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阈下高职大学体育思政课程建设途径及践行诉求研究

2022-06-11 07:52孙仟
当代体育 2022年30期
关键词:立德立德树人体育教师

孙仟

体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学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职院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开展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展是实践“立德树人”的要求。

2016年底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设计要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向而行,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各个阶段。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课程思想政治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高校要结合各专业特点,充分发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全方位地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工作。

根据《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体育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是寓体育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素养教育、职业综合素养等于一体的教育课程,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建设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平台,促进大学体育思政课程落实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践行教育的根本目的,实践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体育思政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2020年4月习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建设体育思政课程是完善我国教育体系,培养思想政治素养过硬的技能型人才。

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要完善学生的人格,首在体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在体育课程的贯彻,首先我们要思考立什么德,我们要将学生塑造成什么样的人。从体育科学而言,立德是要在体育课程的实践中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体育品德,将学生塑造成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促进思政课程与体育课程的融合,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理论的思政教育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有了具体的指引方向,这样不仅能够将侧重体育技能教育的课程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同时能够在课堂的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健全学生的人格,完善学生的价值观体系。

2 体育思政课程建设的困境

体育思政课程的开设不仅是丰富体育课程内涵的要求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要途径,但是由于体育课程的课程设计、教师队伍的观念和方法、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的资源发掘等原因造成了目前体育思政课程建设和实施还存在一定的困境。

2.1 课程设计不合理

大学体育课程设计重技能传授,轻体育价值观引导。大学体育课程是高校开设的通识课程,一般课时在一周2节,主要是完成对学生一定对体育基本知识、运动技能对传授,达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和意识。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开设的研究中表明,一般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开设4个学期,攻击112个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实践96学识。从这个层面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计中偏重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实践的教学,轻对体育课程的价值观引领。

此外,大学体育课程重低阶思维传授,轻高阶思维培养。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学习内容多为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田径、排球、篮球、羽毛球、太极拳、健美操,将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目标设定偏重对体育与健康基本理论知识的记忆、对传授的运动技能的理解和应用。2001年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的学生安德森将让人的认知技能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级。从对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计来看更侧重对低阶技能的传授,忽视高阶技能的培养。

课程设计是课程实施的基础,体育课程设计的不合理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难以与其融合,这样就难以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2 体育教师队伍素养有待提升

体育课程主要是对进行学生体育与保健知识对传授,基本体育技能的教授,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育教师是专业技术岗位。一直以来,对体育教师的考核评价集中在对体育教师本身的专业技能传授,对课程内容的价值引领考核评价不够。体育思政课程建设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系统工作,但从目前的调查研究来看体育教师队伍素养还有待提升。

首先,教师观念有待更新。在很多高职院系体育课程虽是必不可少的课程但是却也是不被重视的课程。目前,很多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仍旧停留在体育课程是学生的放松课的层面,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程也是大学四思政教育的有力阵地,可以通过体育活动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其次体育教师的思政课程开展能力不足。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体育课程的设计中是实践“立德树人”的要求,更是新时代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主要围绕田径、球类开展教学,强调和实践一些简单的技术,对体育教师的考核难度较大。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具备挖掘思政课程与体育课程融合的教学资源的能力,无法很好的完成社会和时代赋予他的使命和任务。

最后,体育教师缺乏资源开发的主观能动性。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作为公共选修课的体育教师需要承担越来越多的教学任务,还必须兼职完成各类科研和其他的工作,这就致使一部分的体育教师主动创新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打击。从研究的结果来看,很多的体育教师将自己定位为体育技能的搬运者,在日常的教学中关注学生技能教导,而对学生有关的思政教育却很少涉及。此外,因为学生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师生的见面和沟通日益减少。因此,体育教师在种种困难的影响下逐渐的失去课程观念的更新迭代和主动开发教学资源的主观能动性。

2.3 教学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体育思政课程建设是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有机融合,而不是体育课与思政课的简单叠加,更不能将体育课直接上成思想政治教育课。大多数体育老师在听到体育课程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时候忍不住产生疑惑,体育课程会不会变成思政课?这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学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没有将体育课程资源与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实现协同育人,没有足够的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资料,没有打造好的平台来实现资源的共享。

