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文科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本质是服务于“人的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对相关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应对新文科建设对ESP教学带来的新挑战,该文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提出了按不同院系实行“基础内容与细分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重塑“互联网+”思维,构建ESP教学共同体,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建设立体化教材体系,在打造音乐类ESP知识服务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对国内同类院校新文科建设与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文科;ESP专业建设;混合式教育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要求“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这为当前的新文科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针对教育改革发展发表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具体路径,会上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了新文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人指出,社会大变革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文科教育必须超前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要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培育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2]。如何开展新文科建设,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承接相适应、将基于互联网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与新教育模式相结合成为当前高等院校亟待解决与探明的问题。
“新文科建设的重点在于新专业或新方向、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的探索与实践”[3]。新时代和新文科建设既是外语学科发展的背景,也成为建设发展的重要遵循及可靠依据。在这大背景下,外语学科如何结合国家需求、学生需求,积极应对时代变化,积极寻求传统专业转型升级范式、创新发展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基于四川音乐学院的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以下简称ESP)教材建设实践,把握以学习者需求为中心的逻辑起点,创新性提出按不同院系实行“基础内容与细分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供专门化的专业知识,建设出符合学生需求、社会满意的优质音乐类ESP教材,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探索新文科背景下音乐院校ESP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路径创新。
ESP教学理念在内容生产、渠道分发与消费层面带来新的机遇,以内容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向以需求者为中心(也即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转变;另一方面,内容呈现形式的数字化、碎片化、个性化等特點要求相关教材载体必须更新升级。“互联网+”时代要求相关教师从过去着眼于语言技能水平和专业学术素养提高拓展到对互联网理念的了解和应用[4];换言之,技术的变革、社会环境和人才需求的变化,都对ESP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变革是大势所趋。
(一) ESP的发展困境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定位应是ESP教学或学术英语[5],但通用英语长期占据我国英语教学的主导地位,ESP教学的开展面临困境,有关的研究成果不足,最明显的就是学科之间的开放与共享不足,难以适应新文科建设的需要。
其一是同专业之间的ESP教学实践共享不足。以四川音乐学院为例,专门用途英语并不适用于大规模教学,并且要求教师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教学[6],而音乐英语课程主要面向本科生,并没有完全实现不同学历层次英语需求与内容供给的衔接与适配,导致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脱节。
其二是跨专业之间ESP教材建设滞后。目前我国ESP教材建设发展趋势向好,但也存在明显短板。互联网内容供给的多元性、海量性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展了ESP的知识边界,类似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实现了对部分专业与知识领域的颠覆性、生态性重塑,相应的知识产出也外溢到教材建设实践中。但目前来看,跨专业知识共享不足导致教材需求与内容供给的不平衡与错配,表现为缺乏实用性、内容滞后、时效性差、ESP教材与教学目标脱节[7]。
其三是伴随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而诞生的交叉型前沿型专业,往往能带来文科新的教学课题与研究领域,催生新的教学模式,而现有的ESP教学模式仍然比较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纸质教材为载体,单向互动为主,教学空间集中于教室。随着教育技术的进步,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直播授课等学习形式的出现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学模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教材建设模式理应做出相应的改变。
(二)技术变革重塑ESP教学理念
前互联网时代,英语教学推行的主流英语是通用英语而非ESP,教学内容注重语言规则与跨文化素养的培养,教学目标定位主要以积累基础知识为导向。互联网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国族的大众通过网络相互连接,实现知识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与国际人才培养需求的专门化,传统文科稳定的边界与具有传承性的内容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变化,传统基于通用英语而呈现的静态知识图谱被动态、加速的内容生产实践所解构,英语知识生产的周期加快。
进入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高度普及以后,师生之间的知识传授关系不再是单向的,更多时候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新文科对教学模式的创新,要求教学目标不能再建立在通用英语基础上进行简单授课,而是要求教师转变自身角色,把握互联网教学理念,善于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开展自主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与服务者。
