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萌迪
摘 要:语文教学以核心素养为纲,以学习任务为导向,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和语文学习的实践,开展综合性和实践性活动。本文以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为例,阐述了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化教学,进而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任务驱动;真实情境;核心素养;语文教学
近期,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纲,以学习任务为导向,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立足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开展综合性和实践性活动。本文将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宇宙生命之谜》教学设计为例,浅谈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重视创设真实情境,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发展核心素养。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宇宙生命之谜》作为单元的一篇科普性说明文,文本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所以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能围绕“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个问题,阅读课文,解决问题(知识与技能);学习寻找段落关键语句,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谨慎探索的科学精神,提升阅读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以上三维目标的设计中,聚焦教法学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关于真实情境,杨向东指出“所谓真实情境,其本质是心理意义上的,是指那些贴近学生既有经验且符合其当下兴趣的特定环境”。因此在导入环节,我创设本课语文学习的真实情境——参加青海冷湖火星营地,进行“宇宙生命之谜”系列专题的研讨。这一真实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化身研讨会的一员,大大调动起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发、自主地探索,顺势点明本课围绕“地球之外之外的太空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个议题进行探讨,从而引出后续的教学活动。
情境在以素养为导向的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完成任务,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二、围绕任务驱动,主动实践探究
在教师设定了真实情境后,教学的重点就应聚焦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开展,实现师生角色内涵的转变,精心设计每一个学习活动的起始话题(任务)和推进话题(任务)[1],展开有效对话,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全面且综合的语文实践。
基于此,我在整堂课的三个教学活动均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使学生主动探究、实践、思考、运用。
活动一,即围绕第一议程“选择星球进行降落探索”,旨在梳理文本内容与结构。通过核心问题“你会选择哪一个星球进行生命探索?”展开,形成由“为什么不选择其他六个星球?”到“如何判断其他星球不适宜生命存在?”的问题链。以在“降落”和“探索生命”为话题,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生命在星球上存在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并以提炼、归纳、概括为学法,考察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借助学习任务单,完成对于课文内容信息的梳理,再用完整连贯的语言将其他六个星球所不具备的条件复述出来,不仅锻炼学生信息提取和概括的能力,也注重對于语言的运用表达。
活动二,即围绕第二议程“探索火星是否存在生命”,旨在梳理内容,总结学法。此环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在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在过程中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找出火星和地球相似之处,并能结合探索的结果,自主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学生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对于学法的主动归纳总结,教师可以在此部分加以指导,使学生能将对于此类阅读内容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至今后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与习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活动三,即围绕第三议程“火星上真的没有生命存在的可能吗?”,旨在通过拓展阅读,体会语言准确性。此环节重点以拓展材料的阅读为主,将本课所习得的阅读方法迁移至新的阅读内容中。学生看似是在围绕议题开展深入探究,实质则完成思维与情感的提升,认识到:人类是在动态发展的,科技也是在发展的,培养学生谨慎探索的科学精神。
任务驱动时,教师应重视“单个任务”的纵向深入及“多个任务”之间的横向递进,通过精心设计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学习任务群,驱动学生主动开展语文阅读实践。
三、迁移阅读方法,即时生成应用
活动四是对本节课的阅读方法迁移检验,通过修改语段的练习,进一步加强对于说明性文本的阅读策略选择。
通过对照“本课的微信活动报道”来修改语段文本,即时考察学生在阅读文本内容后的书面表达能力,学习有逻辑、有条理的表达,进一步达到体会说明性文字的准确性与科学性的目的。
纵观本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创设真实情境,结合阅读内容,以会议探讨的形式设置了一个议题和三个议程。在三个议程中,基本都采取了任务驱动和讨论探究的形式,从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出发,使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在阅读与表达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和快乐,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郑宇曾借用文学鉴赏理论的一个观点,来阐释策略单元学习时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她指出:“策略单元的学习,更加强调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它需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关注或察觉自己进入文本的路径,始终意识到自己是怎么读的”。[2]在学习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应成为阅读实践的反思者,将主观实践与客观反思相结合,将伙伴对话和自我对话相融通。通过这样的阅读方法,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见解、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科实践,注重学科思维和探究模式的运用,将习得的阅读方法内化并实践运用,发展自主阅读能力和言语思维能力,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倪鸣.经历阅读过程,展开有效对话,助推自我监控[J].小学语文,2021(10)
[2]郑宇.阅读策略:让学生觉察学习的路径[J].语文建设,2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