目前,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学的每个教学阶段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因为学科特点,体育课程偏重体育技能的传授,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和育人资源与体育课程资源融合的能力还不具备,致使很多体育老师的课程衔接相对生硬。

3 高职大学体育思政课程建设途径研究

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开展大学体育“课程思政”不仅是时代的需求,更是不断完善我国教育内涵的必要行动。针对目前的困境,唯有通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多角度整合体育课程思政相关的资源、结合学生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来实践大学体育思政课程建设。

3.1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基础,大学体育思政课程建设的实施必将推动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便于更好的指导课程的开设。

首先,从学院层面做好课程开设的计划,调整以往的理论、技能操作开设比例,加大理论学习的课时,将思政理论与体育课程理论相结合,便于寻找更多的体育思政课程建设的切入点。

其次,学院针对课程建设探索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目前,多数的评教活动都是以学生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这种评教虽然便于听到不同学生的声音,但是评价形式单一,不足以完成对体育思政课程的评价。体育是技能操作型学科,思政是理论性强的学科,对二者融合的考评方式必须要进行个革新。以“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为基点,采用多种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3.2 打造平台,整合教育资源

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体育思政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单依靠体育教师进行资源的挖掘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打造资源互动交流的平台,整合不同教育团体间的教育资源,有效促进体育思政课程建设的发展。

首先,从学院角度重视体育思政课程资源的开发,打破不同专业的壁垒,组建协调联动的资源开发团体。体育课程偏重技能,思政课程偏重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引导,体育思政课程是要求体育教师通过体育活动实现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培养不仅能较好掌握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具有承先辈体育事业,有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的体育事业接班人。在学院内组建资源开发团队,及时的互动交流,共同开发体育思政课程资源。我国有着悠久的体育文化,深度挖掘体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与现代的教育观念融合,丰富教育教学资源。

其次,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多方面整合教育资源。如何更好的实践体育思政课程建设是当前很多院校都碰到的问题,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多方面的整合教育资源能够有效的推进课程建设。一方面可以便于校内体育思政课程资源开发团体互动交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平台与其他的院校进行资源共享。

3.3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体育课程一直以来是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示范、学生联系等方式进行体育技能的传授,这种身体力行的教育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有限,实践体育思政课程建设就要根据新的教育内容创新与之相配的教学方法。

体德双修是体育思政课程建设的导向和最终目标。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杜威提出“做中学”,将价值观引导融入到各式各样的教育活动中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首先,立足教学这一主阵地,充分利用课堂开展体德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更改以技能传授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可以利用体育主题体验、团队体验、体育竞赛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面对困难和失败的经验,提高学生的逆商。

其次,充分发挥体育活动的辅助功能,构建课内外衔接的体育思政课程体系。学院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一方面可以检验体育思政课程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对学生体德的熏陶和加深。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正确看待问题由此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课内外的全方位育人。

最后,合理使用互联网,形成线上线下的多相互动,实践全程育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利用互联网平台引导学生关注体育信息、观看体育赛事,在课堂的教学中以相关信息作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此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品德。

3.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体育思政课程质量的好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实践体育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首先,革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思想是实践的先导,在平时的工作会议中、组织的培训中增加教育学相关知识的传授, 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革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

其次,强化教师的政治方向和对教师进行思想的引领。高校的体育教师大多数是没有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背景,对体育思政课程建设的认识也各不相同。思想是行动的先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影响首先要确保教师的个人政治立场正确,思想方向的坚定。

再者,加强教师资源挖掘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是体育思政课程的执行者,教师的个人资源挖掘能力、整合能力关系体育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定期组织培训,增强体育教师资源发掘的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

最后,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师体育思政课程教育技能。大学阶段由于学生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为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征,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需要提升。学院层面出台教育教学的规定,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加强教学教研,在反复的听评课和思想碰撞中提升體育思政课程教学技能。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从未停止,高校是各种思想激烈碰撞的场所。体育思政课程建设是“立德树人”的要求,将在全领域、全方位实现协同育人,这也是当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思政课程建设还处在初始阶段,还有诸多的问题悬而未决,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为此,高职院校要结合学院特点,根据专业要求,从学生的状态出发,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作用。

本文系2020年度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民族职业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诉求、价值和途径研究”(K202015)。

(作者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立德立德树人体育教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严以修身”先立德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