新文科以培养专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ESP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以专业的教材建设为基础,传统的教材以通用英语为主,在内容上注重语言技能、知识与文化的培养,未能关注不同专业与院校对于英语知识逻辑、规则的专门化特殊化需求,教学内容相对匮乏。而新文科背景下同专业的知识更新、跨专业的知识增长与新专业的知识创新则为ESP教学带来全新资源与丰富的信息供给。
(三)社会环境变化挑战既有人才培养模式
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路径重构,是全方位教育生态的变革,以“新”对文科建设进行属性设置,其目的是通过学科交叉,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与教育实践相融合,培养具有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考能力的全新文科人才。
新文科呼唤新教材,新教材催生新教学与学习方式。互联网技术深度嵌入教学活动与课堂实践,以纸质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信息化的教学要求脱节,翻转课堂、直播授课、线上录课等新形式呼唤数字化教材开发;此外,越来越多的教师、高校更关注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原本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为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不能仅着眼于教材知识的传授,要以学生为本,借助新教育技术从日常教学的重复性、常规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整合碎片化的知识内容,集中精力投入“互联网+教育”的实践当中,实现传统课堂与在线课堂的混合,构建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实现学生的人格塑造、身份认同、价值塑造与专业化能力培养。
新文科之“新”,并非是与传统文科的新旧之分,而是革新与创新,新文科建设的根本是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换言之,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人才培养是重点,专业课程建设是基础,这与ESP以学习者需求为中心的建设路径不谋而合。
(一)新文科为ESP带来学科协同的建设氛围
ESP把英语和专业相结合,可以帮助学习者通过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内容来提高语言在专业学习上的应用,是一种针对性很强且专门为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而设计的英语学习课程[8],并且适用学生范围广,实用性强,一般语言教师即可胜任,无需专业知识背景,也无需和专业教师合作,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習和研究的基础语言交流能力[9],从而为专业和学科提供语言支撑[10]。早在十几年前,就有学者指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定位不能仅仅以学习语言或提升文化素养为目的,而必须依靠以专业驱动的ESP教学,实现英语学习为专业服务[11]。本质上来讲,ESP就是一种以学习者需求为中心的学习语言的一种途径,其主要目标是实现学习者需求与课程内容供给之间的衔接与适应,为人才培养服务。
新文科的提出,本质上是对新时代、新技术、新产业发展大趋势的回应。站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实现全球参与治理的高度来看,当前的文科建设必须承担更大的历史使命,更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样化的更高要求,这不仅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国际传播、增强国际话语权的现实需要。在全国乃至于全世界范围内,知识的分化一直在持续,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在相互渗透,社会现实环境的驳杂与不稳定,打破了以往稳定、传承、分门别类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新文科就是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破除专业壁垒,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以此实现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体系化与秩序化,即新文科强调文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对新时代新形势的适应与对接[12]。一言以蔽之,新文科与ESP专业建设,其发展的路径都是从需求端出发,因时因事而变;而新文科建设则为ESP创造了学科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新文科为音乐类ESP提供了学科交叉的教材发展环境
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在整合知识体系的框架下推动文科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作为音乐类院校,开设音乐英语是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就目前ESP教材的发展趋势来看,主要有两种发展路径。其一是依据学科目录设置与纲要采用统编通识性英语教材。不过,在新的形势下,这类重基础、重人文、强调跨文化交际的通用英语教材,已无法适应新文科发展的需要,专业性、工具性和科学性发展的英语教材改革势在必行[13]。这也就催生了教材建设的第二条发展路径,即建立在自身专业的特殊性之上,结合新技术新理念为教材建设提供协同、融合与创新,使得音乐英语教材呈现更加细分化的趋势。这些音乐类ESP教材与音乐学院特色相匹配,教材将语言教学和专业知识相融合,不仅能够满足艺术类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及发展的需求,还能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语言服务[14],较好体现了新文科所倡导的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要求。
ESP教学是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但不同专业不同院校之间人才培养实践具有差异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ESP教材建设也应当瞄准学生需求与社会需求。四川音乐学院ESP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主要从ESP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推进ESP课程建设、优化各专业ESP课程设置、创新ESP教学培养模式和打造立体化ESP课程学习平台等方面展开。
(一)ESP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
ESP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即从战略高度对音乐英语的教学发展进行统筹设计,总体规划出音乐英语的目标、任务、范畴、方法等问题[15]。遵循这个原则,四川音乐学院ESP学科建设从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搭建研究平台和建立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三个方面开展顶层设计。
