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沟通联合个性化护理用于小儿肠胃炎中的临床意义

2022-06-15 09:35:42方钦
中外医疗 2022年8期
关键词:家属个性化依从性

方钦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福建莆田 351100

小儿肠胃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胃肠黏膜炎症,是临床一种常见病且多发于秋冬季节,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甚至引起休克,降低患儿生活质量[1-4]。临床上针对不同症状治疗,对于症状轻微的患儿,多以补液为主,避免脱水现象;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多采取药物治疗,如三代头孢抗感染、双歧杆菌补充肠道益生菌等,可有效降低腹痛、腹泻等症状,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口服用药不良反应较大,降低患儿用药依从性及治疗效果,患儿若出现高烧持续≥48 h,合并存在呕吐、恶心等症状,且腹泻>10 次/d,应采取住院治疗[5-6]。 有研究指出,对患儿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 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7]。但患儿年龄较小,其生理和心理处于发育过程中,因此常规护理不能有效满足患儿护理需求。鉴于此,该研究方便选取2018年8月—2019年5月收治88例小儿肠胃炎患儿,分别采取常规护理与非语言沟通联合个性化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88 例小儿肠胃炎患儿,信封法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 例)。 对照组男26 例、女18 例;年龄1~12 岁,平均(6.51±1.14)岁;住院时间1~16 d,平均(8.25±1.53)d。 观察组男28例、女16 例;年龄1~11 岁,平均(6.15±1.01)岁;住院时间1~17 d,平均(8.59±1.67)d。 两组患儿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该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依从性较好,无沟通障碍;②符合《小儿内科疾病诊疗指南》[8]的标准; ③患儿意识清晰,知晓该次研究内容;④所有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有肿瘤疾病的患儿;②临床治疗不全的患儿;③严重脏器损伤的患儿。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告知家属药物用法用量及用药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定期开窗通风,每天对病房内进行打扫,维持病房区域整洁;给予容易消化的清淡流质,半流质饮食为主,避免油炸油腻、辛辣刺激生冷、过酸、过甜等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保证患儿每天营养的摄取量, 并定期对患儿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必要时用温水对患儿臀部进行清洗,避免采用肥皂,降低局部刺激,若皮肤部位存在破溃现象,可涂抹氧化锌油,帮其吸收和促进上皮生长;对于较为紧张或恐惧的患儿,采用和蔼可亲的语言与其交流,同时告知家属多与患儿沟通、 交流, 可采取看动画片、视频等形式,转移其注意力。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非语言沟通联合个性化护理干预。 (1)非语言沟通具体内容如下:护理过程中,①护理人员需面带微笑,使患儿有亲切感,使其全身放松,配合治疗。 ②注意护理技巧,根据患儿眼神、面部表情等观察患儿情绪状态,若患儿存在哭闹等不良情绪时, 指导患儿观看动画片、 对其讲故事等,分散患儿注意力。 ③以适中力度帮助患儿翻身,避免护理过程中影响患儿正常休息, 另可轻轻拉住患儿小手,以增强患儿治疗信心。④同时采用体温仪监测体温, 需要输液时先安抚患儿情绪或用手机播放患儿喜欢音乐或视频,转移其注意力,以分散打针带来的恐惧感,降低疼痛感。 与患儿沟通时,保持蹲位或半蹲位,护理人员眼睛和患儿眼睛平行,降低患儿因过度紧张产生的害怕、哭闹等情绪,增加患儿安全感。护理人员与家属沟通过程中可采用点头、手势等方法传递自身情感, 患儿治疗期间若存在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要冷静应对,避免慌乱增加患儿及家属恐慌、焦虑等情绪。 (2)个性化护理干预具体如下: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候诊室外设置益智小游戏或播放动画片, 减少患儿在候诊期间出现乏味导致的出闹;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可与患儿讲故事、播放其感兴趣的视频、做游戏等缓解其情绪, 其他护理操作, 待患儿稳定心态或在睡觉后进行,护理人员可与患儿多走动,并呼唤其小名,增进其亲切感,结合患儿的理解能力,可适当做一些小游戏,若患儿能顺利完成,则给予患儿表扬和鼓励。 对于3~5 岁的患儿通过打游戏、 看电视等形式降低患儿紧张、焦虑等心理,同时护理人员可用温柔的语言告知患儿护理的意义, 使其配合护理。 对于年龄>5岁的患儿,可让几个患儿一起进入治疗室,对于症状较为相似的患儿采用做游戏的方式, 指导并鼓励患儿,以提高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护理依从性。 根据换药、服药、检查等治疗配合度评估其依从性,完全依从:护理过程中无挣扎、哭闹,按时服药,愿意接受治疗。部分依从:护理过程中患儿存在轻度恐慌、无挣扎,哭闹,经安抚后情绪稳定,愿意接受治疗和服药。不依从:护理过程中配合较差,出现哭闹、挣扎现象,经安抚后情绪不稳定,拒绝接受治疗和服药。

