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晓芹
摘要:先秦诸子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无比宝贵的遗产,今天我主要围绕儒家经典---《论语》的相关内容,谈谈它在创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具体内容如下:(一)学习《论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二)学习《论语》培养师生之间平等仁爱的精神;(三)学习《论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四)学习《论语》培养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本文从如上四个方面阐述了《论语》语文教学在学校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意义。
关键词:《论语》;和谐;培养;仁爱;道义;礼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谁能像他那样具有深远的国内和国际影响,惟其如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利用学科之便,肩负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将圣哲的智慧与博大的情思巧妙地传授给学生,通过对《论语》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大道德因素——仁、义、礼、智、信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和研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不断地认知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如果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强烈的道德责任意识,有了明确的好礼学仁的信念,有了平等互助的行为,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真正内涵,那么我们的校园一定是文明的校园,我们的校园一定是和谐的校园。
那么,如何将《论语》教学渗透到创建和谐校园建设的活动之中呢?
首先,我们通过孔子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实现语文教学的思政教育。
面对礼崩乐坏的天下无道的社会局面,孔子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人生目标,那就是改变这一现实,使它向着有道的境界前进,为此,他用长达十四年的时间去周游列国,从未动摇。期间他遭受到各种各样的不公平待遇,几次差点丧失生命。尤其是面对那些智慧一流的高人隐士----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的不理解和嘲讽,他不懈怠不妥协,发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的震天一叹。与那些消极避世只做到洁身自好的没有社会责任担当的隐士相比,我们被孔子的这种异常可贵的勇于担当的“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他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人格显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人格的本质,是我们现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和践行的精神与品格,尤其是我们的学生,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每天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种唯我独尊的自私自利的思想意识在学生之中普遍滋生蔓延,他们很少能够想到别人更别说集体和社会责任意识,于是,我利用这一内容,展开讲述、讨论。用历史与生活的实例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通过观看《孔子》电影,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立体感,虽然影片有些内容与史实不符,但是同学们还是被深深地震撼,流下他们真诚的泪水,课后,我组织同学联系自我谈谈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让他们每个人写一篇关于“责任”的思想认识总结。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明白捡起教室和校园的一片废纸,关掉教室和宿舍的一盏灯,走出校门不说脏话不打架都是有责任心的表现,让学生意识到所谓的社会担当社会责任精神并不是遥远而神秘的事情,从学习和生活的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都是爱自己、爱同学、爱班级、爱校园的责任表现。如果我们的学生因为《论语》的学习,了解、懂得、学习孔子的这种勇于担当的崇高人格,他们就会在实际生活中改变自己,成为和谐与文明校园建设的小主人。
其次,通过《论语》的学习,培养师生间平等仁爱的精神,实现语文教学的思政教育。
孔子博古通今,德行高尚,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凭借自己的学识和德行赢得了弟子的无限的热爱与尊敬,司马迁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评价他,是对他德行、智慧、才学和谦逊的品质的高度赞扬和认可。作为后学者,我们通过“当仁,不让于师”可看到孔子对待“仁”的态度,他认为只要你所做的事情是合乎仁德的,即使在老师面前也可以不谦让。当有人试图诋毁孔子的时候,子贡把他的老师比作日月。颜渊称颂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面对子路因他见南子而表现出的愤怒和不解时,孔子可以真诚而深怕弟子误解地发出“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的誓言。面对每个学生说出的美好从政愿景,孔子不置可否,微笑视之,颔首听之。学生面对不解的地方可以坦率问之,孔子可以有所区别的和蔼答之,他们师生之间的那种平等仁爱的精神让我们现在的师生深深折服。在课堂讲授中在,我和学生们一边学习一边神往,在相关内容的学习中,我和学生不断探讨现时代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现状以及我们的努力和改变方向。我利用课余时间设置了一个调查表,让学生就“我的老师和我理想中的老师”两个内容写出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同时我也写了“我的学生和我理想中的学生”相关内容。借助大作文课,师生互相分享心灵之声,互感生命的律动。我和学生在和谐而融洽的气氛中相互学习、相互了解,冰释心中的误会。同学们下来交流的时候说,学习《论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爱、学会了仁慈、学会了与同学和老师平等而愉悦的相处。有些同学调皮地说“我爱孔子我更爱我的老师和同学们”。在教授《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地快乐着也感动着,因为我感受到同学们的变化,我看到了他们在课堂上绽放出来的那种彼此相通的笑容。校园的和谐在师生的平等与仁爱之中洋溢。
