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令欣 曾嘉琪
关键词:舞美设计;审美需求;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J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1 — 0144 — 03
新时代背景下,舞美设计呈现出卓越优势,且被广泛地应用在舞台作品创作当中。舞美技术的发展应用,不仅可以弥补传统舞美设计中存在的不足,还能为观眾呈现多元的舞台效果。在当下许多舞蹈作品已将舞美设计纳入作品创作范围中,让其成为作品表达的一部分,形成舞美表达和舞蹈表达的有效互补。
在舞蹈领域长久的发展过程中,舞台美术的概念常常被狭隘的理解为一种艺术门类的“名词”,而不是作为一种方法的“动词”,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舞美在内容与形式层面上都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并逐渐与作品内容相契合。
首先,舞美作为舞蹈作品的一部分参与作品表达。在现下的舞蹈艺术创作中要求作品中要包含全局叙事的思维,因此,舞美作为舞蹈演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从叙事主题、文本内涵出发,充分利用自身所特有的技术语言来表述作品的核心思想情感。
其次,就是中国舞美设计师在长期运用和设计舞美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到中国所特有的民族化创作风格。在舞蹈创作百花竞放、繁荣发展的今天,舞蹈创作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舞美更是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在植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朝本土化发展,逐渐形成民族化的特质。因为民族化后的舞美设计在表达上更加贴合中国民族艺术的审美需求,所以广泛适用于现在的舞蹈作品的创作。
在当代舞台艺术实践中,舞美与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跨界交融使得舞美形态变得多元。首先,这种多元化体现在舞美丰富的表现形式上。舞美通过造型、质感、色彩等设计元素共同发挥视觉传达优势,呈现出多样化的舞台空间,舞美技术也通过多元化发展完成从“平面”向“立体”的转化。
其次,舞美形态的多元性还体现在“物理装置”的介入。当下的舞美设计突破传统舞台的设计理念,赋予舞美更为丰富的空间表现力。将工业文明中的“机械臂”等物理装置加入舞美设计方案中,让装置作为舞美空间设计的重要部分完成与作品的联动,表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
最后舞美的多元性还体现在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上。在舞美设计中运用多样化的数字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弥补传统舞美中造价成本高、移动不便、场景单一等问题,还不断帮助舞美完成硬件和软件的更新,从而强化了其感官冲击力和艺术气息。
舞美艺术一直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升级改造,但由于各地方之间经济条件不同与人才分布不均,使剧场舞美在资金和场地等方面受到限制,从而显现出了以下问题:
首先,资金问题是影响舞美条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些普通城市,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承担不了大规模或高级的舞美设备,导致舞台的呈现只能在陋中求简,但物资上的过分局促仍然会使创作思维受限于物质缺乏中。所以需要依照舞蹈作品的需求,在仅有的舞台基础设备上与相关的设备租赁公司进行商讨,最终呈现承受范围内最优的视觉效果。
其次,舞美设计还受限于剧场的场地大小,其影响主要体现在舞台施工与观众观感两方面。其一,舞美设计要在充分掌握表演场地大小的情况下,还要兼具舞台的安全性与审美性。其二,在舞蹈作品的表演过程中,过大或过小的场地会影响观众与表演区域的距离,隔断观众的思绪。因此需要借助舞美来延展表演空间,从而消减观众与表演的审美距离。
最后,在舞美设计过程中,舞美技术不够贴合作品内容也是当下舞美设计较为普遍的问题。因为在作品中舞美除了需要承担场景的提供、空间的变换、氛围的烘托等任务,还需突显作品的思想情感和编导的审美理想,所以这就要求舞美设计师在充分了解编导的创作意图后,打造出既贴合舞蹈作品内容又具有独特风格的舞美设计,将舞蹈作品的魅力尽数展现。
