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长涛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选编的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展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文言文学习经验。本课教学,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上下文了解文章大意;还可以指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美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读通、读懂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2.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锺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理念】
优化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深奥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鼓琴》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用故事串起全文,让学生在学习中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鼓琴》一文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所以需要教师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议、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本课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掌握学习方法,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讲伯牙和锺子期偶遇的故事,导入学习。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是著名的琴师。有一年中秋,他回家省亲,露宿江边,一时兴起,弹奏一曲。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伯牙想,一定是有人在偷听我弹琴。果然,有一个樵夫在旁边听。于是伯牙叫他过来聊天。这一聊不要紧,二人竟成为知己。
【设计意图: 故事导入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文本中,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 自由读。读通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交流:读文言文给你什么感觉?(不好读,不知道怎么断句……)
3.范读。学生个人读后指导。教师范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4.领读。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韵味的领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读懂课文,领会情感
1.读通了课文,还要读懂。大家说,还有什么办法?请同学们按照这些方法,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大意。读懂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第二步。
2.学生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大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意,使课文的文言形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白话文。】
3.交流。
(1)从哪里看出二人是知音?“善哉乎鼓琴”中的“善”字怎么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
(2)抓住“善哉”指导学生理解锺子期的由衷赞叹,并指导读。
(出示句子)透过文字看画面,你看到了怎样的山和江河?读出你的感觉。揣摩表达形式,体会用字的精练。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此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丰富想象。】
(3)对啊!这可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无论伯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锺子期都能感受得到,这就是真正的知音!伯牙心里所念,仅仅是这些吗?角色转换,假如我志在春风……你看到了什么?用上文中句式说一说。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的说话训练铺好了路。】
(4)再次出示二人资料。质疑:伯牙当时已经是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锺子期看作知音?(交流)
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锺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是啊!知音欢聚,情投意合,将是何等的其乐融融!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快乐。
(5)故事过渡。二人相见恨晚,结为兄弟,并相约一年后中秋之夜再在这里相聚。第二年中秋,伯牙兴冲冲前来赴约。假如你是伯牙,你会给锺子期带些什么礼物呢?可是,他怎么也等不到锺子期。第二天,有位老人把他带到了锺子期的墓前。
(交流中播放音乐,出示句子。)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悟人物心情,理解人物之间的深厚感情。】
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假如你是伯牙,站在知音的墓前,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进行拓展练习,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伯牙与锺子期是人生知己。】
在子期墓前,伯牙留下了一首伤心欲绝的短歌(教师配乐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冯梦龙《警世通言》)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
四、积累古文,尝试背诵
1.(播放《高山流水》)请同学们伴着这首曲子,想象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再把课文读一遍,把你的感受读进去,读出知音欢聚的乐,读出破琴绝弦的痛。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阅读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动,师生在互动中成了“知音”。】
2.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理解文意,感受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五、激发兴趣,推荐阅读
那锺子期到底是怎么去世的呢?一年前还好好的,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课下请阅读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此环节旨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六、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附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主板书为文章线索,体现了“乐”与“痛”的情感主线;副板书体现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