1.制定科学的ESP学科建设规划
有价值的学科建设必须落实在具体的人事上,这样才能避免沦为花架子。因此,我们将其总体目标聚焦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教师队伍,能鼓足干劲不断自我调整,为整个音乐英语课程群的建设掌舵;二是适应学生发展,调用最新的社会、学界资源,挖掘思政基因,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上;三是促进学科校本化,适应目前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变革。具体来说,目前我们已将面向教师团队的学术与教学沙龙纳入部门的常规工作,如笔者所在团队目前每周六召开一次科教沙龙(线下为主,线下为辅),不同于传统的集体备课,而是每次聚焦于一特定主题,并提前汇总观点、心得作为会前材料分发给团队老师,以便高效地组织讨论,持续深化对音乐英语在校本英语教学体系中重要地位的认识,推动教学实践和科研水平的螺旋上升,并最终形成学科发展的优势。
大学外语教师虽为我校音乐英语课程群的主要承担者,但我们天然有音乐专业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跨越专业藩篱进行合作的优质土壤,故在课程的初期规划阶段就需充分考虑音乐英语课程群和双语专业课的衔接关系。对专业词汇、语法的梳理,以及音乐史的讲解,大学英语老师经过自学与培训,基本能得心应手。但当涉及到策略、技能这种高度专业的部分,尤其是较为艰深的音乐理论讲解,譬如和声分析、曲式分析,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地将这一部分嵌入音乐英语的教学大纲中,笔者所在团队也经常邀请学院有过海外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来课堂串台或开设相关讲座。另一方面,为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在各个维度贯彻“模块化”原则。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来规划不同的教学模块,如音乐专业留学、阅读音乐文献、国际演出交流等,以期为未来的音乐专业学习夯实英语基础。以交响乐团的国际合作为例,就使用真实的音视频语料还原场景,并将学生划分为小组,分配角色,如指挥、提琴手、管乐手等,在专业语境中进行模仿和实操。再进一步,为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不仅按照学生具体所在专业和所在层次分别于第一、二学期开设相关ESP课程,还针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额外增设了国际乐坛动态、跨文化音乐交流等教学模块。
2.搭建可支撑ESP学科研究的平台,实现线下资源和线上资源的共同流通
此平台分线下和线上两部分。线下是学术共同体,依托每周一次的学术教学沙龙维系其活力与黏性,将本校和兄弟音乐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手经验收束于一处,除了音乐英语研究团队,研究平台上还整合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研究力量,他们提供的参考建议和学科信息,使ESP团队的研究更具实用性。线上则借助 Zotero 软件(一款开源的文献管理软件,目前已迭代至6.0版本)搭建音乐英语ESP教学的文献库,邀请所有参与课程群建设的大学英语老师和专业老师共享,幫助师生追踪ESP学科领域的发展变化情况,持续优化团队的知识结构。此外,笔者所在团队还依托校内教学平台建设了持续更新、定期归档的教学资源库和语料库,经过三年的积累,已成为教师教学科研的得力工具。当然,学科研究平台的建设,与学校教务管理、科研管理部门和所在教学部门的经费和人员支持是分不开的。
3.建立ESP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在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中,必须制定自我评估、同行评估和学生评估等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才能把控课程建设的质量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广泛开展各级评估工作,通过评估找出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才能不断提高ESP学科建设水平。表1列明了笔者所在团队近三年摸索出的课程评估第一、二级指标,既能突显音乐英语的特殊性,也能将其放回大学英语教学的体系中进行评估。
(二)推进ESP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首先要明确课程究竟应该如何建、怎么用,以及教什么、怎么教等基本问题[16],因此,我校主要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和创建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推进ESP课程建设。
1.确定教材建设框架
通过对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校开设ESP课程及相关教材使用情况的考察,以及对我校学情需求的调研,确定了我校ESP教材内容建设的方向;在对于我校毕业后出国留学群体和在校学生进行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照我校ESP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确定教材建设框架,即以中西音乐发展史为线索,串联起不同声乐、器乐门类的专业术语,并在每章节最后有梯度地加入对音乐理论的讲解。
2.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推进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中的“怎么用、怎么教”涉及到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教学方式。只有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建设高品质的教学方式,所以我们通过多种渠道用以提高ESP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比如,学习国外名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皮博迪音乐学院的西方音乐史慕课,采用集体备课,一起讨论制作教学课件,交叉听课和集体研讨教法等。通过学习交流,教师得到快速成长,他们教学能力的提升有效推进了我校的ESP课程建设。
3.做好课程评价,确保课程建设质量
学生评教是收集教学反馈意见最快的方法,因为ESP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课前和课后同学们在学校网络平台或微信上的留言以及课中和同学们面对面交流等方法,来收集他们对教学的评价,还可以在期末设计问卷调查集中收集反馈意见。ESP教师常主动咨询前来听课的教学督导员(大多是专业课老师)对ESP教学的评价,也会咨询同行对我们教学的意见。
(三)优化各专业ESP课程设置与教学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受到学习者和社会需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模式、特点。我校教学团队把学习者和社会需要放在ESP课程设置首位,尽力为不同音乐专业打造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1.优化ESP课程设置,独创基础内容与细分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是指各专业院系都必须先学习音乐英语中的基础内容,基础内容结束后,教师再分专业院系教授分类更细的各专业知识,形成“1+N”的教学知识谱系。在这个体系中,“1”代表基础内容,包括西方乐器发展史、中西方乐器分类、乐器之王(钢琴)和乐器皇后(小提琴)的介绍以及声乐简介。“N”代表细分内容:一是各院系的主要乐器;二是西方音乐史中的器乐史或歌剧史部分,比如,给乐器类专业学生讲授专业乐器和西方音乐史中的器乐发展史;给声乐类专业学生讲授西方音乐史中的歌剧发展史和作曲家。“基础内容与细分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作为音乐英语教学的亮点和创新点,在全国的音乐类院校具备独创性与典型性。
