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璐 刘永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善发展的体制下,我国的教育短板日益凸显,从之前的教育机会不足到现在的教育质量、教育教学水平没能跟上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进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要求“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教学着重于“以人为本”和“立德树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接下来的关键。7月24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的政策颁发,要求在教育方面明确组建积极阳光和谐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和作业负担上全面实施,落实到作业时长和难度。同时,延长课后服务并提升教学质量,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接受课程知识并明白其要义。严厉打击校外超前课程的培训班,进一步规范校外的培训系统。“双减”是一种教育革新的手段并不是以改变教育作为目的,只有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模式,才能真正的创造新时代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的后备人才。
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一直是中国社会教育的重要问题,教育制度亟待革新。本文浅析了青少年在体育方面的缺失角,“双减”政策的颁布,提出体育教育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最后提出运用体育促使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路径:通过课后锻炼加强学生在学校的身体锻炼、父母引导子女强化体育价值观、社会体育机制保障其运动安全。最后深化体育教育的深刻内涵,从深度解读体育。
1 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缺失面——体育
就我国目前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现况而言,普遍青少年基本身体素质都不达标,从我国一系列促进中小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政策文件来看,青少年体质问题在当代社会得到解决已经刻不容缓了。但是中小学生因体测晕倒、军训中暑等等案例在日趋增多,这也说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并没有从根源得到解决或者说这个问题一直都没有处理完全。在一、二线城市的中学已经加大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但在四线五线城市依旧是以应试教育作为教育方针,国家的政策文件在地方政府没有得到应有的落实,出现了纸面式执行政策;上级对下面城府的监督也没有贯彻到底,导致落后发展的城市在没有实施具体措施后也并没有出现上面追查指令。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于教育界而言,无疑不是一场教育大变动。在减负和提质的核心要义中,大力提高体育类、艺术类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目标是带动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智力开发和体质加强两者,很多时候只注重了前者,遗忘了后者。在“双减”构建的蓝图下,聚焦的是中小学生的课后服务,针对的是对全体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这两全发展缺一不可。我国在进入“十四五”高速高质量发展后,侧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善发展,在全民健身和体育强国上升为强国战略时,要求向国家向社会输送全方位的发展人才。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写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体者,载知识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人人要向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全方位发展,不可“偏科”。
2007年,我国便开始倡导运用课间时间来进行身体锻炼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使每一位学生能在大课间内进行体育运动。但随着学生压力和作业的增多,这一小时的身体锻炼政策很难在中小学实施,同时,主课和相关综合课程在中学的课程占比越来越高,致使体育课成为课表上的摆设,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指数远远低于标准,且呈现一种下滑的现象。绝大多数的班级,学生在小学和中学衔接时期便带上了眼镜,视力和身体健康指数成相同下降趋势。
2 体育是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助力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作为后备人才的中小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才能响应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积极号召。中小学阶段正是锤炼一个人坚韧品质的时期,也是磨炼一个人顽强意志的阶段,单单用一张试卷或者班级排名来定义学生发展的水平,甚至来确定学生以后的道路是非常片面的,长此以往会造成中国人才单一,社会发展停滞不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负和提质双管齐下,学生的作业负担和学习压力得到缓解,在整改各种学科培训班的同时,校内的课后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学生开始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不少父母将眼光投向了体育类、艺术类的等兴趣性教育学科,其中既包括篮球、足球、田径等传统项目,也有击剑、游泳、网球等新项目。可以预见,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发力,将有更多的学生站起身来走向操场,积极参与各项体育运动。
育人一说不再是以前单纯的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强健体魄、良好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健全的人应该是身体、心理都健康发展的个体,全面发展代表个体应该拥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基本的身体健康知识、体育运动和防护措施这几大要素。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全社会要从培养孩子兴趣和锻炼习惯出发,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促进学校体育均衡发展。“双减”减的是无谓负担,增的是健康成长。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体育培训行业的规范,避免把体育教育扭曲成应试教育。只有营造共同支持体育教育的良好环境,才能真正助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
3 在“双减”背景下体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路径
3.1 聚焦课后体育锻炼,强化学生身体素质
