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历史关键能力的培养与监测初探

2022-06-05 14:05戴玉真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关键能力初中历史

摘 要:文章的主旨为深入分析初中生历史关键能力的培养与监测,以期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以文献探究为理论基础,提出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整理归纳能力、阅读能力等几方面入手,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初中历史;关键能力;培养与监测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15-0046-03

引  言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初中历史教师普遍关注的重点课题。本文通过对初中生历史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初中生历史关键能力的监测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培养策略,以期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初中生历史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历史关键能力的概述

培养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内容。对于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很多历史学家或学者都有自己的界定,对其定义也不同。著名历史学者于友西认为,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可能性进行调节,使其能够与现实性进行统一,从而顺利完成历史学科的学习活动,并对自身的学习行为产生影响。简单来说,就是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综合能力,如阅读能力、整理归纳能力、表述能力及比较能力等,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学科关键能力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二)初中历史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的历史关键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的历史关键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上。很多学生对学习历史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认为只要把历史教科书中的重要资料背下来能够应付考试就可以了,但事实上,历史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其背后蕴藏着一定的哲学规律,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对其进行深入探究,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要想真正地掌握历史知识,并将其进行合理运用,学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记忆能力,还要具备学科关键能力,以达到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历史学科关键能力包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使用到的各种综合能力,也是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观与历史唯物主义观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解决的核心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关键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由发展观,具备真善美的核心价值理念。初中历史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肩负起全面育人的教育使命[1]。

二、初中历史关键能力的监测

现阶段,考试是对学生历史关键能力监测的重要途径。相关数据表明,当前初中生普遍缺乏的历史关键能力就是阅读能力、整理归纳能力及表述能力。首先,很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关键词难以把握,从而导致在考试过程中,无法正确理解题意。其次,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时,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分析、整理归纳能力,而是自己去收集教学素材。这不仅没有起到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反而由于过于注重拓展教学资源,而忽视了对教材本身进行挖掘,没有培养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的习惯,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最后,在为学生布置课后练习题时,教师只在乎数量不在乎质量,本意是让学生多掌握一些考试中可能会出现的重点内容,却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述能力的培养,因而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关键能力的目的[2]。

三、初中历史关键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表述能力是历史关键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学生能够通过口头表达或者书面表达的方式,将历史知识内容向外传达出来。由于所表述的对象具有差异性,因此,学生在表述时所采用的结构也是不同的。如当表述历史人物时,学生应对该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与其所经历的事件进行概括并点评;当表述历史事件时,应对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并阐述事件发生的起因、结果及所造成的影响,从而使他人能够通过其表述了解当时的历史概况,并通过其点评对该人物或事件产生认知[3]。

在培养学生表述能力时,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表述的全面性与准确性。首先,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有充足的耐心,增强学生表达的自信心。其次,教师应对课堂问答进行精心设计,使问题具备典型性与思考性,引导学生在了解知识内容后,再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推理与分析,使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进行科学点评,提高表达的全面性。最后,当学生对问题进行作答后,教师应及时给予有效评价,而不是敷衍了事,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提高表述的正确性。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中“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进行表述,再让其思考:“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郑和的重要贡献有哪些?”“从郑和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品质?”等,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与评价。

(二)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主要是指让学生将碎片化的历史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整理成系統化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对历史规律进行科学的归纳与总结,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如学生在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历代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各种政策,掌握封建社会从产生到发展、从强盛到衰亡的历史过程。

首先,学生在对历史知识进行整理与归类时,必须收集资料,并通过自身的思考对其进行有效整理,不可以直接从网络上打包下载现成资源,也不可以完全照抄资料,而是应用自己的语言对其进行再整理,否则难以达到提升整理归纳能力的目的。其次,教师在培养学生整理归纳能力时,可以为学生列出需要整理的内容类别,为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指明方向。如对于中国古代史,可以从政治改革主题、中央集权主题、民族关系主题及对外关系主题等方面进行分类;对于中国现代史,可以从屈辱史主题、抗战史主题及探索史主题进行分类等。当学生的整理归纳经验越来越丰富时,其能力自然也会随之提升。

