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戏娟
◆摘要:恋爱问题是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重要问题。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本文基于认知行为疗法价值应用,借助情感困扰的咨询个案,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干预的实效性。
◆关键词:认知行为理论;梯度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小A ,女,长相清纯漂亮,学生会成员,性格开朗。首次进入咨询室时,坐下来时不敢直视咨询师,整个状态表现出纠结、难过。自诉:她学习成绩优异,社团活动中表现积极是一名重要的干部成员,当谈及自己的困惑时,主要是是自己的恋爱问题,表现出很痛苦、困惑。该案例咨询中的最大的优势是来访者在自己强大的认知引导下走进了咨询室,寻求帮助,在经过4次的心理咨询后她变得不再困惑,在情感上有了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and Behavior Therapy,CBT)是美国心理学家贝克(Aaron T.Beck)于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认知治疗技术为基础,由认知理论和行为治疗相互吸纳、相互补充形成的系统心理治疗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不是事件本身影响了我们的行为,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影响了我们的行为”。采取王建平的《认知行为治疗》作为工作调研的活动纲领,探索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选取1个情感困扰的个案进行分析,大恋爱过程中会引发大学生心理上其他相关问题的出现,选取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情感困扰作为该调研的核心。采用访谈法、问卷法、参与观察、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阶梯式地引入认知行为疗法,对比个案干预前后的效果,量化认知行为疗法的实效性,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认知行为疗法引入前大学生问题评估
大一新生阶段作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索阶段,可以定义为认知行为疗法引入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初阶。在该阶段作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需要做以下几点:
(一)开展心理健康的讲座。从大学生生活的特点出发,分析大学生群体在这期间会面临的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建立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探索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促进情感唤醒,做好应对大学生活困扰的准备。把上一届新生入学筛查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把认知理论引入到学生的教育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学业问题等有一个理性的认知。认知行为疗法为高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实施模式。
(二)进行问卷实地调查,让学生个体参与到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根据8年的一线学生工作经验,大一新生初到校园时对大学一切都充满新鲜感和好奇感,犹如一张白纸,大学生校园所接触的一切都会在这张白纸上留痕,所以此时开展大学生心理问卷调查,搜集到的数据是最真实最有效,最具解决问题的参照性。
(三)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协会的作用,鼓励学生参与社团中,通过自身实践去参与到心理健康的教育中,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者同时也是实践者。作为心理协会的指导老师,引导协会成员多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并通过心理协会活动传播相关的知识,通过朋辈关系,展开认知理论的宣讲。
二、认知行为疗法引入个案
在本文開头的个案中,对认知理论的引入是从第一次咨询就开始了,因为该生的认知能力强,在其倾诉好自己的情绪后,作为咨询师直接问了一句话:你认为你本次来咨询最想解决的困惑是什么?当时该来访者:怎么处理好目前和男朋友的关系?这个男朋友值不值得继续交往?这段对话其实已经把贝克的认知理论引入,引起来访者不开心事件、负面的情绪的核心原因是什么?就是一个聚焦行为产生的原因。
认知行为疗法的最常用技术就是改变来访者的错误认知。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自我觉察能力很强,符合认知行为疗法对治疗对象的要求。大学生能够主动思考问题,具有辩证思维,可以接受咨询师的指导,并能同咨询师一同制定治疗计划和设置咨询结构,有利于咨询的效果和问题的解决。
第一,认知行为疗法中的咨访关系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学科背景,在咨询的过程中注重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建立良好的治疗联盟。认知行为疗法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访关系的建立贯穿于整个咨询当中,在咨询师第一次与来访者见面时就注重与来访者建立信任和默契。大学心理咨询师也是教师,在这种双重角色下,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尤为重要,学生较易对老师产生信任感,这有利于建立对咨询师的信任,为建立良好的治疗联盟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以目标为导向、聚焦来访者的问题、教会来访者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的信念等,实现概念化,布置家庭作业等议程设置,完成整个的认知行为过程中大学生心理状态变化分析;该阶段可以对应的大学生大一下学期和大二阶段,大二学生已经对大学生活有了一年的体验经历,把认知理论引入,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大学生对自我成长中的优势和劣势的明确认知可以争取引导大学生的接下来的大学学习生活。
在贝克的模型中,症状是由行为、自动思维和情绪组成。连接行为、自动思维和情感的双箭头反映了理论的观点,所有元素都互为因果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元素的改变都会导致其他元素的变化。认知治疗试图通过改变行为和认知来改变情绪。
在对小A上午第一次咨询快要结束时,该生主动要求下次该时间段还会来咨询,咨访关系已经建立的很好,来访者很信任咨询师,给其布置作业。形式如下:
* 识别自动化思维参考的问题:
这种感受出现的时候我脑子里闪过什么念头?这个念头对我说了什么?这个念头对我、对我的生活、对我的将来意味着什么?我担心发生什么?如果这是真的,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其他人会怎么看我?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他们会怎么想?在这个情境中我是否会出现任何有关的画面或记忆,如果有,是什么?
