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银
摘要:叶雕,古老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叶雕是以树叶为载体,借助叶子的形状、纹理、经脉,运用细腻的手法,完成修建雕刻等工序,最終制成具有观赏性和收藏性的艺术品。所以说,叶雕艺术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技术与艺术融合的美育新形式,叶雕更是将树叶载体的物态灵性和多种艺术特征完美融合的一种新艺术形式。
叶雕虽小,但精巧细密,能给予人们美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叶雕有着复杂的制作工序、匠心独运的精美图案、美育中的文化蓄养。有资料研究表明:叶雕是在剪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与多种艺术形式紧密相连,其中更是饱含着传统艺术的文化与审美特征。叶雕艺术走进校园作为一种传统而崭新的艺术形式,是需要传承发扬并长期坚持下去的。当前,叶雕艺术在学校的落地生根,当务之急是培训传承人员;解决资源减少体验与开拓叶雕载体的范围;解决叶雕的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问题;在叶雕的图案上深入思考,发展创新,适当的添加符合学生口味的现代新元素。引领初中学生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设计和创造适应初中生审美的叶雕作品,从而让传统的艺术获得新生,让叶雕艺术得到创新与发展,跟随时代的步伐得到新的传承。
关键词:叶雕;传承;传统艺术;造型艺术
我国的叶雕艺术源远流长,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第三十九章“晋世家第九”描述的“前桐封弟”,说的就是成王把梧桐叶剪成玉圭的样子,送给弟弟叔虞,作为封侯的凭证。唐代诗人李商隐也曾留下名句“他时燕脯无人寄,雨满空城蕙叶雕。”在关中地区,也曾有“汉妃抱娃门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的民谣流传。
党的十九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要求:要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纵观当前的初中美育,老师们在观念更新、知识更新和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实施教学策略,以此增强美术教学的时效性。但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成了美育摆在我们眼前的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点,以点带面提升学生的美育。于是老师们找到叶雕这一传统艺术,以此传承非遗文化,促进学生的美育发展。
古老的叶雕沉寂了千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艺术依旧绽放着光彩,叶雕艺术强调的是将生态自然美、和谐社会美、高雅艺术美三者相结合,如何将这种艺术传承保护并创新发展,成为了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保护传统艺术和非遗文化是必然趋势。保护叶雕,首先要保护传承者,艺术有了传承者,才会造就的大量的作品,才能得到弘扬和发展中。通过对叶雕艺术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对叶雕的兴趣浓厚,于是准备挖掘美育资源开发下的叶雕教学运用。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审美能力,让学生动手与动脑并重,从而促进学生的美育提升。
为了让叶雕技术走进课堂,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开局既引领,学校美育建设小组开展了深入的研讨。明确了叶雕在艺术创作的美学原则上与其他艺术的共同之处和独到的特点。我们发现叶雕具备了版画、微雕、剪纸等艺术的表现,可以巧借天然,突出意趣,顺其自然展示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与天人合一之景象,利用树叶纵横交织的脉络与自然残缺来创造出叶片新的生命状态,造就神奇的艺术,使作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为了让叶雕艺术走进校园,落到实处,并让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就必须对这项技术全面掌握。因此,暑期美育教师通过网上自学、亲手实践、请教专家等多种方式,深入体验叶雕的工艺。
通过学习提升,老师们很快雕刻出了独具匠心的手工叶雕,在风韵独具的片片落叶上呈现出了精美的图案。作品古朴自然,每片叶雕似乎在向人诉说着一个传说,一个故事,阐述着一种历史文化,小小的叶雕让人领略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
无数的艺术家把自己理解的美好世界寄寓在叶雕中,雕刻在叶子上,以此印证“一花一世界”的禅理。可不是随便一片树叶都能在学生的手中制作成优雅的工艺品。这需要时间的沉淀。
“手剪三秋叶,神刻众生形。”平凡的树叶如何华丽的变身,如何“化腐朽为神奇”。
学生的叶雕作品逐渐的为我们呈现了神奇,我们本着由简到繁的过程。力求在兴趣引导下,学生都能爆发出最强的美育能力。为了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丰富校园美育活动,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了解保护费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让艺术与技术做到完美的结合,将自然形态赋予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