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学科群发展的知识逻辑及生态优化

2022-06-16 07:57罗生全
中国电化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高质量学科生态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科学上的每一次进步都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深刻影响教育的发展走势,高精尖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原创性成果的涌现都离不开学科的交叉融合及其知识贡献。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到,加快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需要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围绕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问题组建学科群,主干学科引领发展方向,发挥凝聚辐射作用,各学科紧密联系、协同创新。一所大学的成功可以归功其卓越的战略规划,而学科发展规划是这一规划的基本组成部分。一流学科组织模式创建是我国应对国际国内双格局变革的重要举措,但如何最大化发挥其组织效益以迎接新一轮的科学革命挑战,又需要新的内涵阐释。20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统领教育事业,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建设教育强国。以高质量为标尺建设学科群已然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题中之义。何谓高质量学科群?高质量学科群发展的知识逻辑是什么?如何对高质量学科群发展进行生态优化?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有助于廓清当前建设高质量学科群所面临的一些误区,本文意在尝试回应。

一、高质量学科群及学科群发展的知识内涵及特征

高质量学科群是由高质量和学科群两个概念组合而成。质量本身是质与量的一个函数概念,是事物自身属性与对象性主体合意性的一个关系表达。高质量是质量的一个状态性描述,是以满足人民现实需要为目的的满意性质量。教育的高质量本质是人的高质量,是以“立德树人”为价值统摄的事实反映;学科群是对学科发展表现的一个概括性表达。学科建制意识的觉醒,导致现行学科划分越来越細,这既固化了学科的组织壁垒,又阻碍了新的学科生长点创生和人才培养。学科群是未来学科发展的趋势所在,它是由相关学科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聚集在一起所建构的一个内涵知识和组织协同演化规律的复杂系统,本质在于活化学科固化的知识,实现知识的“裂变”。结合高质量和学科群的关键表征,我们认为,高质量学科群是指在高等教育组织内部,为促进协同创新型学科生长点的产生,具有内在关联的学科在国家建设、社会需要、学科发展、学科管理四维取向下形成的能够满足人民日益需要的和以人的高质量发展为旨归的知识体系。

事实上,高质量的学科群发展既会延续学科群原有的功能,也会涌现超越学科群个体新的功能。无论如何变革,知识的生产和实践始终是学科群发展的核心要义。学科是特殊的知识集合,但在原始状态下,知识却是一个未分化的整体,人类作用知识的能力影响了知识的存在状态,同时也反噬了人类对知识本质的认识。“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学的连续的链条,这是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即便如此,人类仍不遗余力地选择、设计和应用知识,学科由此获得建制资本。不过在知识整体论的视界中,知识虽被分类划归,但知识本身所具有的相通性又为不同学科走向交叉融合提供了可能。因为当学科作为集合存在时,学科内部的某一知识触点与其它知识点可以通过交叉、综合与重组的方式实现知识的“内爆”,进而生成一个紧凑的“知识场”连接彼此。当然,学科间的知识体并不是孤立存在,它们共同服务于一个更大的“知识场”而存在。在这里,学科之间既有共通性知识的隐性关联,也能够凭借异质性知识间的合作、对话、互生来实现学科的发展。

可以说,知识生产及实践所构架的生态循环系统丰满了学科群的知识谱系,也向我们表明了学科群发展的知识特征。具体包括:第一,交互性。知识是学科的生长元,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是以知识间的交互共生为标识的学科运动。隔断知识交互,学科就失去了融通的可能。第二,有序性。学科群内的知识序列不是非线性的机械对应,通常是以主干学科的中心知识为基准,在尊重学科个性和学科共性基础上进行的知识生态重组。第三,复合性。学科群凭借学科间共通的基础知识和核心学科知识的强相关性,不断吸引其他学科加入知识整合序列,由此创造了一个更为丰富、范畴更广、融通性更强的知识体系。第四,创新性。学科群的知识系统建构是共同体内部各层次知识主体与环境之间通过知识流、信息流同资源流进行知识/信息交流而来的。知识主体间的协同创造不断涌现新知识,并以其质变的增值性表现反作用于整个知识体系的生态拓展。