②护理效果。显效:干预后,患儿无不良反应、医疗纠纷出现,且家属对护理服务十分满意;有效:护理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经处理后恢复正常,家属较满意;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且在护理过程中存在医疗纠纷。 护理效果=显效率+有效率。

③生活质量水平。选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定,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活力,每项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水平越好。

④护理满意度。出院前对家属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共10 个条目为100 分,75~100 分为满意,50~74 分为基本满意,<50 分为不满意。治疗期间记录两组患儿护理投诉情况。

⑤向患儿及家属发放自制护理情况调查表,含护理质量、护理态度,共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儿及家属满意情况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护理依从性88.64%高于对照组6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依从性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nursing compliance between two groups of children[n(%)]

2.2 两组患儿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护理效果97.73%高于对照组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护理效果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nursing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n(%)]

2.3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干预前, 两组生活质量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生活质量水平评分有所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水平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s),points]

表3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水平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s),points]

注:与同组干预前相比,#P<0.05

组别生理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生理职能干预前 干预后躯体疼痛干预前 干预后总体健康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44)对照组(n=44)t 值P 值60.36±4.48 60.51±4.52 0.156 0.876(80.68±3.16)#(75.59±2.01)#9.015<0.001 61.47±5.78 62.17±5.35 0.590 0.557(80.12±4.32)#(76.42±3.14)#4.596<0.001 54.58±5.97 53.17±5.38 1.164 0.248(81.31±3.58)#(77.74±3.09)#5.007<0.001 54.86±3.89 55.65±3.87 0.995 0.342(78.32±3.65)#(72.57±3.68)#7.359<0.001注:与同组干预前相比,#P<0.05续表3 Continued Table 3组别社会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情感职能干预前 干预后心理健康干预前 干预后活力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44)对照组(n=44)t 值P 值59.65±3.54 59.36±3.28 0.399 0.691(81.22±2.56)#(76.48±2.32)#9.101<0.001 58.54±3.46 59.43±3.37 1.222 0.225(79.35±2.57)#(75.47±2.32)#7.434<0.001 55.68±4.57 56.87±4.86 1.183 0.220(82.25±2.46)#(76.58±2.34)#11.078<0.001 55.68±2.89 56.43±3.02 1.190 0.237(75.23±2.35)#(70.57±2.09)#9.829<0.001?

2.4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和护理投诉率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45% 高于对照组79.55%, 护理投诉率2.27%低于对照组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和患儿家属护理投诉率对比[n(%)]Table 4 Comparison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nursing complaint rate of family members between two groups of children[n(%)]

2.5 两组患儿护理质量和护理态度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质量和护理态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护理质量和护理态度评分对比[(±s),分]Table 5 Comparison of nursing quality and nursing attitud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children[(±s),points]

表5 两组患儿护理质量和护理态度评分对比[(±s),分]Table 5 Comparison of nursing quality and nursing attitud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children[(±s),points]

