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玲
摘要:“双减”政策出台,对于作业的布置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从“建构分层,让作业设计更具有愉悦性”“实践体验,让作业设计更具有创新性”“深度延伸,让作业更具有伸展性”,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因材施教优化作业设计,设计出具有愉悦性,创新性,生长性的作业。
关键词:作业设计 愉悦性 创新性 生长性
“双减”政策出台对于作业的布置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转变当前作业量多、形式单一而且刻板化、机械化的现状呢?需要我们一线的老师深刻理解作业的本质和作用,落实“双减”,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立足两个根本,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语文要素培养有机融合,设计出具有愉悦性、创新性、生长性的作业来。
下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来谈谈作业的设计思路。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经典的外译美文,写了巴迪童年的时候,写了一首诗,父亲和母亲给予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在他成长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从评价中感受到了父母的爱。这篇文章以略读课文呈现。为此,笔者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誉”“励”等6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不同评价的原因;
3.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学习的自主、自律、自觉意识也日益增强, 针对略读课文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作业:
一、建构分层,让作业设计更具有愉悦性
所谓分层作业设计,是指根据学生个性能力差异选择不同层次的有针对性的作业,同时辅以分层评价与辅导,是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最大限度发展的一种作业设计形态。分层作业设计体系的建构,需要教师以学生的本真性发展为理念指引,通过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差异化的作业,提供有针对性、及时性的作业反馈与辅导。以下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双减分层作业设计的案例: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必做)
1. 用“√”给下列词语中横线上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誊写(ténɡ yù) 歧途(qí zhī) 谨慎(jǐnɡ jǐn)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3.按要求填写词语。
近义词 鼓励( ) 极端( )
反义词 谨慎( ) 精彩( )
拓展性作業(选做)
1.读句子,根据画线部分的意思写词语。
(1)母亲还是态度和做法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鼓励我。( )
(2)仅仅是爱的力量还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让人受迷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
2.在生活学习中,你如何看待鼓励和批评?说说你的想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确立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树立起新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体验,生命得到发展。
这份作业设计就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对作业进行了分层设计,设计了基础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基础性作业以巩固字词,梳理内容,理解词语、句子为重,设定为必做题。拓展性作业,以思维训练、延伸生活实际,表达看法为主的题型,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以选做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量力而行,自主选择作业。学生拥有了自主权,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当家作主”的成就感,就会更积极地投入到作业中,不会因为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而产生心理负担,同时也能体验到自主选择作业的愉悦。这就实现了“减负”“增效”的预期。
二、实践体验,让作业设计更具有创新性
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外化所学的知识,课后,引领孩子们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改编成课本剧,设置表演类的作业,巩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课本剧非常考验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因而在下达课本剧任务之前,要进行精心指导。比如,编写剧本请平时作文能力较强的孩子帮忙。挑选演员,让小组长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本组内挑选角色。主要角色,安排口语能力与表现力、理解能力较强的孩子,次要角色呢,对人员要求层次低一点,旁白会让平时不善于表现且有参与意愿的孩子担任,角色分配根据学生的能力高低与个性特点,让人人都有参与,人人都有体验。
通过完成这种超越语文学科的“语文作业”学生不但熟悉了课文内容,领会了人物的思想情感,走进了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人物的所思所想,受益匪浅,在愉悦之间完成了作业。更可喜的是课本剧表演让不同的学生体验文本、参与表演,让优生发挥他们特长,薄弱学生也建立起参与学习的信心与勇气,这种实践性的作业富有情境性、现实性与创新性,做到分层关注,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展示和认可,体会其中的学习乐趣,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减轻了他们学习的心理负担,就达到“减负”“提质”“增效”的目的了。
三、深度延伸,让作业更具有生长性
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喜欢带具有挑战性、重思维培养、能力提升,能够引领他们走向深度学习的个性化作业。《“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第三个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如何看待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如果让学生独立完成,他们就会有畏难的情绪,完成这项作业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先围绕问题独立思考,说说对巴迪父母不同爱的方式的看法,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走进父母内心,客观理性地看待父母之爱,从而理解父母,更好地和父母相处,这种引领从“不懂父母”到“读懂父母”再到“理解父母”的循序渐进的心路历程,也就意味着我们学生的共情点与同理心在一步一步提高、生长。这样的作业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共情能力、为他人着想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成长,得到完善,也就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总之,“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要因材施教,聚焦学生个性潜能、知识增长、能力提升,聚力分层设计和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让愉悦性、创新性、生长性成为优化作业设计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