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设计与教育:为了可持续发展

2022-06-17 22:47张弛高鑫杨洪君
中国艺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可持续设计设计教育

张弛 高鑫 杨洪君

关键词:再生设计 可持续设计 永续设计 设计教育

2020年,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发布的《2020年人类发展报告:新前沿—人类发展与人类世》中提到,人类发展给地球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如何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聚焦可持续性相关问题。[1]2021 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阿里研究院、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可持续发展蓝皮书: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报告(2021)》中提到,我国现有的节能减碳技术短时期内无法适应我国“双碳”目标下高质量发展的要求。[2] 在这种情况下,现有的可持续性设计与循环设计已无法兼顾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参与工业化进程的利益相关者开始寻求新的解决方法。在全球生态危机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真正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了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于是在新挑战下新的设计模式—再生设计(Regenerative Design)开始兴起。

一、再生设计的内涵及理论溯源

(一)何为再生设计

“再生”一词最早由美国科学家罗伯特·罗代尔(Robert Rodale)在20 世纪80 年代初提出,同时他还首次探索了农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3]1969 年,美国制定了《国家环境政策法》(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其核心内容是要求:任何一个可能严重影响环境的工程都需要提前提交一份从整体生态环境角度进行考量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4] 美国生态学家巴里·康芒纳(Barry Commoner)提出应当从整个生态圈的角度去阐述环境危机。[5]1994 年,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波莫纳分校(Cal Poly Pomona)景观建筑学教授约翰· 蒂尔曼· 莱尔(JohnTillman Lyle)在《再生设计理论》(Regenerative Design )一书中正式提出再生设计理论。他强调,再生设计是一种整合而非孤立的行为,重视多方面、多功能的择优选取而非单一功能的极限化,强调技术的适用性而非过分追求高科技,[6] 用“源—消费中心—汇”形成一个再生系统(Regenerative system),再生系统会持续更新替换其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能力和物质。莱尔等人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整理了12 个再生设计策略可以帮助建立再生系统:让自然做功(Letting nature do the work);以自然为原型,以自然为背景(Nature as model and context);要整合功能,不要功能独立(Aggregating,not isolating functions);寻求多功能的优化(Optimum levels for multiple functions); 使技术满足需求(Matching technology and need);以信息取代能源消耗(Using information toreplace power);提供多条解决途径(Multiplepathways);可以解决不同问题的通用方法(Common solutions to disparate problems);把储存作为可持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Storage as akey to sustainability);塑造环境形态,引导功能流(Form to facilitate flow);塑造环境形态,显现自然作用(Form to manifest process);让可持续具有优先权(Prioritize for sustainability)。[7][8]

(二)再生设计的理论溯源

再生设计的概念是从朴门永续设计(Permaculture)演变而来,“朴门”这个词汇最初意为永恒的农业。1978 年,澳大利亚的生态学家比尔·莫里森(Bill Mollison)与大卫·霍尔姆格伦(David Holmgren)在著作《永续农业》(Permaculture One )中,首次提出了朴门永续设计的主张。[9] 发展到20 世纪80 年代早期,朴门的概念已经从农业系统扩展到永续人类生存环境,原本单纯用来对农场进行设计的方法也逐步在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并逐渐演化成整合了技术、材料和策略等内容的系统,涵盖各种社会面向。其对永续金融、建筑设计、废弃物处理、生态设计、资源管理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发展至今,朴门形成三股分支:朴门农业,试图要精准地仿效自然界的组成与运作,而发展出可供食用的生态系统;朴门设计,把自然生态系中各种有用的关系运用在设计基础中;朴门文化,强调“文化永续”的理念,相较于朴门农业和朴门设计这一理念涉及内容更为宽泛。[10] 事实上,很多再生设计的实践者都是朴门永续设计的践行者,他们以朴门永续设计的原则、伦理标准和态度为基础,进而探索出新的有效策略—再生设计,是一种为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进行二次设计的新方式。

