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到人生有长恨 不教词境囿花间

2022-06-04 14:24王旭东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2年4期
关键词:亡国故国虞姬

王旭东

原文阅读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

阅读发现

一、为什么是李煜

(一)“薄命君王”与“千古词帝”

李煜被史学界称为“南唐后主”,被文学界誉为“千古词帝”。其词人与帝王的双重身份使他与中国文学史上的历代词人拉开距离,让他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是他生命的一首绝唱。公元961年,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公元975年,金陵城被宋军攻陷,李煜率群臣请降。自此,南唐灭亡,三千里地山河尽归了宋廷版图,李煜也开始了“以泪洗面”的囚徒生活。据传,公元978年七夕,李煜在“赐第”作这首《虞美人》,“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遂赐牵机药”将其毒杀。

所以,清代学者郭麐评价李煜“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作为一个屈辱的亡国之君,他却给世人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文章憎命达”,可能正因为李煜是命运悲惨的“南唐后主”“薄命君王”,方才成就了他“千古词帝”的美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批评了很多词人,但对横跨五代、北宋的李后主的词却推崇备至。他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从一国之君变为阶下囚后,后主李煜的亡国词不再写儿女情长、宫廷之乐,而是写故国之情、亡国之恨、囚徒之悲。李煜后期的词可以说是用血来写就的,当然这一改变也是用血换来的。

(二)天真之词与绝美之歌

“词之言情,贵在得真。”李煜的词作便是以“真”取胜,以“真”感人。叶嘉莹在《名篇词例选说》中说:“李煜词的一个主要的特色,就在于他的纯真无伪饰。”李煜词的纯真之美,最主要是得力于其情感抒发的率真自然。他的词是自然而然地唱出来的,无论是前期的耽于游宴,还是后期的以泪洗面,他都把最真纯、最敏锐、最深挚的心灵和感情全心全意地倾注其中,从而带给我们强烈的情感冲击。特别是“归为臣虏”后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李煜更是毫不掩饰地宣泄出来,表现出一个纯真的“自我”。

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也是叶嘉莹说的“作为一个词人,从他的真纯的深挚的这种无所掩饰的投注和流露来说,他有他可爱的地方”,以致作者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虞美人》就是这样的作品。

二、为什么是《虞美人》

(一)文化意蕴

《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相传这名称与项羽的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听到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她手持宝剑、翩翩起舞,舞罢便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色的花,后人便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因钦佩美人虞姬之节烈,后人创制词曲时,便常以“虞美人”作为曲名,以诉衷肠。可见,此词牌本为咏虞姬事的曲调,可李煜却用它写出了一个亡国之君深沉的悲哀。

(二)吟咏效果

李煜选取《虞美人》这个词调一定有他的道理。“虞美人”词牌为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转换韵脚是情感表达的需要, 也是审美追求的需要。龙榆生说:“填词既称倚声之学……歌词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起伏变化的不同情感,也得与每一曲调的声情恰相谐会。”李煜这首词上下两片的韵脚都是由短促的仄声韵转换为徐缓的平声韵,在形式上“由七言转为五言,再由七言转为九言”,形成“长吁短叹”与“短叹长吁”的回环,传达出反复叹息的意味,似乎这样才能满足词人情感表达的需要。这首词前面六句的反复叹息都是“蓄势”,最后两句的自问自答就如同“泄洪”,让感情喷涌而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后面这个九言长句一气呵成,让人读出江水奔流之势。整首词的声韵与感情结合得巧妙而自然。

三、为什么说“眼界始大”

李煜是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上承晚唐花间范式,下开两宋词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词作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多以宫中的声色娱乐为题材,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后期,李煜多写亡国之痛、人生之悲,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在李煜的词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伤痛而不失温婉,悲悯而非怨恨。

花间派的词历来以婉约隽永为名,似乎与李煜的词风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合,但是究其本质二者之间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花间集》是我国流传下来的最早的文人词集。在内容上,“花间派”词是歌筵酒席间的艳词俗曲,是皇家贵族和士大夫在樽前酒边娱宾遣兴的调笑游戏。相较于花间派的词风,李煜词风的广度和范围有所扩增,他不仅擅长运用花间派所主导的“柔靡绮丽”,而且在其后期也发展出了相当程度的家国豪情。

