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如,秦凤燕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莱钢医院急诊科,山东济南 271104
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为心力衰竭与休克, 疾病发作时病死率较高, 是危险性极高的心血管疾病类型[1]。 临床多为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治疗,目标是清除梗死病灶,有效溶栓,疏通血管,防止严重性不良事件。为了提高急诊抢救效率,临床多在急诊治疗过程中加用护理干预, 保证急诊护理的整体性和优质化。急诊护理路径是新型护理模式,其利用特定途径为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标准化护理, 可保证护理操作的科学性和护理行为的精准度, 进而缩短抢救时间,赢得最佳救治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 急诊护理路径在循证医学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拟定护理方案,可以规范护理措施,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行为,得到临床医生的高度青睐[2]。 基于以上理念,该研究便利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6月间入院的心肌梗死患者98 例,用于分析急诊护理路径的实施效果。 现报道如下。
便利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的98 例心肌梗死患者。 根据摸球法分组,A 组49 例,男:女=29:20;年龄51~77 岁,平均(61.24±0.45)岁。 B 组49 例,男:女=30:19;年龄52~76 岁,平均(61.08±0.37)岁。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开始前已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并签订了相关文件。 该次研究已通过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技术和实验室指标诊断为心肌梗死;患者年龄低于80 岁。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肝肾功能异常者;合并感染性疾病者;合并精神类疾病者。
B 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包括3 部分内容:①健康宣教。入院后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充分提示患者出院后继续遵循护理方法的必要性。②护理习惯养成。 在具体护理的过程中注意养成患者的生活习惯与用药习惯, 深化患者对护理方式的认同。③饮食护理。 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设计相应的饮食方案。并在住院期间,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A 组采取急诊护理路径干预:①成立护理小组:组长为ICU 科室护士长,组员为ICU 科室高年资护士5 名。组长组织组员在各大数据库检索、下载和汇总资料,总结心肌梗死的疾病特点、患者心理特征、疾病护理要点和常见并发症等知识, 拟定护理路径表,列成表格。路径表包括护理人员路径执行表和患者路径告知表。②执行路径表内容:患者入院后创建静脉通路,直接转至ICU 科室进行重症监护,并采取溶栓和除颤等治疗措施, 实时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与症状变化。评估其心理状态,了解其负面情绪的表现和诱因,进行针对性宣教。急诊治疗后询问患者的饮食喜好,拟定科学食谱,并在病情稳定后为其制订康复训练计划,严格监督其康复训练情况。每日护理项目结束后由护理人员在执行表上签字。 ③路径表内容宣教:以路径表告知表为基础,向患者讲解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和检查意义, 明确每日护理内容和操作时间,提高患者与家属的参与度。讲明告知表内患者护理配合的事项,使其了解护理路径内容,能够监督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 每日护理项目结束后由护理人员和患者在告知表上签字。④急诊随访:患者转至普通病房后,组员可不定期随访患者,与其进行一对一交流,征询其有关建议。必要时可指导家属心肌梗死的院外急救方法, 以防院外复发时进行及时应对。 ⑤总结会议:每月组织1 次小组会议,对当月的护理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优化措施,进行持续性改进。
观察院前急救、院内转运、出诊反应、急诊球囊扩张和住院时间,用以评估抢救效率;观察急救成功率和院内复发率;统计患者心率、血压的情况,具体包括舒张压(DBP)、收缩压(SBP)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于护理前后分别进行统计。 比较护理前后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出院前为患者发放自制调查问卷,含服务态度、急救操作、专业技能和护患沟通等维度,共计100 分,十分满意为75 分以上,基本满意为55~74 分,不满意为55 分以下。 记录住院期间和随访3 个月后患者的穿刺部位出血、排尿困难、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采用Barthel 指数对患者日常生活功能进行评分, 设计总分为100分。 采用扣分制方式进行评分,得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采用SF-36 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对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共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生活能力与社会功能4 项基本内容,每项内容满分为100 分,采用扣分制方式进行评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综合评分取各项目评分对均分。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 组的抢救效率相关指标均优于B 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效率相关指标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related indicators of rescue efficien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效率相关指标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related indicators of rescue efficien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组别院前急救时间(min)院内转运时间(s)出诊反应时间(s)急诊球囊扩张时间(min) 住院时间(d)A 组(n=49)B 组(n=49)t 值P 值23.81±3.44 32.28±3.57 11.959 0.001 68.24±8.21 105.48±8.35 22.261 0.001 30.58±3.77 43.12±3.89 16.204 0.001 76.18±4.85 95.38±4.77 19.757 0.001 3.11±0.85 5.29±0.98 11.763 0.001
A 组的急救成功率高于B 组;A 组的院内复发率低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急救成功和院内复发率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first aid success and in-hospital recurrence rat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护理后,患者舒张压与收缩压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 组护理后血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得到了一定程度地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后,A 组LVEF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压与心功能情况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ac fun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表3 两组患者血压与心功能情况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ac fun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