朴门永续是从农业实践中发展而来的设计方法,最初目的是改进农业工业化的生产过程,因此朴门永续设计大都是针对农业层面的低技术的解决方案。可持续设计则是主张维持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维持需求的持续发展。[11] 再生设计则打破以往单纯地延续以人类为中心的设计方式,以生态学原理、生命系统思维和再生文化为理论基础,突破了现有可持续设计的局限性和缺陷,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方式、内容和标准,并从生态、气候、文化、社會和经济等方面出发,引导设计师用全新的视角重新评估设计实践,完成对生命系统的思考,并为再生系统提供支持。

二、再生设计的发展现状

秉承再生设计主张的设计师多采用多学科融合的设计方法,通过跨学科的实践和合作,探索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通过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合作,设计师们重新开始思考设计对象的材料来源,结合不同的学科背景,承担多学科融合风险和模糊设计、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界限,以此预测人类未来的需求、欲望和所面临的挑战。阿克斯基金会(Axfoundation)与瑞典服装公司菲利帕·K 和私营工业集团阿克塞尔约翰逊国际公司(Axel Johnson International)的合作项目便展示了重工业的废品如何被快速发展的时尚行业所利用,[12] 他们一起致力于为聚酯开发一个新的循环生态系统。他们发现一个由100% 聚酯纤维制成的表带产业链中,因安全问题由聚酯纤维制成的表带使用几次就会被丢弃。他们重新思考并经过一番研究,找到了一种将用过的表带制成新织物原料的方法—将此类带子的回收商与外套制造商联系起来进行再生设计。这是时装产业中进行再生设计的一个成功案例。在新的模式下减少废弃物处理成本,减少环境负荷,从而使材料在设计系统中不断自我更新,利用新技术使资源循环再生设计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

塑料污染是人们持续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为缓解塑料污染,人们开始探索塑料的回收与再生问题。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塑料制品之一,如今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市场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瑞典回收率为84%),但目前仍有大量塑料制品通过燃烧的方式使得其中小部分能量被回收。据瑞典官方统计,塑料在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高达国家全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6%。这不仅意味着材料的损失,而且还会导致环境恶化。在2018 年至2020 年,由阿克斯基金会资助并主导的“再生:资源—聚酯的化学回收”项目中的一项分支“化学回收PET/ 聚酯作为添加剂和新聚合物的原材料”的研究组正在探索剩余塑料废弃物物流(Waste materiallogistics)的回收潜力。[13] 例如,对受污染的塑料、磨损的工业带和彩色层压包装等进行化学回收,使其成为单体原料, 该基金会运用技术满足需求等的再生策略,从科技层面出发解决塑料污染及资源问题。

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始思考资源与发展的关系,在以再生經济为指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影响下,这些以整体系统为再生设计目标的设计实践无疑会促使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如欧洲PET 瓶平台(EPBP)制定了一套PET 可回收再生设计指南,旨在通过再生设计来提高塑料产品的回收率和再生质量,让塑料实现从生产、使用到回收再生的完整生命周期。再生设计进一步加强了环保的概念,减少浪费的同时也提高了回收再生的效率。再生设计重点关注的就是产品的生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通过再生设计让废弃的产品再次投入使用,能从根源上缓解环境污染与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解决环境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14]

