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

2016-05-14 16:40杨倩
人间 2016年7期
关键词:亡国崇祯

杨倩

摘要:作为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继承了先祖留下的一个烂摊子:政治解体,财政枯竭,军事衰败;外部后金崛起,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局势极为艰难,以至于自缢煤山,结束了劳而无功的一生。但随着明朝局势的恶化,他的性格开始发生变化,由于坎坷的童年而形成的阴暗性格也逐渐显露,并最终形成了双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复杂的性格特征影响着他的主观施政,最终导致了明的灭亡。

关键词:崇祯;双重性格;动态发展;亡国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一、即位之初——双重性格初现

崇祯童年命运坎坷,生母刘氏在其五岁时郁郁而死。随后光宗想交与西李康妃抚养,可是康妃抚养着长子朱由校,心里很清楚的明白二者的份量,对待二者的态度明显不同。朱由检幼小的心灵多少感受到了人世间的冷暖和爱抚的厚薄,对于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开始感到自卑。不久,光宗便将朱由检交与庄妃抚养下长大,庄妃宽厚仁慈,待他视如己出,读书、游戏欢乐和些许的忧虑伴随着他渐渐长大。

庄妃的死使得朱由检对魏忠贤的仇恨深埋于心,即位伊始,他就着手设法清除魏阉集团。先潜移默化,剪除其羽翼,使其孤立;继而寻找有利时机,智除巨恶。为了防止魏忠贤阉党势力乱政再度重演,他又采取一些措施来约束宦官:在天启年间,许多边镇派有宦官,崇祯便下令“各处镇守内臣一概撤回,一切相度机宜,约束吏士,无事修备, 有事却敌, 俱听督抚便宜调度, 各内臣都着回京”。其后,毁《三朝要典》、为东林人士平反昭雪、任用贤能、肃清吏治也做得有谋有略,深得人心。这一系列的措施,表现出他果敢自信,沉着冷静的品格,阉党之祸逐渐澄清,使得朝野上下为之一振,大明王朝生机再现。

二、己巳之变——双重性格开始形成

崇祯智除魏忠贤之后,提出了他治国的不凡构想:人主除奸赏俊,人臣毕力竭忠,借劝绳以维守法,戒覆辙以励新图。但是严酷的现实把他的不凡构想击得粉碎。当时他面临的内外两大忧患主要是指后金势力的日益强大和贫困百姓的揭竿而起,给明王朝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面对日益崛起的后金,为了辽东防线的稳固和再建,在群臣的举荐下,崇祯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当初,崇祯在平台召见袁崇焕,询问有什么办法平息后金的骚扰侵犯,收复辽东,袁崇焕说:“收复辽东失地策略在奏疏中说得具体明白。我受陛下眷顾,希望能赐予‘便宜之权,‘计五年,全辽可复。

袁崇焕的“五年可复”与崇祯皇帝竭力扭转危局而成为中兴之主的渴求相吻合,暴露的却是袁崇焕的轻率和崇祯的轻信、无知、求胜心切。袁崇焕有勇有谋,尽心竭力整顿蓟辽防务,训练兵勇,作长期固边的准备。后来又果断地处死了据地称雄的总兵毛文龙。虽然崇祯很不高兴,但一心想要复辽失地,反而罗列毛文龙罪过,安抚袁崇焕。可以说崇祯对袁崇焕简直是言听计从,他这一辈子最大的信任都投入在袁崇焕身上,盲目乐观,失去理智。

崇祯二年(1629)十月,当后金兵临北京城下时,崇祯大为震惊,虽然袁崇焕及时救驾,但此时崇祯已经开始对他不满。与此同时,北京城内突然流言四起,说袁崇焕拥兵纵敌,暗中与敌媾和,与后金订立了“城下之盟”等等。崇祯皇帝常常听到这样的鼓噪, 自来耳软的他不能不更生疑惑,一旦想到臣下居然拿他的信任当筹码,恼羞成怒,最终冤杀了袁崇焕,自毁长城。