其三,通过《论语》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实现语文教学的思政教育。
人之本性乃是“慕富贵,厌贫贱”的,古来如此。尤其在我们这个物质欲望高度膨胀的时代,各行各业都涌现出各种获取不义之财的行为,地位低下而貧穷者可能会为了获取不义之财去偷盗抢劫,坑蒙拐骗。地位高贵但没有道德约束者,会利用职权和地位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等,如此之现状,如此之现象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于是我利用《论语》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相关选文,从“义与富贵”的角度出发,结合“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内容。纠正了学生对孔子的误解,学生们以为孔子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可能对名利是非常拒绝的,但是事实上是,孔子认为只要不违背原则,名利是可以追求的,只是君子爱财要做到取之有道而已。通过学习,我告诉同学们,人活到这个世界上必须要吃饭穿衣,在这方面有所追求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现在花的钱都是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他们得之不易的财富,不大手二脚地花钱,不随便买一些与自己身份和年龄不符合的奢侈品。不在同学之中比吃比穿,不因为物质欲望的不平衡和同学较劲甚至搞帮派、打群架。不因为利欲的关系,把同学之间的关系搞得乌烟瘴气。同时我告诉同学们,无论自己将来走向社会是富贵还是贫穷,都不要忘记我们所学内容,不要忘记老师告诉自己的道理。要坚守道义,只要不是合乎道义的财物我们一定不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要做自己心灵的主人,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一世的安稳。通过学习和教育,原来班上那些有炫富心理的同学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上承认了自己的不良行为,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给同学们看,原来看不惯他们种种行为的同学们也开始主动和他们交友。因为树立了正确的利欲观,同学们逐渐明白,许多的虚荣和利欲与幸福、快乐其实是没有多少关系的。通过平和而健康的心理引导,学生们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积极的学习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上,班级气氛祥和而融洽。我们又为和谐而文明的校园建设作出方向性的榜样。
最后,通过学习《论语》,全面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实现语文教学的思政教育。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学习不仅仅是简单地学习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学习人格的修养,他认为学的主要内容是学礼和修身,他认为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甚至是可以互相包容的。他要求学生不要追求吃喝,不要追求安逸的生活。他认为一个人应做事勤勉言语谨慎,通过不断地修养自己来使自己成为君子。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具有健全和完美人格的君子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等。同时他认为志士仁人可以为仁为义杀生取义。总之,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学生明确而深入地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勇、孝、悌、廉”等文化道德因素对一个人的健全健康的人格的培养有多么重要。在长达两个月的学习过程中,我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本次教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我告诉学生,现在的社会不缺少应试教育下所谓的人才,我们缺少的是具有高品质的有健全人格有仁爱之心的全方面的综合型人才。我们应在生活与学习中拥有温暖而慈爱的心灵,我们应懂得“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的道理。在日常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通过克己复礼来和大家友好相处。最后将自己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有健全人格的国家之有用人才。如果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如此富有理想人格的校园的一员,我们的校园之文明与和谐的建设是完全可以实现。
当然,校园的和谐与文明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光有以上几点的实现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所有师生都能够结合自身情况,通过所教和所学知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而认真地将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与自身实践行之有效地结合起来,为实现校园的和谐与文明建设奉献自己的光和熱。我们的理想是会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下变成现实的。
弘扬传统文化,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完美实现校园的文明,校园的和谐。让我们的孩子在健康幸福的校园快乐而富有的成长!
这是我们奋斗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