二、高质量学科群发展的知识逻辑

学科群发展的知识特征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有了别样的“面貌”,表现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需要的更为交互、更加有序、更高统整、更具创新。不过这种状态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反而是由学科群发展所依托的知识系统的不断进化持续催生的。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知识创生与知识体建构。知识混沌未分的整体局面在人类认知进化的洪流面前逐步瓦解,人类对知识整体的分类处理,催生了不同形态的知识。随着人类加工并作用于某种知识的意识逐步提高,旧有的知识会在新的认知催动下进化为一种新的知识。此一过程中,知识的创生并不单是知识正向进化的结果,知识运用经验的反哺同样可以改变旧知识并使其“裂变”为一种新知识。当旧知识突破知识边界与新知识有了联通的共同话语之后,新知识体便有了创生的理论可能。与此同时,经过实践反哺的旧知识与其它旧知识之间会在知识结构和知识价值两方面产生新的认识碰撞。这种变奏不仅会打破旧知识体中知识的原有结构,而且会以新的知识内涵和知识组织方式重构旧知识体。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旧知识体还是新知识体,都是一种知识与另一种知识相互作用连同其衍生的第三种知识之间的有机交互而生的。当经过实践反哺的旧知识体与新知识体产生碰撞,并就一些共通性的知识达成认知默契时,学科建制便有了合理性的解释基础。看似独立建制的学科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封闭自己的世界,知识如同“信使”一般不断与其他学科尝试建立联系。即是说,某一学科一旦与其他相关学科在知识层面建立了合理对话空间,新生的知识系统不仅会保留学科共有的知识谱系,而且会以新的标识性知识吸引群落内其他知识的有序融入,进而生成具有知识共生系统的学科共同体。FA3ABAD6-4410-4556-97D7-998D39B9A4A7

其次,知识产权确立及产品应用。知识的创生是在生产-应用-反哺-再生产的生态循环过程中完成的。创生的新知识虽完成了知识形态的蜕变,但“新”并不意味有价值(有用),也不意味着高质量。只有将其作用社会与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价值最大化发挥并获得人民满意的答复,新知识才具备高质量的基本特质。一旦新知识凭借应有效益获得合法身份,保护新知识又将成为发展的重要议题。知识产品是非物质形态的特殊财产,同时又具有公开性、社会性的特点,所有人都无法凭借传统民法上的占有方法来控制它,只能借助法律予以判定产权归有,而这已然成为世界各国处理高精尖知识的常规手段。法权意义上的高质量知识显然是一种合乎法律规定并被社会大众所认可的知识,它超越了一般知识所拥有的价值,但又有着肯定和规约的双重性质——高质量作用社会各个领域的一种价值肯定和任何人不得借助一切条件运用知识来侵害他人的一种法律保障。当高质量的知识获得了法律上的支持并成为一种可被支配的产品之后,还需要借助实践运用来重申高质量知识蕴含的价值。因为高质量的知识如若仅有量的累积而无质的纯度,即能够作用实践的价值效力,所谓的高质量知识仍旧只是我们想象中的无所不能的知识。所以,必须要将知识进行实践应用,才能凸显知识促成高质量学科群发展的真实效能。在高质量知识的涌动之下,学科群也会重塑一种高质量的发展姿态——有机联结其他学科群进行新一轮高质量知识再生产,以此更好地作用人的高质量发展。

最后,知识生产模式创新和知识政策调整。学科群之所以能成为高质量的学科共同体并能始终沿着协同发展的高姿态继续前行,是因为学科群发展有着内外协同推动的动力机制。一方面,知识生产模式的创新是学科走向高质量集群发展的内在动力。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是以弥补认知缺陷为目的和准则的,但短暂的生产力适应无法阻止生产关系的突变,实践应用中的知识生产成为新的生产力代表。在此催力作用下,高质量学科群构造了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多主体共同参与、多学科协同发展的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它超越了学科界限,将学科视作一个动态开放的知识集合体,并在这个开放的知识体中通过整合一切資源以及调整知识生产主体之间的认知关系来服膺知识的高质量生产;另一方面,知识政策调整是保障学科群高质量发展的外在动力。知识分类的精细化和知识研究的深入化导致个人很难完成某一现象的探索任务,但社会又迫切希望知识得到进一步传播,知识的传播和生产活动便转向了组织化行为。然而,大学组织系统内的学科建制是通过知识政策完成的,这突出表现在社会对学科的认可和学科在大学作为“科目”存在的合法性事实。学科和知识政策虽有话语意向性的不同,但作为公共政策中的知识政策可以凭借自身所具有的行政权力特质深刻影响着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播与生产以及学科群的高质量发展。不过,我们也需注意,内外双重动力绝不是彼此分离的,它们以知识协同创新为共识共同作用于学科群的高质量发展。