** 建议每天至少做一次,坚持做1-2周。做得越多好得越快。这个练习帮助你识别和检测你的情绪和想法是如何影响你的生活的。
通过评分可以聚焦小A 的情绪困扰的核心点是什么。这对改变不良的情绪起到关键性的作业。引导大学生自动思维、核心信念的认识和修正,实际上是发展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会积极地、全面地看待环境、看待人生。大学生通过认识自我、开放自我、重塑自我,进而改变原来绝对的表述,变为能被接受的客观的表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学会交往技巧,并运用到现实生活和学习中,主动与同学沟通化解双方原有的隔阂。在交往中,学生们增强了自信心,适应了环境,在学校、班里和家里逐渐有了安全感;意识到并矫正负性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现实生活中的调整还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通过大学实践巩固新的核心信念,调整负性自动思维。
三、认知行为疗法引入后反馈
贝克认知理论(A.T.Beck,1976)提出,我们成为图式的深层认知结构,这一认知结构可以使我们处理传入的信息并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解释我们的经验。
个体每天都体现“感受——思考——行为”的循环。通过认知行为理论,由认知——想法——行为的循环模型,引导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自我调适,改变错误的认知、想法,由个体自我探索合理的认知,尝试消除负面的情绪困扰。个案小A在首次咨询结束后,给其布置作业,让其在和男朋友交往中产生不良情绪的事件记录下来吗,当该事件产生时自己的内在的想法是什么?當时的情绪是什么,在第二次咨询时,查看回顾作业时,对来访者的个人的认知起到更深一步的影响理解。
该个案来访者在经过4次的心理咨询后,重新看待和男朋友的恋情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之间的循环,对来访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因此以个体推到大学生群里,通过将痛苦的、失望的感受用话语表达出来,使情绪得以疏导,促进认知功能完善。在提升大学生认知水平、缓解抑郁、调适情绪、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等方面效果良好。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技术的可操作性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在治疗情绪方面问题具有疗程短的特点。注重治疗联盟的建立,鼓励来访者探索并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认知行为疗法的最主要的特点是让来访者自己成长为自己的治疗师,
个体的独特性使该个案分析的结果的代表性有限,认知理论引入大学生工作中的需要结合大学生群体以及时代特征进行具体方法的调整,在更大的样本中开展有效的实证研究。调研者作为学生一线工作者,通过入校心理普查,数据分析出,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抑郁症、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等,从学生个体的咨询面谈,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来源于家庭的比例占90%以上,学生对自我成长中的定位的认知出现错误认识。作为一名心理辅导员,认为助人的工作要从问题产生的源头出发,把知识普及,提升学生心理自我调节的能力。
四、结束语
该调研报告以王建平老师的《认知行为治疗》作为工作调研的活动纲领,以个案为核心,选取新生65个样本,进行状态的分析总结。尝试从自己的接触学生群体在始业教育阶段,引入认知模型,引导大一新生对自身的自我认知,探索大学四年的职业规划;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作用,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心理委员在班级中作用的充分发挥;利用统计数据模型,建立大学新生心理数据资料库;培养一批懂得认知行为理论的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探索意义。
参考文献
[1]Judith S.Beck.张怡等译.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许若兰.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研究及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63-66
[3]张旭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08):106-108.
[4]许婵贞.认知疗法的整合性发展[J].社会心理科学,2008(05):499-502.
[5]Judith S.Beck.张怡等译. 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