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心中
摘要: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背景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逐渐增加,有效加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是现阶段历史学科主要实施的教学目标。大部分历史教师都能关注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然而,由于现阶段这种教学理念普及与实施的时间较短,导致部分历史教师还无法完全有效地落实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在其教学中的培养。所以,怎样及时更新现阶段历史教学的手段与内容,并确保学生在此期间有效增强“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依然是现阶段大部分历史教师需要探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
在近几年的历史高考中,更注重于“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考查,以往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已无法应对现阶段新高考的需求。所以,教师在教学期间需要将“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分解,并在此教学期间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协助学生构建历史认知的框架,从而使“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得到培养。
一、“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其实是指依靠可靠的史料,并通过缜密的逻辑分析,建立历史认知,从而更好地形成自身独立见解的能力。“史料实证”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将自身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时代,同时找出相关的史料并进行分析与推理其选择的信息,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也使品格得到培养。
二、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为学生讲授史料搜集的方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到“授人以鱼”,还要做到“授人以渔”。具体展开,则是要求教师在学生掌握史料历史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史料搜集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可以自己寻找知识学习的材料,学习更多历史知识。
例如,在学习《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即可为学生讲述自己搜集史料的过程与步骤。首先,为保证史料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可以从记录历史的书籍开始,借鉴《世界通史》、《现代世界史》等书籍。而后,可以通过各种史料网站,寻找各大名家对这一独立运动的评价。最后,可以借助互联网,寻找记录这一历史事件的照片或纪录片,将各种史料整合在一起。如此一來,在史料搜集方法的讲述下,学生方可在课余时间自行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历史内容。在史料实证课堂的开展下,则可有效提升历史课堂授课效果。
(二)丰富历史史料内容,培养学生对历史史料的辨别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辨别、选择出更具真实性的历史资料。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在其教学中根据学生对相关史实的理解学习情况,结合相关史实,在网上或者其他纸质书籍文献中选出一些相关的历史评述、历史文物照片或者是一些历史文献等文字或音频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一些真实的、科学有依据的,也可以是一些真实性和科学性都不确定的。例如,在有关某一具体历史事件的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需要先对自己班上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这一事件中的具体知识内容,在网上收集一些有关这一事件的历史图片、评价等资料。也可以在一些其他的历史纸质文献上查找一些历史人物对这一事件的具体描述和评价等,并将这些资料与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具体内容有效结合,对教材内容进行丰富和延伸。然后在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把这些资料结合教材知识内容在多媒体展示屏上清晰完整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并利用一些语言引导,让他们对教师提供的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辨别和选择,有效培养他们的史料辨别和选择能力,促使学生初步形成“史料实证”的意识。
(三)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分析相关史料
教师教学期间想要更好的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在学生辨别与选择相关的史料之后,教师对其内容进行相应的阅读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其知识,同时这也为学生之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此教学期间还需及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分析其历史资料背后的真正含义,并且也包括这些资料的背景、原因、意义等。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对上述知识进行学习与应用,这会使学生更快速地掌握史实的具体作用,从而推动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例如,历史教师在组织学生对某一具体历史事件的相关拓展资料进行辨别和选择后,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最后选出来的历史资料进行阅读、分析,深入分析、探究每一个历史人物相关评述背后所代表的实际含义,分析这些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相关评价内容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些资料在证实对应历史事件中的实际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对阅读分析相关史料技巧和方法的理解掌握。
(四)强化学生收集史料的自主性,培养史料收集能力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还需要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对史料的收集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并采取合理的教学措施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收集并整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中“中古时期的亚洲”这一知识时,教师首先提出相应地问题如“1918年3月,列宁为退出一战,力主以大量割地与赔款为代价,与德国签署了停战条约《布列斯特条约》。这一行为是否为苏俄政权赢得了喘息时间?”。通过这一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时的自主性,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史料收集能力、分析和论证能力产生着重要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历史实践教学期间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史料教学,同时也是落实“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具体体现。教师在教学期间,需及时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创新史料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选择、整理、解读、应用史料,并且在探究中渗透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从而更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孟繁宇.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C]//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一).2019.
[2]刘刚.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丝路:中旬,2020,000(003):P.1-1.
[3]杨军.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9(24).B847C921-F4F9-4BE3-B4E4-9109C39FC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