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介国
摘 要:普通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体育核心素养”一词,为当前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基于此,高中体育教师必须立足体育课堂的教学现状,紧紧围绕“体育核心素养”的内容,调整和优化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落实核心素养,真正落实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本文以此作为切入点,针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培养策略展开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高中体育;核心素养;教学;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17-0105-04
Cultivation Strategies of Students' Core Literacy in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ZHENG Jieguo (Baoying High School of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f general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learly puts forward the term "physical education core literacy", which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current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this,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must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teaching mod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based on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closely focus on the content of "core literacy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omote students to implement core literacy in physical education learning, and truly implement the educating valu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aking thi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conducts a detailed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specific training strategies of students' core literacy in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ore literacy; Teaching; Training strategies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有效的体育锻炼,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逐渐树立其积极、健康、阳光的心态,还增强了学生的意志力等,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面对体育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要求,作为体育教师应对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进行全面的审视,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初衷,围绕体育核心素养的内容,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不断提升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以更好地落实学科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1.高中体育学科素养内涵
新课改背景下,明确提出了“高中体育核心素养”,给当前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高中体育核心素养中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1)知识行为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开展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时,应明确知识行为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基础。虽然高中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但依然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缺乏自我防护意识。面对这一现状,唯有关注学生的知识行为,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逐渐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运动,并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落实其他方面的核心素养。
(2)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体育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也是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心理、技术和体能等多个方面,这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体育活动的前提。
(3)情感和品格
核心素养背景下,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集中反映了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参与程度,品格则集中反映了学生的体育情感、责任意识。
(4)运动习惯
在体育运动学习中,运动习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运动习惯,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
2.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
就高中生而言,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与体育素质是极其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体魄的增强,还能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精神品质,从而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由此可知,高中体育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通常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高中体育的教学开展,学生通过体育运动,不仅能缓解学习压力,促进心态放松,还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同时,经过体育运动,还能形成直面问题、不畏困难的心态。而将核心素养滲透到体育课堂的教学中,则能更好地明确参与体育锻炼的效果,此时,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需依据学生的体育素养,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并突出学生在体育课堂的主体性,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2)有助于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高中体育的课堂教学中,想要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保障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开展教学设计的时候,就不能以传统化教学观开展教学,需注重因材施教,依据每个学生的运动喜好、体能特征等开展教学,这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同时,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渗透,还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从而使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3)有助于学生终身参与到体育运动
高中时期,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太大,而不愿花费较多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认为参与体育运动会浪费学习时间,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主要因为学生无法理解与掌握体育锻炼的作用,而学生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体育锻炼中,而学生在学习体育的理论知识时,通常会出现对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学习的现象,严重影响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时,需明确体育锻炼的作用,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以促使学生形成相应体育能力的同时,形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3.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分析
(1)聚焦核心素养,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面对体育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要求,高中体育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遵循新课改下的“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紧紧围绕“体育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重塑课堂教学目标。一方面,应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多维度、多层面地设计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多种能力,逐渐感悟体育的魅力,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另一方面,应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之间个体差异,精心设计具有层次化、针对性的体育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更好地落实体育核心素养下的要求。
(2)围绕核心素养,创新课堂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落实学科素养的重要保障。因此,面对体育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要求,必须结合现代新课程标准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选择,确保学生的实际需要得到高度满足。针对现阶段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基本上都以理论知识、体育发展史、基础技能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不够全面,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面对这一现状,必须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加,包括体能锻炼、器材锻炼、无器材锻炼等;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喜好,有针对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或者将当地的民间体育运动纳入体育课堂教学中,旨在丰富和创新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体育学科素养的落实。
(3)优化课堂教学手段,促进核心素养落地
