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两学一做”和“三个坚持”

2022-06-16 19:38张雪方星移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古代诗歌比较阅读两学一做

张雪 方星移

[摘   要]比较阅读是阅读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手段。古代诗歌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锻炼思维能力、传承传统文化。因此,古代诗歌比较阅读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古代诗歌比较阅读要坚持选择可比性材料、训练高品质思维和培养丰盈的情感,这是促使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和个性发展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初中;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07-0004-04

孙绍振先生有言:“孤立地欣赏经典文本,可能造成对作者和读者两方面个性的蒙蔽。” “比较阅读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开展比较阅读的训练是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古代诗歌比较阅读是一种将内容和形式上有关联的几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以促进理解深化的阅读方法,其在积累学习方法、训练高品质思维、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应该深入解读材料,积极锻炼思维,并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情感体悟,以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两学一做”

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两学一做”强调发挥比较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致力于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学习比较法,学做有情人,争做文化的传承者。

(一)深入学习比较法

“比较法是我国较为传统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沿用至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法,学生能够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不同找出其中的关键点,进而看清事物的本质,了解事物的特点。”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独特价值在于重视知识积累、方法掌握、思维训练以及情感发展。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古代诗歌比较阅读,使学生理解古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意义,深入了解学习比较法,发展思维。

例如,王君老师在教学《诗词五首》时,先讲解了其中的《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这两首诗歌都是表达游子忧思的。王君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出《天净沙·秋思》展现的是一幅格局较为狭小的苍凉画面,而《次北固山下》则给人意境开阔的感觉。同是写“忧”的诗歌,描写的境界却不同。前者让人感伤,后者在让人感伤之余,还会让人产生乐观向上的豪情。在王君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王君老师对学生持完全信任的态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給学生,鼓励他们自主比较鉴赏《观沧海》《钱塘湖春行》《西江月》,领略其中的大美情怀。这节课无疑是成功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上,王君老师先以专业知识引领学生学习比较法,然后让学生自主运用比较法鉴赏其他诗歌,以使学生真正掌握比较法。王君老师将多首古代诗歌组合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避免了单篇教学的“少慢差费”,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实现高效学习。

(二)学做有情人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意蕴丰富,对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古代诗歌比较阅读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同感。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经典的古代诗歌,不是作者的无病呻吟,而是其情感的真实外化。学生在学习古代诗歌时,不仅要增强自身对语言文字的认同感,还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蕴藏其中的丰富情感。每个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尽相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产生相似的情感体验。运用比较法能联结这些表现相似情感的古代诗歌,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例如,李白在写《行路难》时被朝廷“赐金放还”,宏图难展;杜甫在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正生活困顿、举步维艰。这两人的经历截然不同,但诗歌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都体现出他们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积极情感。初中生阅历不够丰富,缺少充足的情感体验,而通过比较他们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感作者之所感,想作者之所想,进而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积极的思想态度,成为一个有感情、有态度的新时代青年。

(三)做文化传承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古代诗歌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包含丰富的文化元素,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代诗歌教学要将文字的理解、文本的欣赏和文化的渗透有机结合在一起。初中语文教材选录了多首古代诗歌。在比较阅读这些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都表现出秋天萧瑟悲凉的氛围,但刘禹锡的《秋词》却对“秋”有别具一格的阐释。《秋词》首句描写“秋日”胜“春朝”,一改悲秋的“滥调”,赋予了秋天明朗向上的格调,表现了刘禹锡豪迈飒爽的气魄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通过对比同一主题的古代诗歌,学生对刘禹锡独树一帜的写法有了认识并对“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文化品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三个坚持”

古代诗歌比较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方法,还能提升学生的个人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更好地发挥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作用,应注意材料的选择、思维的训练和情感的培养。6914556A-053D-447A-AB11-3A2338D57E4B

(一)坚持选择可比性材料

“对于比较研究而言,如何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可比性、如何比较才有价值以及如何辩证地理解比较的衡量尺度,是涉及研究是否科学的三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不同事物之间能否进行比较,关键在于它们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在比较阅读中选择比较材料的角度决定了比较的价值。角度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设置通常被联系在一起。核心素养下,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关注语言为出发点,致力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审美和文化理解能力。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材料,以更好地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比较点时,既要重视学情,又要探究文本之间的关联点、融合点。

不同的古代诗歌在主题、写作手法、语言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例如,《关雎》和《蒹葭》的叙述主体均为男子,表达的都是对女子的爱慕之情。但是,对于这两首诗所表现的主题,许多人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抛开主题的多元性,只从“爱情诗”这个角度来欣赏这两首诗,学生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就会比较浅显。初中生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爱情”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所以此时鼓励他们追求真爱是不合时宜的。实际上,这两首诗除了表现“爱情”这个主题,还蕴含更为深刻的内涵。如《蒹葭》中的“伊人”形象可以解读成理想,“‘道阻且长,并且‘道阻且跻,进而‘道阻且右。反复三次‘道阻,强调了追求理想之途中的艰难险阻”。“《诗经·秦风·蒹葭》以其独特的意象呈现出主题的多义性与复杂性,其中不乏对人生美好理想孜孜以求的精神”。追寻伊人的过程正是追求理想的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理想”主题比“爱情”主题更具教育价值。教学这两首诗的关键在于鼓励学生树立持之以恒的决心,大胆地追求理想。基于“理想”主题来教学这两首诗,会让学生对生活有深层次的思考。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同主题的古代诗歌。如可以将杜甫的《春望》、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以“爱国”为主题的古代诗歌进行比较,也可以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岑参的《逢入京使》等以“思乡”为主题的古代诗歌进行比较。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都出自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之手,但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前者豪放,后者委婉。比较同一作者不同风格的作品,有助于学生对这一作者形成全面的了解。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选择比较阅读的材料,都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