2.更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调与合作能力
线下线上有机结合,使英语学习摆脱了时空藩篱,为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和学习互动创造了无限可能,也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17]。音乐英语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法。ESP老师提前把教学教材发给各专业的小组长,并告知学生们备课时可以选择性地使用或完全不用老师给的教学材料,学生可从专业角度挖掘自己认可的相关英语材料来展示自己的专业,这给了同学们极大的发挥空间。在翻转课堂中,老师们常惊叹于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法不仅能让ESP老师从专业学生的教学活动中发现自身教学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们的有些选材还能丰富老师原有的教学内容。“翻转课堂”的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协调与合作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这种教学思维的转变让ESP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领航人、指导者与服务者,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
3.把思政教育融入ESP教学中
“育人为本、德育先行”是人才培养的主导思想,在“新文科”背景下,作为交叉学科的音乐英语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国家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提供保障。所以,在ESP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方式上,充分利用混合教学赋能高校课程思政[18]。在教学形式上,通过课改立项、示范课观摩、集中培训、评优树模等形式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挖掘大学英语课程育人价值,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之中[19]。
(四)打造立体化ESP课程学习平台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强大的建构力与生产力,在内容生产、信息传播、资讯触达、观念塑造等多层面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一个全新的教育信息化阶段。以“互联网+英语”为着力点,以ESP教学体系改革为抓手,本校从以下三个维度打造立体化的ESP课程学习平台。
1.创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基于“互联网+”思维模式,ESP教学团队利用学校网络学习平台,创建ESP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得音乐英语学习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可视化、互动性、参与性等特征。具体做法是,把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以及一些音视频资料放在学校网络学习平台上,这些练习与学生的平时成绩挂钩;课堂上老师在学校网络学习平台上开启同步直播,便于课后同学们在平台上随时重播。同学们还可以在平台上通过弹幕、投稿等方式和老师互动,这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2.建设立体化教材体系
立体化教材是传统纸质教材的升级版本,也被称为多媒体教材,是结合多种传播方式和感官体验的教材形式[20]。随着VR、AR、大数据、图形识别等技术的日趋成熟,英语教改团队已经着手出版研究成果,固化前期研究内容;优化形式,在教学资料上印刷各知识点的二维码,拓展知识学习边界;注重资源库建设,推进相关音乐乐器的视频介绍。
3.打造音乐类ESP知识服务平台
从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来看,应将具备特定专业知识、能用英语完成专业领域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21]。为实现这一目标,教改团队借助学校已有资源,搭建了知识服务平台。知识服务平台包括教材出版、论坛会议举办、教改交流会组织、线上讲座和音乐类ESP教材等模块,不仅为本校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还面向同类音乐院校开放,有望惠及更多师生。
在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技术变革,都将深刻影响社会结构、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会对人们的认知、思想、思维、价值、认知、行为等产生深远影响[22]。随着互联网的纵深化发展,我们的世界日益变成一个联系紧密的地球村,新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更是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催生了互动式、沉浸式、共享化、参与化的教学体验,时间与空间对学习者的限制解除以及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動带来国际化的人才需求,都对当前的英语教育体系、理念、规则都产生了巨大冲击,并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海量资源与自由全面的发展空间。
数字技术革命不断重构人类社会的知识生态,全球互联互通从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化。已有的学科建设难以有效回应当下和未来信息社会和知识生态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四新”学科建设迫切需要“时代性”“前沿式”的重塑[23]。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学科交叉、学科融合成为重点,但并不意味着新文科之前这些交叉与融合就不存在,重要的是根植社会环境的变化,着眼于国际国内人才需求端的变动,重新定位学科内涵与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社会主义“人的现代化”目标。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特殊性,为期仅两年的教改成果也有待进一步的检验。但我们坚信,只要借助新时代、新文科的东风,多方协同,多向连接,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中心,推行线上线下教学的混合教学模式,结合具体院校特点与使用情境加以细分,深度探索教材建设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互补关系,音乐类ESP教学改革必能乘势而上,不断增强学生的满意度与专业实用性,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自主发展、学会学习、问题解决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24],并为全国音乐类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朝着理想有效的教学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2] 中国教育在线.吴岩: 新文科学科没做好,高等教育不能说好[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 id=1682326642688041466&wfr=spider&for=pc,2020-11-03.