在具体促进体育核心素养落地的过程中,教学方法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具体来说,如果教师一味地束缚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不仅会制约体育核心素养的落实,还会导致学生逐渐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面对高中体育核心素养的要求,唯有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才能促使学生在针对性的学习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第一,开展游戏教学。
与其他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游戏教学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因此,教师在促进体育核心素养落实的过程中,可结合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契合的体育游戏构建趣味性课堂。例如,在排球颠球的体育教学中,就借助了竞赛游戏的模式,引领学生在小组比赛中,掌握排球颠球的技能,提升了学习的有效性。
第二,信息技术教学。
以往,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采用理论讲解、实践练习等模式展开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仅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厌烦的情绪。面对这一现状,高中体育教师在落实核心素养的时候,可灵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这一途径,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堂,最终落实体育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具体来说,在开展教学时,针对体育技能讲解,可借助视频展示的方式,将其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以便学生在直观的观看中掌握体育技巧;尤其是针对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体育技能,可通过反复播放强化学习效果;另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学生喜欢的体育明星资料、与体育相关的文化资料等,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第三,因材施教。
为了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高中体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还应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以及男女生之间的差距,彻底转变“统一”的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最终实现所有学生的发展。
第四,小组合作学习。
核心素养下,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应结合新课改下“合作、探究”原则,基于多数体育项目都需要学生合作才能完成的现状,教师应灵活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并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完成既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先将基本的规则、技能讲解给学生,之后借助小组合作模式,引领学生与队友进行合作,最终获得比赛的胜利,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4)渗透德育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核心素养旨在“立德树人”,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还应紧紧围绕“育人”的宗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逐渐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意志力等,真正实现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首先,结合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渗透德育的时候,应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挫折教育、意志品质等内容融入体育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最终促使学生在获得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结合常规教学,渗透基本的思想道德素养。具体来说,可在日常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遵守纪律、服从命令的良好思想品德,还可以指导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懂得爱护公物;也可以指导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学会帮助他人、团结互助;也可以促使学生在体育训练的挫折中,鍛炼自身的意志力等,真正落实体育的育人价值。最后,高中体育教师在优化体育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关注自身的一言一行,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促使学生在榜样的引导下,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5)多维度推进,培养学生终身运动习惯
面对体育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还应关注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促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并真正爱上体育运动,形成终身运动的良好习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从思想入手,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融入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体育运动的价值,强化自身的体育锻炼意识,从内心真正爱上体育运动。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为学生的终身运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教师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过程中,还应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增强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到体育的魅力,最终在兴趣的指引下,逐渐形成终身运动的习惯。最后,以激励为导向,促进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终身体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学生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困难等,教师唯有借助一定的激励措施,促使学生逐渐克服眼前的困难,并以更好的状态积极参与到体育训练中,才能形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6)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品质
在高中体育的实际教学中,想要实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促使学生形成体育精神,教师需注重体育理念的贯彻与落实,以促使体育学科的教学目标得以真正实现。学生只有形成正确的体育观,才能实现良好的体育运动。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注重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培养,以此为中心,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以确保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落实。
第一,学生的团结合作品质培养。
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需形成合作精神以及团结意识,以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生存环境。个人与团队通常是互相促进、互相监督的关系,个人在团体中会受到团体氛围感染而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而个人的努力也能促进团队能力的提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注重学生团结合作的品质培养。就体育项目而言,大部分都需要团队之间的配合,如篮球运动、足球运动、跑步接力等都是团队合作的体育项目。鉴于此,教师需引导学生明确了解团队合作的作用,并促使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的良好品质。
第二,互相尊重,勇于担当的品质培养。
就高中生而言,其通常具有较强的胜负欲,在参与体育活动的时候,过于注重追求胜利,而不知道怎样开展团队合作,学生的集体意识也相对欠缺。但集体意识的树立是极其重要的,其不仅表现在班集体中,还表现在学生日后的生活以及工作中。因此,在高中体育的实际教学中,教师需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以促使学生明确自身责任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团队精神。另外,教师不仅需在课堂上开展体育教学,还需带领学生共同参与有关的体育活动,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如介绍健身器材,促进全民健身的理念宣传,以促使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体会到社会责任,并形成相应的责任意识。
第三,正确对待胜负与文明品德的培养。
就高中生而言,其通常害怕失败,且心理承受力也比较弱,只要出現了失利状况,就会产生偏激情绪,从而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体育运动的参与,实现自身压力的释放以及情绪发泄,防止学生出现情绪积压,使学生用平常心对待胜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7)优化教学评价,落实核心素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教学评价也是其中关键的环节。在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都紧紧围绕“体育考试成绩”展开评价,以此作为衡量学生体育成绩的标准。因此,在体育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必须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分别从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运动水平、体育品德等方面展开评价,确保体育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客观,能够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客观、精准地反映出来;另外,教师在优化教学评价的时候,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体育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最终促使学生在有效的教学评价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方向。面对全新的课堂教学目标,高中体育教师必须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结合体育核心素养的内容,重塑体育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融入德育和终身体育教育,最终促使学生在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所成长、有所发展,真正落实“立德树人”下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崔伟东.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核心素养探究[J].高考,2021(17).
[2]刘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策略探究[J].家长,2021(11).
[3]罗爱梅.例谈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改进工作的思考[J].高考,2021(11).
[4]赵彩霞.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