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人类对海鲜的消费量也在持续增长。世界上90% 的野生鱼类种群已经枯竭或被过度捕捞,人工养殖鱼类通常被视为在不增加海洋压力的情况下为人们提供海鲜的方式。如今,全球市场上大约一半的海鲜是人工养殖的,但这并非意味着人工养殖鱼类没有任何问题。人工养殖鱼的饲料主要由大豆和野生鱼组成,而这同样也是人类的食物。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全球粮食供应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的食物最好不要吃我们的食物”—这是阿克斯基金会与瑞典农业科学大学(Sveriges Lantbruksuniversitet)合作开展的“柜台上的5 吨绿色鱼”项目的基本概念之一。目前,该项目总共生产了4 吨“绿色”虹鳟鱼。这些虹鳟鱼的饲料不是由大豆或野生鱼制成的传统饲料,而是用由昆虫为主要原材料制成的瑞典圆形鱼饲料养殖,也就是说,喂养这些虹鳟鱼不会消耗人类需要的资源。这种虹鳟鱼饲料中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昆虫,这些昆虫以食品工业的贝壳、谷粒和面包屑等被丢弃的有机废物为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处理废物的压力。除了昆虫与有机废物,鱼饲料还包括西方人平时极少食用的原料,比如海胆等一些以浮游植物为食的富含蛋白质的水生动物。这些水生动物会从海洋中提取营养,这种大规模利用废物作为资源的行为,已经被证实有助于减少海洋的富营养[15] 根据瑞典顶级厨师们的口味评估,“绿色”虹鳟鱼的味道与传统饲料饲养的鱼相比,更像是野生鱼,“绿色”虹鳟鱼所含的营养成分也多于使用传统饲料的养殖鱼。简而言之,瑞典“绿色”虹鳟鱼是用可再生的饲料进行饲养的一种鱼类,其食用的饲料由传统意义上的废弃物制成,这种废弃物成为一种代替性资源,被重新赋能为再生材料。这种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寻求多功能的优化的再生策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还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再生设计的理念中,人类应当将自身视为自然体系的一部分,从而创造出满足人类与自然需要的弹性设计。在2020 年,瑞典进口了约1745 吨羊毛,而瑞典本土生产的羊毛中只有46% 被利用。这意味着有大量的瑞典本土生产的羊毛因为各种原因被浪费掉了,这些资源如果能够被充分利用,是完全能够满足瑞典羊毛相关产业对羊毛的需求,从而实现现有的工业形态向可持续和循环工业形态的过渡。阿克斯基金会自2020 年开始实施瑞典羊毛计划,目标是让时尚、户外和家用纺织品领域的瑞典品牌能够轻松获得优质的瑞典羊毛。阿克斯基金会对瑞典本土生产的未被利用的羊毛,在开发过程中整合产业链,进行跨部门合作,与价值链中的多方参与者合作建立再生系统,用信息取代物质和能量消耗,并运用现代技术对羊毛进行设计生产。通过对价值链流程中的能力建设,从获取瑞典羊毛的基础设施升级、提出分类和贸易解决方案、实现数字可追溯性、对可持续性进行分析、开发再生设计框架、进行商业扩展和打造循环设计产品等一系列行为实现产业升级。[16] 在这个建立再生系统的过程中,人们做的不是改造自然,也不是攫取资源,而是将人力、信息、产业结构视为再生系统中的一种可以优化升级的“材料”,整合全部资源成为再生系统中的某一环节,与自然共同设计,共同做功,使得所取与所获都能够实现自然系统的平衡,为生态系统带来更多协同效益。

再生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种循环再生的思维,它不是单一地减少材料的浪费或者是单一地“从零到一”研发一种新的材料。其内涵更像是使整个生态链建立联系,对生产或生存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思考,是最能反映工业领域内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维,也是根据未来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所提出的新的设计方法。再生设计会对设计实践的全流程进行评估考量,思考每一个“分子”在整个系统中该如何做功,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分子”在设计与生产中的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延续环境的生命周期,对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再生设计和设计教育

再生设计的核心理念是鼓励学习者采用多学科方法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全方位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是培养设计人才的主要途径,在设计专业教学中引入再生设计,培养学生形成再生设计的思维习惯尤为重要。近年来,再生设计作为新兴的专业方向,在国际设计教育中颇受关注,国外多个科研机构及高校纷纷开始研究再生设计。例如英国伦敦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路德神学院(Luther Theological Seminary in Minneapolis)、南加州自然资源研究所(Souther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Natural Resources)、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CaliforniaState University)以及加利福尼亚理工州立大学(California Polytechnic State University)均开设了研究再生设计的相关专业或课题。[17]

