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晋杰
摘要:“双减”政策落地后,中小学生课业压力减少。学生们的各种假期不再是培训、补习,如何将“双减”政策的指导思想融入小学体育课余训练中去,为小学体育课余训练与竞赛做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双减;新时代教育评价;体育思想;课余体育训练;改进策略
在“双减”政策下,体教融合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凸显,在开展校外培训时,体育(或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政策明确体育、艺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按照非学科类进行管理,要求孩子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然而,如何使小学体育训练教学摆脱“可有可无”局面,成为广大体育教师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配合“双减”政策的发布,各个学校都开始实行“5+2”课后看管服务,这大大便利了不少因工作无法按时接孩子放学的家长,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学校体育课后训练开展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以我学校为例,本学期开始开展的“5+2”课后延时服务,很多家长觉得与其让孩子去课后体育训练,不如在教室里写写作业,还有老师可以解答作业方面的困惑,既不用自己早早下班来接孩子,又省去了放学回家后辅导孩子作业,如此一举两得的事,家长甚是满意。所以对于课后有老师辅导作业还是进行体育训练,很多家长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前者。这就导致了原本参加课余训练的一些同学,改去参加“5+2”课后看管,又或者直接不参加学校组织的“5+2”,直接奔赴校外辅导机构,因为在“双减”政策里也规定了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织学科类培训(根据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规定,在开展校外培训时,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所以只有周一到周五每天放了学才能进行补课,这便让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操碎了心,接完孩子放学后便直赴校外辅导机构,把有限的课外辅导时间压缩到周一到周五的放学后,如此一来便和学校体育课余训练时间产生了冲突。
在这样的校内,校外双重冲突下,家长们的利益权衡使得原本参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人数直线下降,不得不重新选拔新的队员参加训练,这就造成了队里水平青黄不接,学校体育竞赛成绩下滑的结果。作为体育老师的我也很无奈,毕竟家长们的想法也是很现实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就是兴趣班,对于升学,孩子成绩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是可有可无的。特别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升学竞争压力确实不小,家长们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但其实眼下国家也发布了相应的文件来解答家长们,老师们的疑惑。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了“破五唯”,指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评价痼疾,其中“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这是家长们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心心念念的,不可不提的三个词语,这也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破除,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尊重人才的多元化智能。教育本来是五彩多样、活动丰富的,教育就是一块沃土,是能给各种种子发育和成长的。可我们的教育长期陷入竞争主义、完美主义误区,把成绩评价当作唯一标准。显然,这样的评价已不符合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国家在此时出台这样的政策措施,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在世俗的眼光下,这一度成为从事体育者的代名词,一些传统上的观念对学生家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在他们看来孩子参加体育训练没有什么大用处,并且现在的学生最终还要面临选拔式的升学考试。在这种高分学业成绩的压力下,家长反对孩子参加课余训练,尽一切努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学业上获得的高分,这是家长的利益性选择。这个外部因素一直没有被重视,但确实存在,即文化基因和社会舆论导向。自古以来,我们更像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社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体育则只是“增强人民体质”。
二、目前中小学体育课余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追求文化成绩,课余训练得不到保证。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升学压力大,本该分配给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也经常缩水,教师不能只关注文化知识传授,同时也必须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真正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有一些学校对体育意识的缺乏,学校里开展课余训练不够重视,避免运动队的训练使得队员学习成绩拖后腿,不想开展或者尽量少开展课余训练,还有就是主课教师担心学员参加训练或比赛,从而影响学习,文化课上的旧的作业不巩固,新的作业无法弥补,而课余补课和培训时间冲突,导致学习成绩差,在学校老师家长的三重压力下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受到影响。
(二)家长方面
家长不支持,造成学校体育生源不足。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体育活动,因为他们只想孩子有好的学习成绩,不想业余时间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兴趣,进行体育训练的学生也怕父母的责备,在体育课不能取得成绩的情况下,没有学习文化,吃亏的是自己。一些家长对孩子的业余体育训练,目的仅仅是为了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不想做出成绩,这是很不负责的想法。当下的教育弊端,就是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孩子,使得那些不符合尺子标准的孩子被边缘、被打击、被压抑、被束缚。
(三)教师方面
