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摘要:史料即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的各种资料,能帮助人们认识和解释历史发展过程。人类认识和研究历史无法脱离史料,一旦脱离史料则会使历史教学陷入毫无根据的理论说教,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具有真实性的史料,在进行史料教学时应当坚持多种史料互证,正确解读史料,结合学情运用史料,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文章简要探讨了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教学;核心素养
引言:
历史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但与初中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存在理解差异和理解困难。引入史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历史背景下事件的意义和产生的影响,使其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提升历史综合素质。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全面且细致地引领学生探究史料,创新史料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史料的优势作用,消除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知识的障碍,激发学生深层次探究知识的欲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1]。
一、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据,史料的形式很多,有图片、实物等。例如,考古出土的实物就是历史教学中最好的史料,民间传说也是重要的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或依据史料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或历史的发展过程。史料是历史发展的痕迹,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依据。历史的发展过程会通过图片、实物或文字记载,或通过民间传说或多或少地留下各種各样的痕迹,这些痕迹就为我们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提供了证据。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史料去学习和研究历史发展的过程。例如,出土文物就是最好的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依据。
例如,在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教学中,有许多关于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史料可以利用。有关于江南农业开发的出土文物,有关于农业发展的水稻种植的图片和文献资料,等等。这些都表明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我国东晋南朝时期,农业已经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发展。中国经济文化的主要基地不再是只有一个黄河流域,经过多年的开垦和种植,长江流域也成为我国主要粮食基地。通过古今对比,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2]。
二、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
(一)选择具有真实性的史料
史料并不是历史真实本身,台湾历史学者杜维运先生说: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的,不经精密考证将后患无穷。历史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进行史料选择时要做好史料的真伪辨别工作,以便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的真实。史料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实物史料、行为史料、口述史料和文献史料。在这几类史料中,实物史料有很大一部分是考古发掘出来的,是我们历史的见证,也是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实物史料既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历史,同时又具有其他史料无可比拟的形象直观性。从性质上来划分,我们可以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其中第一手史料指原始材料,即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的当时所产生的,可以较直接地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即为间接史料,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进行的研究及诠释。因此,教师在进行史料教学时应该尽量选择第一手的实物史料,当然,这并不是说第一手的实物史料就一定是真实可靠的,事实上,即便是第一手史料也有可能是处于一些环境影响下的作品。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单纯地选择一则史料,而要寻找与之同时代的史料进行互相印证,当然,在选择其他类型史料的时候,教师也要重视对相关史料的考证,从而确保所选择的史料的真实性。
(二)坚持多种史料互证,正确解读史料
人们在研究历史时,由于个人所处的历史条件、社会经济地位、立场和观点等的不同,以及史料的局限等因素,不同的人对于历史的认识往往不尽相同,他们会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即使是同一史观的历史学家也会因为时代不同、条件不同,写出内容不同的历史作品。就算是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解读,同一时期的不同的人往往也会有不同的评价和看法,不同的时代背景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因此,教师在选择史料时要在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中发现问题,坚持开放的史料观,以课本上的史料为基础,优选其他史料作为辅助与补充,在解读史料的时候坚持合理分析。
(三)发挥问题价值优势
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要求教师挣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启发者,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提供充足条件,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综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部分教师的提问往往得不到学生回应,整个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究其原因,多和历史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偏、杂、空有关,未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造成课堂提问偏离预期方向。与此同时,部分教师提问方式单一,前后缺乏紧密连接,习惯性使用“对不对”和“是不是”等随意性较强的问题。学生长期处于简单应付状态,导致思维疲劳,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缺乏新颖性,无法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故而初中历史教师要结合史料特征和学生兴趣,设计集趣味性和新颖性于一体的问题。教师在应用史料时应优化课堂提问,注重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提问,凸显教学重难点知识,实现真正意义层面的高效教学。
以“北伐战争”教学为例,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大家能否结合这幅图描述北伐军胜利进军路线?北伐军在前进时都途径哪些省份?”上述问题与常规的让学生回答北伐战争过程相比更为生动,也更能启发学生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史料细微之处提问,促使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有效锻炼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结束语
总之,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更是每位学科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巧用史料帮助学生消除理解障碍,拉近学生与所学历史知识之间的距离,拓宽学生历史思维,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质量,实现预期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任平宽.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5):22-23.
[2]毕艳丽.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