等方式,激发学生内心情感,在深入探究与交流中形成思维碰撞与心灵沟通,以此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提升与内化、“知”与“行”的统一目标。例如,在学习“勿忘国耻”章节时,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甲午风云》的电影片断,通过观看,学生感受到如果国家政府腐败,老百姓就会备受屈辱、受人宰割,同时对保卫祖国、积极奋战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无限憧憬与爱戴。在教学将要结束之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学习感受;在教学《爱在重阳》时可以通過视频了解重阳节的来历,感受传统的重阳文化,再通过学生搜集关于重阳节的古诗,并进行有感情诵读,体会古诗意境,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央视的《经典永流传》节目也可以截取片段,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时尚、唯美、古韵、传统中感受文化之美,弘扬和传承经典优秀的传统文化。
总之,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悠久的文化,要靠滴水穿石的功夫,需千万次的穿透,才能变成学生的血肉灵动,品德与社会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时机与方式进行激趣导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体验,引导学生探究导行,并根据需要开展适当的拓宽实践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心中深深扎根,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丹《新课程·上旬》2018年第08期
[2]谭苗苗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体现[J]. 基础教育课程 .2015(2):54,55.教育部 .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易美媛.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落实基础教育论坛,2019(08):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