(二)坚持训练高品质思维

“学生应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思维训练强调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下面结合初中古代诗歌教学的具体例子,对如何在比较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说明。

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总是和感受、体验关联在一起的。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消除学生与古代诗歌之間的时代隔阂,从而使学生走进古代诗歌的意境中。《游山西村》《望岳》《登飞来峰》这三首古诗都对自然风光进行了描写和赞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写了山峦重叠、水流曲折、花红柳绿的山村自然风光,“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写了神奇秀丽的泰山之景,“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写了飞来峰上的奇特景象。课上,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对这些描写自然美景的诗句展开鉴赏,充分调动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随文想象,随文创造,深刻感悟诗歌意境的优美。学生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激活,让古代诗歌的比较阅读变得更加生动。

另外,学生要想有效进行古代诗歌比较阅读,还需要激活、训练自身的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是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分析、综合、归纳事物一般规律的思维方法。以《游山西村》《望岳》《登飞来峰》的比较阅读为例进行说明。从记叙的角度来看,这三首诗分别写了游山西村、登泰山、登飞来峰三件事情及见到的景象。除了客观叙述生活,作者还借助议论性的诗句阐发人生哲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三句诗分别表现了作者对实现人生目标的执着追求。在古代诗歌比较阅读过程中,学生利用辩证思维、逻辑思维来解读相关内容,从而对诗歌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坚持培养丰盈的情感

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背景下,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得到肯定。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古代诗歌比较阅读中融入情感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当下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下面以《木兰诗》与《金缕曲·题秦良玉小像》的比较阅读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学生要充分理解文意。重视情感教育,并不意味着否定知识传授的重要性。知识传授是情感教育的前提。相对于现代文,古代诗歌的语言更为凝练,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木兰诗》出自《乐府诗集》,篇幅较长,运用了铺陈、排比、互文等手法,对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金缕曲·题秦良玉小像》是钱枚写的一首词。即使借助相关注释,学生在阅读这首词时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理解词意,容易产生疲倦感。基于此,教师设计了以“巾帼英雄”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内容对相关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她们的异同。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气氛下细读文本,理解文意。只有学生充分理解了相关内容,情感教育才有发展的沃土。

其次,学生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古代诗歌的创作时代和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去甚远,学生不能亲身感受、体验作者的境遇,只能通过文字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创作背景的补充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古代诗歌的内涵。《木兰诗》和《金缕曲·题秦良玉小像》都是表现女性风采的作品。木兰替父从军,“万里赴戎机”,可谓女中豪杰。秦良玉“指麾高座”,“一领锦袍殷战血”,尽显飒爽之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文意,对这两个女性形象产生主观认识。为了让学生对这两首诗词的体悟更深刻,教师在教学中补充讲解这两首诗词的创作背景。木兰和秦良玉都身处乱世,战争的残酷并没有动摇她们顽强斗争的信念,她们在沙场上英勇作战只为保家卫国,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谁说女子不如男”,树立了女性形象的新标杆。在了解了诗词创作背景之后,学生对这两个女性形象的认识更加深刻,也从她们的故事中获得了启迪。教师在学生比较阅读古代诗歌的过程中适时介绍创作背景,可以使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同时将作者或写作对象置于时代环境中,进而引发学生的同理心,获得良好的育人效果。6914556A-053D-447A-AB11-3A2338D57E4B

最后,学生要与作品积极对话。与作品对话其实指的是学生与作者或写作对象进行对话。通过了解诗歌内容和创作背景,学生对木兰和秦良玉产生了敬佩之情。语言是思想的外化,学生内心丰盈的情感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教师以“木兰、秦良玉,我想对你们说”为话题,让学生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写作,把内心对两位英雄女性的崇敬赞美之情用文字表达出来。通过参与这一写作活动,学生不仅将自身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出来,还提高了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古代诗歌比较阅读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共情能力,增强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文化认同感等。实际上,比较法还可以应用到语文课程其他方面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养成比较思维比单纯地学会某种知识理论更为重要。所以,在古代诗歌比较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运用比较法,重视“两学一做”,做好“三个坚持”,有效落实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增强语文阅读学习的鲜活性和吸引力。

[   参   考   文   献   ]

[1]  章雪华.有效链接文本  搭建对读桥梁:例谈互文对读法的运用[J].语文教学之友,2008(9):22-24.

[2]  龚培森.比较阅读的类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7):38-39.

[3]  黄静.高中语文比较式阅读教学法的运用探究[J].语文天地,2019(16):65-6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黄骏.比较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J].理论探索,2011(4):30-33.

[6]  慕金才,赵徐州.爱情的圆满与理想的象征:《关雎》《蒹葭》主旨简析[J].名作欣赏,2013(14):126-127.

[7]  蒋兴燕.《诗经·蒹葭》的人生哲學意蕴[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136-137.

[8]  王伟芳.旨归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课堂问题设计[J].中学语文,2020(5):52-55.

[9]  余映潮.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农越华)6914556A-053D-447A-AB11-3A2338D57E4B

猜你喜欢
古代诗歌比较阅读两学一做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如何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高校有效贯彻落实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三步曲
古诗欣赏课在幼师教育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