三、高质量学科群生态发展的优化路径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高质量学科群的发展仍会以人的高质量发展为旨归,在满足人民对优质学科群建设的需求下不断提升自己的发展品质。不过,发展总会遇到一些难题,化解难题又需我们多方发力,具体而言:

第一,形塑学科专业知识创新的生态理念。高质量学科群发展以高质量的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创新高质量的学科专业知识需以系统生态的理念变革为前提。为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政府要转变学科建设的传统思维,以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制定和完善科学的知识政策,加强知识产权激励和保护机制构建,打破既定的知识规划意图,破除重知识成果外在包装的“经济逻辑”和以行政权力捆绑学科群发展的“政治逻辑”而忽略学科群建设内在规律之“学术逻辑”的错置认识。二是学校要力图打破学科间的知识隔阂和组织边界,建立各知识主体间的平等对话机制和协同联动机制,以学科间的交互融通共建学科群落共生的开放网络,实现知识的应用转化。如将中医药文化和传播有机结合开设的中医药传播学专业。三是高质量学科群自身发展要与潜藏在社会场域中的其它知识生产结构联结并重构,尝试建立以高质量学科群发展为中心,政府、市场、企业等多个主体为辅的协同式、立体化知识创新网络,从而实现学科组织内外协同共生的发展愿景。

第二,注重学科群的组织建设及系统平衡。高质量的组织建设是保障学科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意味着在助推学科群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既要优化学科群的组织生态,又要平衡学科群落中的学科关系。为此,一方面要改变单一学科设置院系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根据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关键问题,成立多学科参与的跨校区、跨区域的专业型研究院(中心)或学科联盟。同时,可以根据学术研究旨趣重组学术研究机构,以大部制为单位设置行政办公机构,破防学科壁垒的同时实现优势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科群内的要素平衡,简单来说就是要平衡学科的结构和组织边界。事实上,一个学科并不能随意地被纳入学科群,果若为之,学科群非但不会走向高质量,反而会造成资源的浪费。高质量的学科群发展需在权衡学科基质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各个学科建设实际来综合处理,不能盲目聚集学科而忽视学科本身的基质和发展前景。如某师范大学依托生物学创办的“昆虫演化与环境变迁重点实验室”享誉海内外,该学科也最有可能成为学校重点发展的战略性学科。此外,还可以通过创办以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主题的高质量专业期刊(如《大学与学科》)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如交叉学科研讨会),吸引更多的研究人员进言献策,助力高质量学科群的生态发展。

第三,创建融通共生的学科群生态文化。学科建制印刻了属己的文化立场,多学科会聚而成的学科群也会因此产生碰撞乃至冲突的可能,进而导致学科协同发展的虚假承诺。合理规避这一现象,理应重塑学科群发展的生态文化,具体包括:一是打造学科群发展的共同愿景。未来的学科群发展仍会依据国家建设的战略需要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实际需求科学布局,以学科间的有机联动实现人的高质量发展的共同愿景。在此目标驱动下,学科群中所有成员应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先导,形塑“共荣共生”的学科发展信念,以此实现学科知识的协同创新。二是要在高质量学科群求同发展的过程中尊重和理解不同学科的文化差异。文化是学科生命力的源泉,学科文化根植于学科并促进学科的发展,它是学科的精神命脉。只有充分尊重不同学科的文化差异,继承和发扬各学科的文化传统,学科群才能够共同培育出共同体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共享文化和团队协作文化,而这种文化共识又反作用于高质量学科群的生态发展。第三,高质量学科群应在文化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态度。高质量学科群的发展绝不是一个阶段性的历史事件,匹配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态度是要将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学科群建设始终。尽管我们还不能确定高质量的未来景况,但可以肯定的是,沿着人的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理念不会退场,并会以此继续引领学科群的未来发展。

作者简介:

罗生全: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副部长,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FA3ABAD6-4410-4556-97D7-998D39B9A4A7

猜你喜欢
高质量学科生态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