《虞美人》曲调哀婉,早期词人多用之写闺怨内容。晚唐五代这一时期的《虞美人》词从内容上来说写得最多的是闺妇,抒发最多的是离愁。“男子而作闺音”是唐宋词中一个奇特的文学现象,也是“伶工之词”的标志性特征。

李煜这首《虞美人》作为“士大夫之词”的代表作品,表达了他俘囚生活的幽怨、月夜听风的无眠、物是人非的无奈、愁怀难解的悲凉以及对往日帝王生活的怀想,他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寄寓其中,拓展了词的境界。士大夫开始在词中“言志”,以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遭遇和意念,词逐渐诗化,这一过程从李煜开始,到苏轼、辛弃疾达到顶峰。

四、为什么說“感慨遂深”

李煜作为亡国之君,抒写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最终丧命,但这种层面的解读并不足以让《虞美人》成为不朽佳作。叶嘉莹说:“这真是把天下人全都‘一网打尽’的好词。‘春花秋月’仅仅四字,就同时写出了宇宙的永恒与无常两种基本的形态。”这首词除了表达挥之不去的绝望之外,还表达了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使词作的思想力度和情感深度达到极高境界,这正是李煜词最重要的审美价值。

《虞美人》是如何表现宇宙的永恒与人生无常的悲哀的呢?

(一)“春花秋月”永恒与“往事”不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年年盛开,秋月年年明亮,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李煜睹物思人,想起了“往事”。往事是过往之事,那么在作者心中,又有哪些往事不堪回首呢?词中说得很明白,所有不堪回首之事,其实都是故国往事。一个人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得到了最高的殊荣、最多的财富,当他沉溺时,又失去了所有……作者为什么将“往事”与“春花”“秋月”这两种不同季节的物象并提?因为“春花”和“秋月”都是永恒不灭的物象,正好衬托出人世无常、往事不再。

(二)“小楼东风”又来与“故国”破灭

再看后两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再一次地刮起了东风,预示着他在北宋的都城里又待了一年——这是他来北宋的第三年。“东风”的反复出现衬托出“故国”的一去不返。今年七夕生日,只有故妓

作乐、一人来访,他怎能不回想旧时江南春游车水马龙的热闹场景。回忆让人心痛,“又”字强调了这样饱受折磨的日子日复一日,“故国”二字直接点明了心中愁苦的根源所在。整句是作者深沉的叹息,更是痛彻心扉的呼号。

(三)“雕栏玉砌”犹在与“朱颜”已改

旧日的车水马龙已成美梦,“雕栏玉砌应犹在”。江山易主,物是人非,词人感到自然界的永恒与人生的无常。亡国之君李煜受尽屈辱却无力反抗,一腔愁绪无处释怀,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凉。“朱颜”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只是”带有深深的遗憾和哀婉, 变化的除了宮女的容貌,还有词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应”表达了作者无法回到故国的心碎和物是人非的悲叹。

(四)宇宙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

愁是人类基本情感之一,古代诗词把它作为常见主题,只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卓绝千古的名句,它是决定此词价值的词眼。

仔细品味它的好处,可以说有三点:一是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深悲剧痛和人生变化无常的沉重哀伤。二是以水喻愁,使愁有了体积,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和形象化。大江里的春水是无穷无尽的,越积越多,而且缓慢无声;后主的忧愁也是无穷无尽的,难以言说和排遣的,两者有高度的类同性。所以,以水喻愁是十分贴切的。三是使用夸张和设问两种修辞手法,强化了这个比喻的艺术效果。词人用设问句作结,表明他的愁很多很多,不知从何说起,只好自问自答。词写到这里,对李煜来说,人生所剩下的只有一江滔滔滚滚、无穷无尽的哀愁,让人情何以堪?“末以问答语作结,吐露心中万斛仇恨,令人不堪卒读。”

(责编 / 严芳)

猜你喜欢
亡国故国虞姬
“亡国”与“亡天下”的金石学
商震随笔二则
项羽虞姬
陈后主亡国
伤心人别有怀抱
故国·青铜
李清照词中“愁”的意和蕴
性格决定命运
楚汉笔记之霸王别姬
月光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