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透刺联合麦粒灸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临床观察

2022-06-18 04:58李秋佳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肌张力麦粒痉挛

李秋佳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2)

肢体痉挛是中风恢复期最常见的伴随症状,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脑卒中致死率呈逐年降低趋势[1],但肢体痉挛等高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研究显示[2],多数卒中患者在发病20 d内会出现偏瘫侧肢体痉挛,其发生率约为65%,上肢痉挛发生率约为40%,仅4%患者痉挛单纯发生于下肢[3]。对上肢痉挛干预不及时会导致肩、肘、手等关节的变形、挛缩,影响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常规的治疗手段以康复训练治疗为主,疗程较长,训练模式单一,因此如何提高本病临床治疗的有效性,缩短治疗时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灸是改善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的常规治疗方法,经络透刺疗法通过针刺相表里的经脉穴位,滋阴补阳,互通经气,可达到针刺一穴、调节两穴及针刺一经、调节两经的作用[4],在针刺过程中,针感可循经传导,刺激量较强,经脉气血通畅,对肢体痉挛有确切的疗效[5]。笔者采用经络透刺联合麦粒灸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并与常规针刺方法作为对照,结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7月—2021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康复科及神经内科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共66例,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生成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治疗期间对照组脱落3例,观察组脱落3例,两组各有30例纳入统计分析,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卒中性质等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组 别观察组对照组n 30 30性别(例)男17 16女13 14年龄(岁)59.70±11.98 59.56±11.77病程(d)26.40±10.02 26.76±10.15脑卒中性质(例)脑梗死19 17脑出血11 13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6]关于脑梗死或脑出血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确诊。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7]。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症:头疼,头晕,瞳仁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具备主症2项以上,或1项主症+2项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证实中风灶亦可确诊。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卒中患者。②年龄40~75岁,性别不限。③首次脑卒中者,病程2周~6个月,临床表现为患侧上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Brunnstrom分期为Ⅰ~Ⅳ期(痉挛期)、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属Ⅰ~Ⅲ级。④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⑤近期未服用过镇静药物及肌肉松弛剂。⑥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接受针刺、艾灸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单纯感觉性及运动性轻偏瘫的患者;②经检查证实神经功能缺损由脑肿瘤、脑外伤、心脏病、代谢障碍、其他神经或肌肉骨骼等疾病引起者;③有新鲜椎体骨折或者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④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等不宜针刺者;⑤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者依从性差,不能坚持配合治疗及接受康复评定,影响疗效判断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均予控制血压和血糖、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营养脑神经、改善脑循环、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并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抑制痉挛、促进分离运动等)。

2.2 观察组 予经络透刺联合麦粒灸治疗。

①经络透刺治疗。取穴:下极泉、尺泽、曲泽、内关、大陵,以上穴位均取患侧。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下极泉穴:医者取极泉穴后沿手少阴心经下移1.5寸,避开腋毛,取穴下极泉,用一次性毫针(苏州华佗牌,规格:0.25 mm×40 mm)朝向臑俞穴方向透刺,深度约40 mm;尺泽穴:将患侧前臂被动屈曲120°左右,尺泽穴朝向臂臑穴方向透刺,深度约40 mm;曲泽穴:向肩髎穴方向透刺,深度约40 mm;内关穴:向支沟穴方向透刺,深度35~40 mm;大陵穴:向外关穴方向透刺,深度25~35 mm。所有穴位均施行大幅度捻转泻法,捻转幅度360°~720°,捻转频率>180转/分钟,持续刺激1 min,不留针。

②麦粒灸治疗。取穴:尺泽、内关、大陵、肩髃、臂臑、肩髎、曲池、手三里、手五里、外关、合谷,以上穴位均取患侧。操作方法:将五年纯艾绒(南阳市汉医商贸有限公司)搓捏成麦粒大小的圆锥形艾炷备用;患者患侧上肢被动外旋,掌心朝上,施灸处涂以少量石蜡油,以便艾炷易于黏附,将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线香点燃施灸;患者微感灼痛时,迅速更换艾炷再灸,每穴施灸3壮,以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另嘱患者注意患肢保暖,麦粒灸2 h后才可碰水。

2.2.2 对照组 予常规针刺治疗[8]。取穴:肩髃、曲池、曲泽、手三里、外关、大陵、合谷,以上穴位均取患侧。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予碘伏行常规消毒,选用一次性毫针(苏州华佗牌,规格0.25 mm×40 mm),针刺后行平补平泻针法,每次留针30 min。