指标时间B 组A 组(n=49)(n=49)t 值 P 值SBP(mmHg)0.400 7.928 0.690 0.001 DBP(mmHg)0.119 3.838 0.906 0.001 LVEF(%)护理前护理后t 值P 值护理前护理后t 值P 值护理前护理后t 值P 值178.86±11.24 166.78±7.22 6.330 0.001 95.44±8.66 89.24±6.04 4.111 0.001 48.87±5.02 56.22±4.02 8.000 0.001 177.99±10.29 154.33±8.29 12.534 0.001 95.64±7.98 85.12±4.47 8.051 0.001 47.96±5.51 59.94±4.12 12.189 0.001 0.855 4.523 0.395 0.001
患者出院前为其发放调查问卷,A 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Table 4 Comparison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住院期间和随访3 个月,A 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Table 5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护理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 指数与生活质量评分均得到了一定程度地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后,A 组评分高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Barthel 指数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Table 6 Comparison of Barthel index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表6 两组患者Barthel 指数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Table 6 Comparison of Barthel index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项目时间B 组(n=49)A 组(n=49)t 值 P 值Barthel 指数0.133 11.553 0.894 0.001生活质量评分护理前护理后t 值P 值护理前护理后t 值P 值43.37±6.07 62.27±6.67 14.670 0.001 13.37±2.28 15.24±3.07 3.423 0.001 43.22±5.04 75.54±4.49 33.517 0.001 14.01±2.29 18.87±6.66 4.831 0.001 1.386 3.465 0.161 0.001
心肌梗死的病因是暴饮暴食、便秘和过劳等,症状为胸骨后疼痛、神志障碍和上腹部疼痛等[3]。 临床多为患者实行急诊护理路径干预, 目的是保证急诊治疗的有效性。 该项护理结合于ICU 科室护理特征和心肌梗死疾病特点, 要求在标准时间内执行护理方案,获得预期疗效,缩短康复时间。 护理实施过程中以路径表作为指导, 可以保证护理流程的专业性和全面性,赢得最佳治疗时间[4]。在路径表拟定前,需要护理小组成员查询相关数据库内资料, 掌握心肌梗死护理现状,结合院内护理情况完善护理措施,拟定完善的护理流程。 护理路径表的护理目标十分明确,可以提高护理人员主动意识,保证护理干预的连续性和专业性[5-6]。 护理路径表针对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特征确定护理时间、护理内容,可动态化整理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病情变化, 每日严格评估护理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提高护理质量[7]。路径表内包括护理人员执行表和患者告知表, 强调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健康宣教,使其了解心肌梗死的病理特征,掌握自我抢救和护理的基本技能,可及时发现异常表现并上报医护人员,做到有效的自我监护[8-9]。
该次研究针对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诊护理路径方法的临床护理效果做出针对性分析, 选用该院患者进行分组研究,A 组采用临床急诊路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B 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研究结果显示:A 组的院前急救时间、院内转运时间、出诊反应时间、 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P<0.05)。 A 组的急救成功率为97.96%高于B 组为81.63%(P<0.05);A 组的院内复发率为4.08%低于B 组为20.41%(P<0.05)。 这一研究结果突出了临床急诊护理路径的临床优势。 即在特定操作步骤的支持下,实现了超过95%的急救成功率。这一结果与其他临床研究显示的研究结论具有相似性, 均表明急诊护理路径在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能够实现超过90%急救成功率[10]。 同时该次研究也分析了患者血压与心功能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分别进行护理后,患者舒张压与收缩压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P<0.05)。A 组护理后血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P<0.05)。 护理后,A 组LVEF 高于对照组(P<0.05)。 这一结果充分提示了急诊护理路径的临床优势, 应结合临床经验设计了相应的护理路径,在护理人员严格操作下,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不仅可以事先了解急救的目的,同时较好地改善了患者的血压与心功能情况[11]。这一结果与其他临床研究的结果具有相似性, 均显示急诊护理路径在改善患者心功能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12]。 同时部分临床研究也表明急诊护理护理路径能够促使患者血压恢复正常水平的研究结论。这一结果与该次研究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为样本患者的机体能力较好, 因而血压恢复情况较好。同时,该次研究也分析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出院前为其发放调查问卷,A 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96%高于B 组83.67%(P<0.05)。 住院期间与随访3 个月,A 组的并发症率为6.12%低于B 组为20.41%(P<0.05)。 这一结果与其他临床研究提示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均表明患者对急诊路径较为满意[14]。 这与急诊路径充分实现救治效果存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满意度较高。 同时,较高的满意度也提示了急诊护理路径在临床中具有良好的推广基础。最后,该次研究还分析了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情况,研究结果提示:分别进行护理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 指数与生活质量评分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P<0.05)。 护理后,A 组评分高于B 组(P<0.05)。 这一结果充分突出了急诊护理路径的临床优势。因严格遵循了护理程序与护理要求,因而能够充分发挥出理论设计中出院后存有较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这一结果与其他临床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均提示了急诊护理路径后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15-18]。 部分研究使用SF-36 评分量表评分超过90 分, 但这一研究中排除了机体能力较差的患者,因而该次演技结果与其差异较大。但这一研究结果也可以作为证据支持急证路径具有较好的出院后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为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诊护理路径能够提升抢救效率,缩短治疗周期,且能减少院内复发和远期并发症情况,可获得患者的高度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