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启春
【关键词】 李清照;生平;愁缘;情愁;亡国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0—0090—01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可谓是文坛上独具风骚的一种文学样式,而李清照这位女词人因其渊博的知识、出众的才华、多愁善感的个性以及特殊的人生境遇,对“愁”的理解更为真切、深刻。无论是由夫妻别离而产生的清秀雅致的闺阁情愁,还是由国破家亡带来的深沉浓郁的家国伤愁,都为世人展示了“愁”的另一层意境,从中也呈现出她人格的清高与坚贞,灵魂的凄清与孤寂,在词坛上成为一支瑰丽的奇葩。因此,她的论词有“别是一家”之说,她也被称为婉约宗主。
一、李清照生平与愁缘
李清照自幼才华出众,十八岁与赵明成结婚。婚后与丈夫情投意合,并一同写词,研究金石书画,生活过得充实、幸福美满。但随着丈夫的外出做官,李清照已被相思的愁苦慢慢包围起来。更令她心碎的是,国破家亡使夫妻二人流落江南,金石字画丧失贻尽。第二年,丈夫病逝,这给已国破家亡的李清照在心灵上刻下了挥之不去的伤痛。多年的背井离乡,加之士大夫阶层对她改嫁问题的污垢渲染,使她那颗已破碎的心七零八落,她在贫困、忧苦、辗转、漂泊之中,凄清孤寂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下面,就以她的“愁”情内涵的不断丰富、深刻为线索,浅析她的“愁”滋味。
二、夫妻别离——清秀雅致的闺阁情愁
1. 《一剪梅》中读情愁。“花自漂零水自流”是由想象又回到眼前无奈的现实中:落花漂零后散落到水面,顺水而去、空留余香,是落花流水让作者的思念之情更加浓烈,产生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忧闷。同是一种思念,却因时空的阻隔,只能在天涯两头任凭相思、牵挂。这种思念竟然达到“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程度,可见思念之愁挥之不去,召之即来。作者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由表及里地反映相思之愁的浓烈。
2. 《醉花阴》中的情愁名言。《醉花阴》一词中作者因思念丈夫写下了“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感人肺腑的诗句,这是她对长期萦绕在脑海之中的思念之情的一次爆发。这句诗也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凄美的画面:重阳佳节、秋菊盛开,一阵清风吹来,珠帘闪动,一位美丽多情的少妇闪现出来,由于日夜思念久离的丈夫,而显得花颜憔悴、玉肌消减、弱不禁风。至此,秋闺的寂寞与惆怅跃然纸上。
可见,她的思夫情愁,一方面与夫妻情投意合,关爱体贴有关;另一方面与她多愁善感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三、国破家亡——深沉浓郁的家国伤愁
如果说之前的愁是私愁,是因个人而生,那么下面的愁则是公愁,是国破家亡的国殇,是替万万亡国之民发出的呐喊与哭泣,而对这种“愁”滋味的解读更是咀嚼难咽、愁苦摧人。
1. 《武陵春》中國殇的呈现。此时的诗人已尝尽漂泊之苦,眼前绮丽的双溪春日风光,在她眼中,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因而她懒得无心梳妆,而在此时,还有人游乐于双溪春景之中,津津乐道,诗人的几股愁绪在瞬息凝固到一块,时过境迁,现在的她家无重圆之望,乡无重返之日,国无重复之期,一个个重压在她孤寂无助的心头,使她无歇喘之机,而此刻与她志同道合,能理解她苦衷的又有几人?词人这里的“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后的悲哀与理想破灭后的失望交织在一起的,是词人一首泣不成声的悲歌。
2. 《声声慢》中伤愁的咀嚼。在她的词集中,对“愁”的抒写最令人刻骨铭心的当数震动诗坛的《声声慢》,全篇字字句句,如血如泪,都是“愁”情的泛滥与宣泄。此词表现了作者在一个秋日从清晨到黄昏孤独寂寞、凄楚悲哀的心境,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她在国破家亡之后,在异地他乡孤苦伶仃度日的状况。年轻时的愁是有希望的,它是由甜蜜和痛苦酝酿的汁水,有滋有味。而如今国难当头,自己却无能为力,这将是永恒之愁,使她心瘁力竭,至此一种凄凉、惨痛和悲伤一起涌上心头。
四、“愁”词的一脉相承与灵魂的高贵
从上述分析可见,李清照的“愁”词是由起初的闺阁相思之愁,伴随着时事的变迁,词的内容有了质的飞跃,情感也由此而更深沉博大。可以说,她的“愁”情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她的愁情与其说是她个人命运的体现,还不如说是一个时代悲剧的缩影,是因为封建社会的残毒,给包括李清照在内的所有女性注入了悲剧的毒液;是国破家亡的大背景,注定了她的人生将在“愁”中苦苦挣扎、求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时代造就了李清照这位女词人的英名,也是时代和她的人格注定了她必将在“愁”的包裹中抑郁而终。
总而言之,李清照的愁词,因其个人原因和历史原因,使其词的意境博大而深沉;因其出众的才气,使词的构思新颖别致;更因其人格的清高与坚贞,使词的内涵感人肺腑。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