例如,在学习“晚清时期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章节内容时,部分学生认为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的战争打破了中国封闭式的发展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学生认为如果没有那一段屈辱的历史,中国社会还处在封闭落后的局面中。综合分析,这样过于片面或者说错误的观点的产生源于学生站在现代社会看过去中国社会的发展。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西方国家的侵略带给中国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西方国家长时间的侵害中,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复兴之路,从关税遭到破坏、领土主权丢失、文化滞后发展等境遇,发展到今天才可以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中国力量。这是无数先辈用生命和信仰换来的。所以,教师要让学生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看问题,从辩证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仅要让学生深刻掌握唯物史观的核心要点,还要向学生讲述其中的关键内容,让学生提高对唯物史观的认识,能够阅读史诗著作,了解他们未曾经历过的年代所发生的变化[3]。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学习,学生能加深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也能以辩证的思想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在阅读能力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区别。要想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需要从教科书的篇目结构出发,加强各单元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历史思维,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归纳与总结,并通过分析文章的关键词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4]。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中,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的关键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加大了我国的半殖民地化,其中的关键词是“加大”和“半殖民地化”;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导致我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的关键词是“完全”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生梳理清楚以上关键词之间的递进关系,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的理解与掌握。

(四)培养学生记笔记的能力

课堂笔记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尤其像历史这样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的科目,学生更适合通过记笔记的方式整理自己的思维。现在的历史课堂上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完全不做笔记,全靠大脑记忆。人类的记忆是有周期的,更何况初中生要掌握的知识有很多,全靠大脑记忆是很不现实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要督促这部分学生“动”起来,上课准备好两色笔。黑色用来勾画重点,红色用来记下教师提到的重点或者自己的疑问等。教师还可让笔记记得好的学生分享经验,给不会记笔记的学生提供参考。此外,在考试结束后,学生应及时分析在本次考试中,记笔记给自己提供了多少帮助等,从而培养记笔记的好习惯,最终通过笔记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二是有的学生即使笔记记得很全面,可是到了考试时,大脑一片空白,究其原因,是记笔记的方法存在错误。学生记笔记的真正作用应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记忆,在课堂上,学生应以听课为主。在听课的过程中,学生要把教师提到的关键词语记录下来,还可以记下自己心中的疑惑,在课后询问教师或同学,课上能够听懂的知识不需要再逐一记到书上,否则很容易错过教师提到的关键词语。这部分学生本身是非常爱学习的,只是记笔记的方法存在问题。笔者相信只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指导,定能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

(五)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因为历史学科知识记忆点较为零碎,学生必须学会融会贯通,才能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首先,学生具备融会贯通的能力能更快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很多历史事件都存在纵横联系,学生在掌握融会贯通的能力后,就可以将这些历史事件进行纵横对比,链接其相似点。这样构建的历史知识结构会更加简洁、重点突出。其次,相较于其他科目,历史科目的包容性极强。音乐、美术、哲学等均在历史中有所体现,将这些知识和历史知识有机融合,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还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历史知识,便于记忆。

(六)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立德树人是国家的核心育人目标,任何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核心素养,使其成长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因此,学生要具有迁移知识的能力,学会将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并在生活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历史学科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因此,在日常授课中,教师要将历史知识与时下政治热点结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历史事件给今天发生的事件会带来的启示,我们作为新时代少年,如何以有限力量承担时代重任。学生只有掌握迁移知识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几点相应的策略,如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整理归纳能力、阅读能力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拓宽知识视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参考文献]

倪利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以“洋务运动”教学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21,10.

郑小强,莫圣淼.初中历史复习课下时空观念的培养与实践:以《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一单元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9(06):63-65.

曾宪懿.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32):102-103.

蔣亚中.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J].试题与研究(高考版),2019(33):97.

作者简介:戴玉真(1972.11-),女,福建长泰人, 任教于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古农农场中学,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关键能力初中历史
从关键能力培养看文秘专业教学改革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下《国际贸易》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简约表达:优化作文的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