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1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由康复评定室固定一名治疗师于治疗前后进行观察指标评定。①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9]评定患者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程度,将屈肘肌肌张力按0~Ⅳ级5个等级进行评定,0级为肌张力正常;Ⅰ级肌张力稍微增加;Ⅱ级为肌张力较明显增加;Ⅲ级为严重增加;Ⅳ级为肌肉僵直。②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9]评定患者上肢运动功能,FMA对上肢及手指运动、肌腱反射、腕稳定性及协调性等共计33项进行评分,每项分值为0~2分,最高总分为66分,评分越高提示运动功能越好。③采用Barthel指数(BI)计分法[9]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进食、洗漱、穿衣、行走、控制大小便等10项内容,完全自理为100分,完全依赖为0分。评分越高提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3.2 疗效标准 采用MAS对两组患者患侧上肢肘关节进行肌张力评级,并拟定疗效标准[10]。显效:肌张力治疗后恢复正常,即评级为0级;好转:肌张力治疗后降低2级以上;有效:肌张力治疗后降低1级;无效:肌张力无变化或者增加。

3.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率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3.4 结果

3.4.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治疗前后FMA、BI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FMA、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0.01)。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MA、BI评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FMA、BI评分比较 (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1

组 别观察组对照组n 30 30 FMA评分治疗前8.96±2.24 10.23±3.81治疗后24.86±4.30①②16.20±4.08①BI评分治疗前35.13±16.45 32.50±8.91治疗后55.33±11.29①②43.51±6.71①

4 讨 论

人的上肢功能占全身功能的60%,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与否对患者的康复结局具有重要意义[11],脑卒中后偏瘫侧痉挛肌肉会出现张力、硬度、黏性等生物力学特征性改变,严重影响上肢运动功能[12],是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主要障碍,也是较难解决的顽症之一。且上肢痉挛状态持续时间长,治愈难度较大[13],与下肢痉挛患者相比,更容易出现一系列心理变化,对患者神经功能的重建及日常生活能力康复非常不利,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4]。针灸疗法是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方法,如何将针刺与灸法有机结合以进一步提高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难经·二十九难》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脑卒中后肢体阴阳两侧呈现出伸肌废弛、屈肌痉挛的不平衡状态,则属于三阳经经气衰退,痿废不用,三阴经经气痹阻,气机不通的阳缓阴急,阳虚阴盛之证。唯用通调阴经,使阴经邪气去、气血充而阴阳平和[15]。本研究取穴选择了上肢三条阴经的关键穴位极泉、尺泽及内关穴,三穴既是靳三针中的上肢“挛三针”,又是石学敏教授始创的醒脑开窍针法中的主穴,处于前臂屈肌肌群,其下方均有神经分布,针刺能疏通经脉,使上肢痉挛肌肉得以濡养[16]。《素问·调经论》曰“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曲泽及大陵穴均处于经筋结聚之处,刺之可治疗经筋循行所过之处出现的痉挛和强直。研究证实针刺疗效不仅与穴位选取有关,还与刺激强度、频率有关[17]。《灵枢·终始》载“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灵枢·终始》亦云:“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经络透刺针法透刺方向从阴经穴透向相表里的阳经穴,通过逆经深刺,加重捻转可泻阴经余邪,益阳经之气,平衡阴阳,调和脉气,进而起到有效降低屈肌张力、缓解筋脉拘挛的作用。透刺疗法刺激量较强,针尖所到之处的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大,组织氧分压明显升高,可有效改善穴位周围肌肉组织的新陈代谢[18],而持续强烈的外周刺激,可促进部分神经元的再生,实现大脑功能重组,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及功能的可塑性,进一步加强对低级中枢运动及感觉的控制。除此之外,透刺疗法亦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改变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及谷氨酸/γ-氨基丁酸的比值,调整脑内代谢状态,达到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目的[19-20]。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络透刺联合麦粒灸能进一步缓解脑卒中患者上肢的痉挛状态,在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方面也均有所改善。经络透刺针法选取上肢阴经穴位,从病机切入,从阴论治,针刺方向结合经脉顺逆补泻、针刺深度结合提插捻转补泻的针刺法发挥了关键作用,共同影响针刺的效果。麦粒灸是一种直接灸法,通过麦粒大小的艾炷温和而持久、精准作用在体表穴位上,可起到沟通阴阳、接气通经及激活经气的作用[21]。将麦粒灸与经络透刺针法结合,能共同调整偏瘫侧肢体经脉的虚实状态。本研究在治疗过程无不良反应发生,方法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但本研究也存在待完善之处,改良Ashworth量表虽然是在肌张力评价方面应用最广的临床量表[22],但主观因素成分较大,可能会出现部分结果偏倚[23],今后应增加影像学、力学、神经电生理学等方面的观察指标评定,开展大样本及更规范的临床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

猜你喜欢
肌张力麦粒痉挛
掉在石缝里的麦粒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蚂蚁和麦粒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从麦粒到面包
麦粒儿的承诺
通络熄风汤治疗面肌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