教师年轻化,训练经验不足。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各级中小学都把引进高学历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高学历人才引进确实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但是体育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又成为新的问题,加上老教师呈阶段性的退休,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逐渐严重,在没有专业带队训练知识的指导和老教师的指点下,青年教师缺乏课余训练和比赛经验,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竞技成绩的提高和队伍的发展。
三、在“双减”政策下小学课余体育训练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大量研究证明,体育具有非常好的综合育人价值,不仅能帮助孩子强身健体,还能改善认知、调节情绪,促进学业成绩提高,并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但这个过程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这种理念是会影响人的一生的,是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延伸与拓展。
(一)对学校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健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制度
说到底,体育培训是非常需要科学和体系的。首先要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体育教学理念,建立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体系,进一步将体育锻炼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另一方面,构建包括基础性社团及拓展性社团在内的全方位、立体式一体化的体育社团体系,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运动,享受体育。现在“双减”政策的强力推出,正是为孩子们身心健康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里也认识到这一点,要在多元智能的基础上,注重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
加强思想上的教育,提高教练员管理能力和训练水平是做好体育业余训练的关键。学校领导关心体育教师的成长,特别是对于一些年轻的体育教师教练员,应该多送他们去参加各种学习,短期培训,组织参观、学习现代运动训练理论知识,掌握更多的关于体育训练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开展年轻体育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师的培训课程、专家课程、优秀教练员经验交流活动,定期组织青年教师的教练经验沟通和评估。
(二)对家长的对策与建议
正确解读“双减”政策,正视体育课余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关系。首先,应该是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学习、课余训练综合管理,告知参加训练队员的家长,学校会把训练和文化学习一并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课余或者假期训练期间,安排一定时间填写文化课。请家长放心把孩子交给学校进行训练,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科学的训练化管理。家长们要发现和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兴趣放第一位。孩子对事物有兴趣了,学习劲头足,愿意探索和付出,这比压着学、强迫学要好,教师、家长也省力。同时,不忘记根本是立德树人,因为每一个孩子的成熟过程是不一样的,有的早熟,有的晚熟;有的顺利,有的曲折;有的早出名,有的大器晚成;都是人成长过程的正常现象,不得急躁,教育就是做好陪伴、帮扶,待他们慢慢成长、成熟。
(三)对教师的对策与建议
1.实行综合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
由于小学训练不够具体,综合性、身体素质发展不平衡。在校园内,目前可能做到的只有基础的体质、体能训练(目前也大部分很难做到,所以才会有大量的少儿体适能教培机构),但专项训练可能只有几个大项如足篮球的部分内容可以在校园里完成。有的教练员急于得分,盲目地对运动员进行专项训练,从而忽视了身体素质的整体提高,使运动员的短期成绩虽然略有增加,但很难有较大的提高。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内容、手段和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发展身体素质,提高成绩的主要成果,后者是提高专项运动成绩。训练如果两者结合,互补性足够,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
2.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注意力分散容易表现,情绪波动,意志力自信心不稳定,这是抑制身体发挥潜能的。运动员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不好,不能取得好成绩。心理训练是注重精神稳定和稳定,树立自信心,适应各种心理环境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素质的普遍发展。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游戏中保持平静稳定的情绪,发挥正常的水平。
做好课余体育训练,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只有不斷积累,才能不断进步。在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而使用的方法、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工作者牢牢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以“多元智能”为引导,善于发现、培养孩子的兴趣,尊重人才成长的发展规律,在“双减”政策下,只要我们能根据地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课余体育训练的客观规律,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就会有更多学生在课余体育锻炼上产生兴趣,并积极进行课余体育训练。
最后附上中国男子举重运动员,今年东京奥运冠军石智勇在采访时和同学们分享了三句话:第一句:“少年心事当拿云”希望大家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要有为国争光的志向,要有追求第一的勇气。第二句:“行行都能出状元”每个人兴趣各异、天赋不同,没有必要只关注学习成绩,要去寻找自己擅长的领域,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第三句:“梅花香自苦寒来”无奋斗,不青春。所有的成功都源自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坚持不懈地挑战自我,一定能够抵达成功的彼岸,获得属于自己的桂冠。石智勇希望同学们在“双减”后,多多参加体育锻炼,让身体更健康,让自己更阳光。通过教师、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课余体育训练将得到更高的水平,真正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伟霞.肇庆学院学生体育锻炼状况调查与分析[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6卷第13期.2008,9.
[2]学校课余训练有“三难”(中国体育报).2007.
[3]章林.合肥市中市区中小学田径课余训练现状分析与对策[J].安徽体育科技,2007,(7).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