课后的锻炼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就像语文课后需要完成的家庭作业,中小学生在课后锻炼期间可以巩固相关体育运动技能理论知识并进行实践。这个阶段磨炼了学生的品德意志,使其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为日常的身体锻炼打基础。所以,构建科学合理、系统的课外体育活动体系,对于落实好强化体育课外锻炼非常重要。小学生在没有中学阶段的巨大升学压力,课后活动相对中学生而言更加丰富。中学生的课后体育运动时间挤满了完成作业、其他课程等等安排。但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学校的团体、单人、对抗等体育竞赛次数和质量都不达标,学生能接触到的比赛大多是:篮球比赛、拔河比赛、校运动比赛等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度也不够强烈,同时还有校运动会是两年一届或是三年一届的。对正处于青少年发育成长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刺激度不够、参与度不够、投入度不够。
一是从课后锻炼开始变新。每天上午大课间半小时广播体操,接下来半小时班级内组织相应身体活动。踢毽子、跳绳都可以,有关的体育运动器材学校及时配备。每个班都要选择一人作为记录员,监督全班同学都有参与进来。每三个班配一个体育老师,负责规范学生的锻炼动作和保证身体运动过程中的安全性。二是从体育竞赛入手,班上的体育委员负责和班主任还有体育老师沟通,保证每两周有一次多人全体参与的体育比赛,鼓励全班同学积极参与进来。在比赛类型上别出心裁:羽毛球、拔河、两人三脚、拔河、足球、篮球、跳远、跳高等等各种类型比赛依次轮流进行,调动同学们的运动积极性。三是在中学阶段,为初三、高三學生增加半小时跑步、做操等身体锻炼时间,为体测做好准备,同时为升学阶段紧张复习的学生们拥有劳逸结合的时间,提高体质,以高质量身体素质面对后面的升学考试。
3.2 树立正确体育价值观,提高学生体育意识
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形成期在幼时,为后期的世界观建造奠定基础,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们积极向上的成长。在进入学校以前,孩童的价值建立都依赖于父母的教育以及家庭的氛围环境。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需要家长的循循善诱、需要家长的榜样树立、需要家长的积极支持。“双减”不仅是针对学校而颁布的政策,更主要的是促进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父母和孩子都需要换位思考,根据各自的想法和需要去做出改变,减负才能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亲子之间的活动能很好的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积极的体育运动观念。后疫情时期,家庭式体育锻炼成为各个家庭效仿的运动模式,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运动计划、一起完成运动目标,无形中强化了学生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双减”使学生的闲暇时光不再埋头作业,同时减少家长玩手机打发无聊的时间,促进了家庭关系。
在颁布《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做好课外体育培训行业服务监管工作的通知》政策后,只为追求分数、排名的体育机构受到严重打击,其发出的追求应试体育广告也被禁止。“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应用在青少年体育教育当中,以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以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建立体育行业正确发展理念促使其蓬勃发展。学校和家庭都是青少年身体锻炼的主阵地,学校可以宣传体育与健康的相关文化,大力开展亲子体育比赛,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参与。一起拒绝体育教育的应试化、鼓励学生德智育体美劳全面发展。
3.3 完善社会体育机制,保障学生体育安全
在体育竞赛中拼尽全力,在操场上飞洒汗水早已成为遥不可及的过去式,当代中小学生面临的读书考试升学压力愈渐愈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只能体现在每晚熬夜完成作业上,面对学习难题刻苦钻研。对于拼搏运动对于身体健康早已抛之脑后,竞技体育背后坚持不懈、奋斗到底的拼搏意志力正是当代青少年所缺失的。意志力作为一种内驱力驱使青少年向前向上发展,仅仅通过理论讲解无法让青少年轻松掌握。除了在学校和家庭的体育锻炼之外,政府、社会也应该重视青少年的体育教育,以体育文化交流、体育竞赛作为载体,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和体育安全知识讲座,鼓励青少年和父母踊跃参与,为其提供广泛、持续不断的体育项目输入。“双减”政策的落地,在社会体育的支持下,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能够更好的融合,实现“家校社”体育一体化。
在科技时代的发展前沿,青少年体育发展也离不开科技和多媒体的帮助,通过互联网建立更精准的健康测试和评价系统能更好的建设中小学生体育运动机制。在更完善的系统下,体育竞赛也变得更加安全,体育比赛过程中及其后面的医疗服务都让青少年放心的去运动。对于中小学生的青年活动开展,“家校社”体育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社会作为其主导者,切实开展各项活动比赛,调动中小学生的自身内驱力,以青少年的体育与健康作为前提,切实保障每位学生在运动中的安全,带动每个家庭以至每位国人投入身心于大大小小的体育竞赛中,在比赛中学习运动技能、在比赛中团结家庭关系、在比赛中磨炼自身意志力。
4 总结
在“双减”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育课慢慢回归到正常水平,但正常水平已经跟不上当前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高质量水平的生活质量,体育应该再大范围,深拓展于中小学生的学校生活中。课后延时服务应该加大体育服务比重,增强体育项目的种类,丰富学生的选择,改变学生放学后留校是不良学生的呆板印象,让学生主动接受课后学习服务,自主学习。同时在课后学习的大环境氛围下,学生可以依照兴趣选取喜欢的运动,还可以弥补上课时的不足及时补缺,参加体育比赛的学生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强化运动技能、增进团队协作默契;同学们互帮互助、互相监督,加上教师适时指导,实现了“学、练、赛”一体化。 学校应该在优化体育教师队伍、深化体育教育制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丰富学校体育活动上投入更多精力,努力配合当前“双减”政策,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打牢基石,重塑良好生态。这需要整个社会全面配合,只有“家校社”体育一体化,才能彻底推动“双减”政策在中国的普及,深入每个学校,深入每个家庭。真正解放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个性化发展,为我国创造积极建设社会、不同专业方向的、身体素质优秀的后备人才。
结构支撑内容、内容丰富结构。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考试技巧是当代中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但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中的学习,过硬的身体素质支撑当代青年更好的投身学习,丰富的体育运动知识也为中小学生拓展了求学之路,为我国体育储备了更高水平的后备人才,很多体育生依靠体育顺利完成学业、成功入职。可以说:体育丰富了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身体素质,解密了一部分人的迷茫未来;最后他们也会回馈体育,从而拓展体育教育,强化国人体育意识。“双减”不仅仅是解决了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这一政策也在逐渐拓展如今的教育角度,强化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拓宽对外输出中国优秀体育竞技和体育文化,打造了中国和谐、积极、文明的大国风貌。
本文系2022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22400
410345);2021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BTY008)。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