以下,笔者以伦敦艺术大学为例展开阐述,介绍再生设计在高等设计院校中的教育实践情况。伦敦艺术大学下设的中央圣马丁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在2022 年春天正式开设了一个新的硕士专业—再生设计(MARegenerative Design),其教研团队包括设计师、生态学家和人类学家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士。课程中,学生们将深入认识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并在当地社区进行再生性、修复性和补充性的设计实践。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实践一贯以人类为中心,而中央圣马丁学院的再生设计专业则致力于将多物种(Multispecies)思維[18] 纳入设计实践中,以求适应市场中的商业模式和消费模式的变化,借鉴包括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的文化理论、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展开再生设计专业教学。该专业的创立者们认为学习者应当从设计出发来改善环境,为此再生设计的核心在于强调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变得松散,到了工业化阶段几乎被割断。在这门新兴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重新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其次是建立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联系,而最为理想的状况是设计所针对的环境既是人与自然共存之处,又是艺术与科学相融之所。目前,中央圣马丁学院再生设计专业的学习内容包括: 在设计中体现多物种思维;以维系世界物种平衡来创建服务系统;以地球健康为目标制定改善人类生活的计划;设计以恢复生物多样性和改善气候变化同时不过多影响当地社区居民生活的项目;设计去碳化、去殖民化和反灭绝的活动项目;设计采用以当地文化为基础的再生设计模型。[19]

具体而言,中央圣马丁学院的再生设计专业具体的学习内容被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为生活而设计,强调生命系统的设计方法,要求以深层生态学原理、生命系统思维和再生文化为理论基础,突破可持续性设计的局限性和缺陷,改变设计的方式、内容和标准。学习者需要用全新的视角重新评估设计实践,体现出对生命系统的思考,并将生态、气候、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平等置于创作的核心。通过整合生态学和人类学领域的知识、工具和方法来建立整体和可再生的设计实践基础。这样的专业设计恰好符合再生设计原则第一条,即让自然做功。这些学习内容将为学习者提供创造性思维,引导学习者对环境安全界限、永续栽培、再生系统、生物多样性、气候、自然保护、再野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并通过设计实践完成设计项目。第二部分是强调永续栽培设计原则,将永续栽培原则应用于设计,以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第三部分是为当地的生态系统而设计,强调地方性实践调研,通过调研项目,开发一个与当地生态系统相关的个人再生设计概要。学习者们将探索如何采用多物种方法进行设计,使人类和生态环境能够更好地共存。学习者们需要使用生命系统的全局思维工具来构建相关调研问题,建立相关的联系网络并进行实验设计。第四部分是再生未来设计,强调再生设计的开发、评估和结论。学习者将以第三部分的调研和成果作为基础,最终开发一个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再生设计项目,并对该项目在保护地球方面的整体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中央圣马丁学院所倡导的各种设计原则与实践,正是在努力地达成再生设计理念中人类与自然的共存和相融,通用设计需要运用理性思维与直觉思维去塑造复杂的事物,并对艺术与科学进行更加全面的考量。

四、结语

目前,设计实践往往对环境因素的整合主要集中在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或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上。再生设计超越了可持续和循环设计原则,是积极促进人类和非人类多物种共存的设计方法。通过对国外现有再生设计理论、实践案例的梳理,同时对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通用设计既有的教学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构建再生设计相关专业及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聚焦人与自然的联系,注重再生设计系统的建设,关注科技发展下新材料、新结构、智能化等赋予设计领域的巨大能量,并思考它们如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通过通用设计打造更具生命力的可持续再生的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可持续设计设计教育
循证设计支持下的可持续医疗建筑设计
手艺精神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标志设计趋同化的思考
可持续视角下的旅游纪念品设计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可持续设计发展文献综述
浅析设计对走向中国创造发挥的作用
可持续景观设计探讨
生态美学理念下的校园景观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