[3] 段禹,崔延强.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2):149-156.
[4] 李子運.高校教师发展视阈下“互联网+”教育的六大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6,(1):45-49.
[5] 蔡基刚,廖雷朝.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5):20-26.
[6] 王俊凯,陈洁.教育信息技术在ESP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J].外语电化教学,2015,(1):62-66.
[7] 葛丽.高校ESP英语教材的开发与建设[J].科技与出版,2012,(6):38-40.
[8] T.Dudley-Evans & M.Jo Sr John.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9] 蔡基刚.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ESP课程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12,33(3):47-50.
[10] P.Strevens.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 [A].M.Tickoo. ESP:State of the Art [C].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1988.1-13.
[11] 蔡基刚.再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5(4):83-93.
[12] 李凤亮.新文科:定义·定位·定向[J].探索与争鸣,2020,(1):5-7.
[13] 蔡基刚.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修订及理论依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41(3):3-16.
[14] 蔡基刚.ESP在中国:昨天,今天和明天[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8(2):106-113.
[15] 李泉.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四十年——成就与趋势,问题与顶层设计[J].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018,3(4):3-17.
[16] 张树永.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推进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5,(3):55-58+61.
[17] 陈保红,单伟龙.“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以大学英语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21,(12):139-145.
[18] 李文洁,王晓芳.混合教学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12):131-138.
[19] 高一波.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教学信念取向现状与发展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21,(12):123-130.
[20] 栗欣.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建设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7,(4): 54-56.
[21] 白蓝.从EGP到ESP: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5):139-145.
[22] 彭丽.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嬗变与重置[J].中国电化教育,2021,(10):57-64.
[23] 周海涛,郑淑超.“四新”学科建设的优化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2,(4):9-15.
[24] 宋灵青,田罗乐.“互联网+”时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新理路[J].中国电化教育,2017,(1):78-82.
作者简介:
朱文利:副教授,研究方向为ESP教学、大学英语教学。
Exploration of ESP Teaching and Talent Training Practice in Music Colleges in the Era of“Internet+”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as an Example
Zhu Wenli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Chengdu 610021, Sichuan)
Abstract: The New Liberal Arts is a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liberal arts education, and its essence is to serv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human modernization”, which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elated majors, curriculum and talent training. In order to meet the new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on ESP teaching,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has proposed the teaching mode of “combining basic content and subdivision conten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epartments, and by reshaping the “Internet+” thinking, constructing The ESP teaching community, the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education model, the construc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and the creation of a music ESP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 are all explored, which have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in similar institutions in China.
Keywords : “Internet+”; ESP teaching reform; hybrid education model; talent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