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新
【关键词】高中物理;人教版(2017新课标);问题情境
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和逻辑还原到具体生动的情境中,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深化学生的理解,并结合具体情境加强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问题情境的创设应遵循适宜性、兴趣性、激励性以及目的性等原则,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巩固学生的薄弱知识点,使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一、基于问题互动,创设问题情境创设
教师通过在课堂概念教学中巧妙地设置引导性的问题,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兴趣,还可以问题情境的创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问题组织和表达中学习物理问题的描述方法,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描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设计研究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有效学习的过程就是相关物理知识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输入、反馈和输出,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加强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输入输出,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结合使用苏格拉底在教育中运用的反诘术,不断追随学生的选择进行反馈,来增加学生自主探究過程中与课件学习内容的互动。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处于被激发的活跃状态,不断批判性地反复验证并校准自己的回答,运用并提升自身的辩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常见的问题设置,如围绕原始问题进行引导问题设置、阶梯式问题设置、结合发散性问题和收敛性问题都可以在概念教学中进行应用。
以阶梯式问题为例,所谓阶梯式问题是教师将主要的学习目标分成若干个具体的小问题,以问题串的形式,逐渐引入课堂的主要内容和核心内容,难度呈递增趋势,为学生进入相关知识情境搭建思维台阶,循序渐进,实现思维的进阶。以“弹力”教学为例,在给出具体例题之后,教师可以先由问题“例题中给出的杆板等物体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让学生客观描述物理现象,“将力作用在橡皮泥上和作用在弹簧上有什么区别”引出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相关概念,并通过“观察微小形变是否发生”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判断,在判断之后,询问学生判断的“理由和依据”,由此引入弹力产生需要的条件;再根据不同情况判断两个相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阐明自己的理由;再由教师引出“假设法的探究思想”,由此循序渐进引入弹力方向相关判定以及判断弹力方向的方法。
二、融合学生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物理知识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但物理学科的理论以及认识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也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融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物理教学活动,可以极大拉近学生和知识的距离,学生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下,对问题的理解和内化更有把握,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此外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可以在自己熟悉的情节下,准确找到问题的关键点。
以“加速度”相关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称量体重的生活经验,以问题的引导,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回忆并延伸,如学生在体重秤上站起或者蹲下时,体重秤上的数值为何会发生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在站起或蹲下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变加速运动?可以通过体重秤上显示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结合受力分析,求出在该运动过程中最大和最小的加速度吗?这样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既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还原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抽象、复杂的逻辑知识变得生动和具体,以熟悉的情景促进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还可以培养学生将知识融入生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结合小组合作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向他人教授,即对所学内容进行立即应用的学习方式,其学习效果远超其他学习方式。实践练习、讨论组示范、教学视听结合、阅读学习讲述式的灌输式教学,这几种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依次递减。所以教师要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以灵活使用小组探究、生生互相教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只有驱动学生调动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感应电流实验教学。以问题驱动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自行提出问题、描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并在严谨的探究逻辑下进行验证,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不同现象提出问题,重复实验,判断结论与实验现象是否相符。由此,教师引导小组内学生进行猜想,即“如何才能产生感应电流”;并就组内学生不同的猜想如“闭合电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导体在磁感线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等分别进行实验;在进行实验时,小组内的所有人都站在同一立场思考,为同一实验补充相关证据,共同探讨猜想是否成立,实验的结论是否与法拉第实验结论相冲突等等,发挥小组集体的作用,集体进行实验反思回顾,完成实验记录,再在教师在引导下进行整体的批判性总结和回顾。
结束语
高中物理教学需要遵循学生学习偏好、认知特点,创造适宜的物理学习环境两大宗旨,提高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对新知识的适应性。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并不仅仅为了提高学生的书面应试成绩,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能够以严谨的物理学科思想和探究手段,发挥自身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打造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尤其需要重视教学手法与知识点、学生之间的适配性,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林晓琦.真实情境问题下的高中物理图示和图像教学[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11):4.
[2]梁健强,张亚萍.高中物理问题情境创设的几点思考[J].科学咨询,2020(1):1.
[3]李明.提高高中物理学生解决情境问题的能力的策略探究[J].广西物理,2021,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