己巳之变沉重的打击了明王朝,它粉碎了崇祯的中兴之梦。这给崇祯心理造成了极大的阴影,他认为是由于“诸臣负国家”才导致今天的局面。于是对待大臣们处处猜忌,用人不专,甚至重蹈覆辙,启用宦官。

三、甲申之变——矛盾性格终酿国破人亡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已在西安建立了农民政权, 他的百万大军怀着必得天下之志从西安出发相继攻陷了平阳和太原,攻陷北京城指日可待,大明的局势已到了火烧眉毛的窘状。无计可施的崇祯特地召见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调吴三桂军队紧急护卫北京。但如果让吴三桂进卫北京,大约需要100万两银子的军需。100万两银子在毕生俭朴的崇祯眼里,是一笔庞大得令他肉痛的数字。他不能忍受一下子付出这么多的银子,只好放弃了这一计划, 然后坐困城中。为此,大臣们反复上疏恳请, 希望崇祯能拿出他个人的内帑以充军饷。但这无疑像是要崇祯的命,他向大臣哭穷说“内帑业已用尽”。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从他的宫内搜出的白银就多达多3700多万两,黄金和珠宝还不在其中。为了节省100万而丢掉了3700万,乃至整个无法估价的万里江山。

甲申之变如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崇祯十七年(1644 年)三月十六日,崇祯召对文武百官,商讨对策,面对行将到来的灭顶之灾,一一束手无策。崇祯见此情景,不禁潸然泪下,诸臣也跟着哭。

十七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围攻北京城,崇祯见势已无可挽回,决定突围出走。他“仰天长号,绕殿环走,拊脑顿足,叹息通宵,大呼内外之臣误我、误我。”十八日,大顺军直攻西直、平则、德胜诸门。走投无路之际,崇祯失去了理智,连饮十几杯后先是命周皇后及懿安太后自缢,其长平公主在一旁痛哭不已,朱由检悲叹道:“汝奈何生我家?”一剑砍去,公主挥臂遮挡,右臂被砍断,昏倒在地,接着,朱由检又杀了幼女昭仁公主及几个嫔妃。十九日,大顺军开入城中,北京城落入农民军之手。于是,他和宦官王承恩登上煤山皇寿亭,脱下黄袍,在衣襟上愤然写到:“朕薄德藐宮,上于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随后前往煤山吊死在一棵大槐树上。至此,双重性格最终形成,演绎了一出国破家亡的悲剧。

四、结语

回顾崇祯的一生,生于皇家的自傲与自幼失去母爱、寄养他人而形成自卑;为求得生存的自我保护而对外界事物的猜疑和一心想出人头的独立意识;缺乏系统教育的无知和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一代之君的不可侵犯的虚荣、尊严以及独断专行;勤于政事、锐意兴革的作风和主观、急躁,乃至刚愎自用素质缺陷等集中于崇祯的一身。如人身患有三疾:后金为腰背之患,农民军为心腹之患,灾荒与瘟疫为伤寒之患。一身有三患病,加上庸医调治,结果只能是死亡,“庸医”自然指的是崇祯。如此恶性循环, 终于导致他自缢煤山的悲惨结局。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版。

[2]《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版。

[3]【明】谈迁:《国榷》,中华书局1982版。

[4]【明】夏允彝:《幸存录》,台湾大通书局1977版。

[5]【明】文秉:《烈皇小识》,上海书店1982版。

[6]《崇祯长编》,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版。

[7]【清】戴笠,吴乔:《流寇长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版。

[8]【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版。

猜你喜欢
亡国崇祯
“亡国”与“亡天下”的金石学
泊秦淮
陈后主亡国
关于明末崇祯年间国家衰亡的部分原因初探
亡明罪魁祸首辨:崇祯和朝臣的共同作用
李清照词中“愁”的意和蕴
明末的中枢决策与权力格局演进:以崇祯帝“改票”为视角
浅析崇祯救国之策失败的原因
“有君无臣”论:明清之际崇祯君臣的历史评价与君臣观流变
试论明崇祯年间阁臣的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