舞蹈作品的价值实现最终需要经历舞蹈鉴赏的环节,观众作为鉴赏的主体其审美需求对作品的各方面都起着导向作用。而舞美设计作为作品的一部分必然会受其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把握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的同时还要从观众的角度入手,探究观众审美需求下的舞美期待视域。在本次研究中,针对各类群众展开了一次关于“观众审美需求下的舞美设计”调查研究。从中了解到观众在观看作品时,只有一半不到的人认为舞美和内容是相契合的。同时就观众对传统舞美和现下多元化舞美的喜爱程度做了一个统计,多元化舞美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人数高达70%,传统舞美的选择人数占比10%。且收到了许多观众对当下舞美提出的建议和要求,例如希望能感受舞美带来“沉浸式”的视听效果,以及认为舞美不应该太过于绚丽,最后导致喧宾夺主等问题。就以上调查数据推断,观众更期待能在现有舞美设计基础上进行突破,完成沉浸式的视听体验、留白式的审美想象以及交互式的情感共鸣。简单来说就是希望能在感观需求上得到全方位的满足,即视觉上更加美轮美奂、听觉上能包裹心灵、触觉上更加感同身受。
现阶段的舞美设计通常是与数媒科技进行结合。因为与数媒技术结合后的舞美不仅能突破场地带来的局限,同时还能打破传统“被动接受”的观演模式,达到拉近“观演”距离的效果,例如在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运用了现代的舞台设计来表现传统古典意蕴,锻造出传统古典追求的雅致意境。在整体不失古典韵味的同时,多元的表现形式还篆刻出了书简上的绝美爱情。但随着观众审美品位的不断提升,其对观演时的体验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上述分析,观众除了希望近距离的感受舞蹈以外,更追求虚实交错下依然真实的审美体验。例如在舞蹈作品《龙门金刚》中, 舞蹈抓取龙门石窟雕刻的生动多样的金刚和飞天形象,并运用AR技术进行实景复原。作品一出便广受好评,全息声沉浸式的现代技术更是将观众拉回了那个“刚柔相济”的时代。但作品最终仅是通过舞蹈影像的方式呈现,在现阶的观演途径中最常见的还是剧场。因此,观众更加希望未来能在剧场中亲身感受虚实相生的“沉浸式”观演体验。
除了直接的感观需求外,为了获得更好的体验感,在精神需求上,观众更希望能动的参与进作品感知中。在中国美学里,有一个重要艺术表现手法——留白。从观众的角度上看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审美心理,即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需要在舞美构筑的时空媒介中获得思索、畅想和神游的余地。正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所言:“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舞美恰如其分的空间留白,以最简明的方式来诠释繁杂,不仅能体现编导的审美情结,还能使观者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中以眼观之,以心求索,以主观的角度,揽空间万象于俯仰之间。
在现代舞美的设计中,艺术家讲求“化繁为简”的设计巧思。所以抛弃了庞大笨拙的实体布景,扬弃了全盘接收的场景“还原”,只取场景中最经典的“符号”来表现。其中舍弃的部分正是留给观者的审美感知余地。因此编导只需在舞台舞美设计的空间布置、装饰物的点缀、氛围营造上“点到即可”。以著名舞蹈家刘岩老师的最新作品《母陀螺》为例,舞蹈作品形式上没有过于复杂的编排,仅使用了透明屏这一新型的投影媒介和能追踪手部动作的感应器。在二者的共同交互之下,舞者的手印舞蹈浮生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瑰丽图案,象征着苦难渡化后的涅槃重生。这是多媒体视觉艺术与装置艺术融合运用在舞蹈中的体现。但观众在面对这般极简化的风格时,能否领悟其中的内涵?从猎奇心理上说,大部分的观众是可以从中感知一二的。因为观众会对自己尚不熟悉和较为新奇的事物或观念表现出好奇感和探索欲望,因此这种化繁为简的巧思,不仅能让观众在丰富的精神世界中展开想象、能动的创造,还能在审美鉴赏的“推理”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感。同时这种强烈的参与氛围还能让观众在作品中获得个体价值认同感,在不知不觉中观众已然成为作品创作的一部分。
《毛诗序》中说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也。”舞蹈最本质属性就是抒情性,因此观众与作品之间的最终互动应为情感交流后的共鸣。当下观众希望与作品更直接的情感交流,且真正从“身心”上与剧中人物感同身受。虽然传统舞美中直观具象的设计更加通俗易懂,但会使情感暴露于表面,观众反而会缺少审美解读时的趣味。但现代的舞美能通过更为抽象的设计来表现作品内涵,既然是抽象便可引诱人深入探索。所以在主客体的共同作用下,舞台设计通过感物而动,表其中之意,抒其中之情,并达到情境交融。
面对观众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舞美不仅要打造情景交融的意境,还要重视满足观众情感共鸣的渴求。以当代杂技剧《化蝶》为例,这是一部以经典“梁祝”为题材的改编作品,于观众而言无疑是抱着已知的结局在期待着未知的发展,因此观众更加渴求的是传统故事的创新性现代表达。其中有一幕是利用现代舞美打造出了情景交融的抽象画面,整场的红色设计营造出十分沉郁的氛围,一方面是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人物挣扎不甘之情,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一刻情和景达成一致高度,场上之景刺激着心中之情。因此观众从色彩冲击中能感受到情绪的放射,从几何的布局中能感受到情感的纠葛,从情景交融的设计中达到心领神会。观众会在同情主人公遭遇的同时又能感同身受其中的无奈,剧中人的情感与真实的观众情感通过舞美达成互通。所以即便是在通过现代技术表现传统故事,观众也能突破其中的隔阂融入情境之中,一直维系着这凄婉揪心的交互感。