组别护理质量 护理态度观察组(n=44)对照组(n=44)t 值P 值90.75±3.47 84.75±2.51 9.293<0.001 88.54±2.54 80.25±2.12 16.621<0.001

3 讨论

小儿肠胃炎是胃肠道疾病的一种, 多由饮食不洁、喂养不当、过敏、受凉引起的急性胃肠感染,临床表现为恶心、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出现脱水、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降低患儿生活质量[9-12]。 临床多选取药物治疗,能有效降低患儿腹痛、腹泻等症状。 有研究指出,临床采用药物稳定病情外,还需患儿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进而恢复患儿正常生活[13]。 孟杰[14]研究认为,对小儿胃肠炎患儿采取护理干预,能有效加快病情康复,提高社会功能。 国内研究显示,采取个性化护理能提高患儿用药依从性, 降低患儿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预后[15]。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非语言沟通联合个性化护理日益受到重视, 且逐渐成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科学,广泛地应用于护理干预中。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护理依从性88.64%高于对照组65.91%,护理满意度95.45%高于对照组79.55%,护理投诉率2.27%低于对照组18.18%(P<0.05)。 与张华等[16]研究结果相类似,其选取对象为儿科护理中,护理满意度为95.74%,认为这一护理方法能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依从性。其特点为:①通过目光、表情、动作及空间距离进行表达,在临床上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及吸引力,进而跨越语言障碍,使患儿和家属在心理层面和情感领域达到共鸣[17]。 ②通过保持微笑等非语言形式与患儿进行情感上的真挚交流,或通过抚摸患儿背部, 解答家属疑问, 稳定家属情绪,进而发挥职业素养,避免不必要的语言刺激,降低护理人员压力,有利于护患之间相互尊重,进而提高护理满意度[18]。 ③通过为患儿创建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保持合理的态度、肢体动作安抚、眼神暗示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善患儿不良情绪,打破医患堡垒,进而提高其治疗效果,降低护理投诉率。 除此之外,非语言性护理能有效改善患儿不良情绪,提升护理质量,增加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个性化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 其宗旨是在住院期间减少患儿精神紧张,通过护理人员的心理指导,缓解患儿不良情绪。 王向华等[19]研究指出,对健康产妇及新生儿采取个性化护理干预, 能有效提高对母乳知识的掌握情况,降低乳房胀痛和皲裂现象。 这主要因为:①该护理模式通过临床作为培养基石, 将基础理论和临床护理工作紧密结合, 进而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理论知识。 ②该护理模式强调改善并促进患儿健康而采取支持、帮助患儿需求的一种方式,强调护患之间互动及人文关怀, 进而提高患儿配合治疗及护理的心态[20]。 ③该护理模式实施,能有效改善医疗护理水平,增加护患之间信任度,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有研究指出,两种护理模式结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结合患儿爱玩、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情绪化的特点,对患儿进行个性化指导,同时根据患儿自身性格及特点制订方案,对其进行指导,以达到护理的最佳效果。 张杰等[21]研究指出, 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采取该护理方法能有效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和血压水平。 该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效果97.73%高于对照组77.27%(P<0.05)。 这一护理方案显著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 一般来说,在就医过程中,患儿及家属过分关注疾病严重程度,对治疗效果期盼较高,且心理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 以及对就医环境的陌生感感到恐慌、失落等情绪,因此,采用非语言沟通联合个性化护理,通过语言、非语言的沟通技巧,使患儿及家属获取更多的关注,在与其沟通过程中,及时了解患儿及家属的就医体验及需求, 提高患儿及家属就医质量及舒适度,使其乐观面对现实生活,在与患儿就医中的护理,与其保持一种友好关系,进而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22~23]。 该研究中,观察组护理质量和护理态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这一护理方法能显著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 对小儿胃肠炎患儿采取非语言沟通联合个性化护理效果确切, 能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可在临床上推广。

猜你喜欢
家属个性化依从性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12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海峡姐妹(2020年3期)2020-04-21 09:28:12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 00:56:32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新闻传播(2018年12期)2018-09-19 06:27:10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01-22 17: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