21世纪以来,以舞台为核心的剧场艺术呈现多样化的局面,舞美在其中所发挥出来的作用有目共睹。面对新生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设计师们积极扩展人文视野以及科技视野,在继承传统美学价值上,不断求新图变,为观众打造更好地视听体验。
舞美在科技的推波助澜之下,使舞台的空间不再受制于剧场的大小,开始迈向多层面、多维度的结构布局。《舞蹈风暴》是近两年才兴起的舞蹈竞技类节目,该节目就摒弃了传统的镜框式舞台,选择了360度环绕式圆形舞台。由此可见,科技的加入使舞台突破了以往镜框式的藩篱,使观众能自选角度来观看演员的表演。但科技的助力并不止步于此,建立在数字化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舞台空间延展还可以体现在“整体设计”上。“整体设计”就是对呈现在舞台上和舞台外的一切进行全局把握,例如在舞台立面空间的基础上添加转台,在运动中灵活切换各种场景,这样丰富的立体空间支点和舞台转化就可以关照剧场所有的观演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观众因观演出位置不佳而产生的视觉偏差。
在数字媒体科技的支撑下,光影技术完成创新并广泛运用于舞台中。光影科技的介入使整个舞美在具备基本的视觉传达功能之上,还增添了科技趣味性和舞台层次感。如在空间方面,除了利用光影科技进行空间的划分以外,还可以通过光影的明暗、虚实与色彩差异,对观众进行一定视觉引导,强化视觉中心。在环境的塑造方面,光影除了可以结合布景渲染氛围外,还能与纱幕、电脑科技等技术结合对场景进行虚拟设计,使舞台布景充满更多的可能。有了技术的支撑后可以尝试在今后的舞蹈作品创作中,将光影投放技术延伸至观众席,将观众囊括进作品呈现中,给观众带来更好的沉浸氛围体验。
建立在数字化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舞美设计,为大型情景的还原提供了技术支持。VR的融入可以将原本现实世界一定时间范围内不同空间的实体信息,通过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后共同叠加到现实世界,呈现出多个时空并存的效果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感官体验。试想在今后的创作中将VR技术加入考慮范围内,这样在面对观众“看不懂”舞蹈作品的问题时,不仅可以继续保持作品 “抽象性”“象征性”的风格,又可以帮助观众理解作品中“晦涩难懂”的部分。
在现下已有部分舞蹈作品开始在创作中尝试融入VR 技术,但使用的范围尚且局限在小空间的艺术创作中。如黑弓的作品《棋迹2.0》,在空间设计上以中国传统高士对弈为创作蓝本,将数字艺术、舞蹈表演和AI技巧相结合,且融合了围棋和象棋元素的光影图像还能和观众互动,带领观众感受方寸棋盘间的浩瀚宇宙。但此处的尝试还仅局限于小空间范围,且与观众的接触面过于狭隘。试想如果将“全息”技术置于剧场之中,此类技术能否承载剧场的大空间?在本次研究中可以探寻到“全息”技术与剧场融合是可以被期待的。因为“全息”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其延展空间能力的无限性可以弥补剧场实体空间的有限性。且在剧场中运用“全息”技术可以在舞剧面对大型道具的置办时,可以不再纠结于传统的复原方式,而是直接投影出虚拟的场景,这样一来可以减轻大型道具所带来的大成本问题,二来在场景切换时会更为便利和灵巧。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传统的剧场审美活动已难以满足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而新技术时代的舞美技术突破了空间、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很好的成就了一批时代舞美包装下的舞蹈作品,技术所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和便捷的观演途径也深受观众的喜爱。在享受科技舞美所带来的新鲜感同时,也带来了观演体验的弊端,所以这就需要协调观众、剧场、编导三者对舞美的把握。以观众的审美需求为出发点,尝试将活跃在新媒体技术上的舞美与过去的传统舞美进行“中和”,希望能通过这种推陈出新的方式 ,摸索出一条别具一格的舞美创新道路。
5G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一个朝气蓬勃的创意时代的到来,舞美呈现的新形态与现代人的审美契合度不禁令人期待。传统舞台艺术也将会在光影技术和数字媒体等技术的支持下迎来新活力。一方面在舞美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将来会促使更多优秀舞蹈作品的产出;另一方面,“科技舞美”如果能和舞蹈剧场碰撞结合,其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也会给未来舞蹈作品在剧场中的呈现提供更多可能性。相信在这一场 “百花齐放”的文化盛宴中,舞台艺术也能赢来属于自己的一片“星辰大海”。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