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开丽
崇祯亡国论
周开丽
【摘 要】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一直以来备受史学家争议。他继位之初,充分发挥了其当机立断的能力,剪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尔后的十七年中,他也是殚精竭虑,希望挽救摇摇欲坠的明王朝。然而,崇祯面对的是祖辈们遗留下来的一个腐朽的烂摊子,国家的内外交困,个人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有心而无力,以致一系列政策的失误,从而加剧了帝国的灭亡,造成了自己悲剧的一生。
【关键词】崇祯 明朝 亡国
明思宗(1610—1644),名朱由检,年号崇祯,谥号庄烈愍皇帝,庙号思宗(或毅宗、怀宗),为明朝第十六代皇帝,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于煤山自缢身死,明朝灭亡。据史书记载,崇祯有励精图治,忧国忧民,为国事费尽心血的表现,仅从这一点上,他说得上是“好皇帝”。但就是这位“好皇帝”却断送了二百多年的明王朝。为什么崇祯的励精图治换来的却是亡国之悲与自缢之痛?
崇祯从前辈手中接过来的明朝,早已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危机,行将灭亡的烂摊子。自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起,明朝由盛而衰。而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英宗成为导致大明帝国日益走向衰败的始作俑者。而后来的一个个荒淫昏庸的皇帝更是将明王朝折腾得千疮百孔。明朝中后期,政治败坏,皇帝不理政事,奸臣与宦官相继专权,朝廷内外,派系林立,纷争不已。同时,统治阶级对土地进行疯狂掠夺,“求田问舍而无所底止”,[1]宦官头目魏忠贤兼并土地多达100万亩以上。[2]而“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3],土地的高度集中,大批自耕农沦为佃户和奴仆。加上水灾、蝗灾、瘟疫等自然灾害的不断爆发,全国百姓因此死亡者数以万计。而军队缺饷,战斗力低下。混乱的国家中,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全国各地均爆发了农民暴动和军队哗变,严重动摇了帝国的基础。
在这样一个明之大厦将倾的危难时刻,不甘于就此随波逐流地走向灭亡的崇祯在即位后采取了一些行动,以期实现“中兴大业”,曾使得黯淡的明王朝一度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翦除阉党。魏忠贤及客氏专权是明朝后期政治腐朽的毒瘤之一,剜掉这一毒瘤是崇祯的首要政治目标。崇祯通过怀柔政策,稳住魏忠贤、客氏一党,私下里却逐渐削弱魏忠贤的权利后盾和政治帮手,并把自己做藩王时的亲信调到宫中。十一月初一,崇祯令将魏忠贤安置于凤阳;初四日,又下达逮捕令;初七日,魏忠贤自缢而死,崇祯遂“诏磔其尸,悬首河间”。十七日,客氏也被刺杀于浣衣局。[4]随后崇祯对依附魏忠贤集团的文武官员进行了大清洗,彻底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这一系列行动,充分显示出崇祯的胆略,成为其政治生命中最为光彩的一页。
励精图治。崇祯一生勤奋执政,为了国事煞费苦心。其勤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勤于国事。他不仅白天处理政务,还经常加班加点。“凡天下科疏,类朱批日时,以防壅遏,多有子、丑时者,该批阅至彻夜不休也。”[5]第二,改革用人制度。崇祯较为重视任用有实际才能的人。他提出:“济变之日,先才后守”的主张[6]。其在位年间,明朝“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7]”的弊制被逐步打破。第三,崇尚节俭,不贪女色。崇祯“恭勤节俭,励精图治。自神宗以来,膳羞日费万余金,上命尽减,但存百分之一。旧制,冠袍靴履日一易,上命月一易。”[8]此外,崇祯在生活上也严于律己,他不贪恋女色,这一点在史料中亦有所记载。
以上作为使得当时的人们对崇祯的“中兴”寄予极大希望,然而,行将就木的明朝在嘉靖至天启等皇帝百般蹂躏下只能苟延残喘,崇祯上台苦撑十七年还是没能保住江山,这与复杂且混乱的大环境以及崇祯个人的失误密不可分,与厚重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一)官场腐败
贪官污吏,是封建官僚政治体制下的痼疾之一,到万历天启时期已十分严重,进入崇祯年间,则更加厉害。官吏升迁,全凭贿赂。“一监司以五千金营边抚,疑其俸浅,又益二千金,卒得之。一部郎谋浙海道,议者云‘须五千’,作事者斩之,仅许三千金;虽先献半,竟得一守而去。令之俸足者,得礼曹亦必二千,宾曹亦必千金。有营之铨曹,为出一缺,而大力复攫去,绝无无翼而飞者。”[9]由此可见崇祯年间贪污受贿之恶劣已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
(二)自然灾害
据《明季北略》卷五,马懋才上崇祯的奏疏中这样记载明末的自然灾害景象:
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有司亦不能禁治。间有获者,亦毫不之怪,曰:“死于饥与死于盗尔,与其坐而饥死,何若为盗而死,犹得为饱鬼也。”
以上记录只是当时全国范围内灾荒的缩影,但却足以反映整个中国此时的普遍现象。
(三)辽东“巨祸”
当时明朝最大的敌人还是东北的后金,即后来的满清政权。满族领袖努尔哈赤通过政治、军事手段统一了东海女真的各个部落,万历四十四年正月,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焚香告天,登上了汗位,建立后金政权。后金天命三年,努尔哈赤发布了“七大恨”,公开打出与明朝抗衡的旗帜。著名的沙尔浒战役,彻底地改变了辽东的形势,明朝由进攻转守,后金由守转攻。努尔哈赤死后,即位的皇太极制定了新的政策和变革措施,同时利用反间计除去了明将袁崇焕,削弱了明朝东北屏障。十七世纪四十年代的松锦决战中,明朝十三万精锐军事力量全军覆没,皇太极指挥这场决战,连破四城,明朝宁锦防线土崩瓦解。明朝从此再不具备与清抗衡的实力。
(四)农民起义
崇祯即位之时,西北大地发生特大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人民流离失所,纷纷饿死,但官府不予救恤,依然催租逼税。人民走投无路,只得揭竿而起。特别是李自成和张献忠两支部队最为耀眼,也成为明朝最为棘手的敌人。崇祯十七年年初,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渡河攻克太原,然后兵分两路,向北京挺进。当两支大部队即将汇合时,在京城内的明朝中央政权却得不到外援,终于导致崇祯的煤山遗恨。
由上可见,崇祯面临的烂摊子不是简简单单一个“圣君”所能轻易扭转的,明朝的灭亡几乎是朝夕之间的事,然而十七年的“励精图治”为何不能使崇祯逃脱“亡国之君”的惨境?这又不能不归咎于崇祯自身的原因。崇祯上台后的一些有为之举,在当时深受朝廷大臣和贫民百姓的好评,崇祯的自信也是从这些事上树立起来的,这种个性越演越烈,并最终走入了刚愎自用的极端。
由于崇祯皇帝接手的是一个即将走向末路的明王朝,使得他急于改变现状,急功近利的个性暴露无遗。当时有大臣上奏疏言:“陛下求治之心,操之过急。酝酿而为功利,功利不已,转为刑名。”[10]崇帧急于求成,然而事情的结果又不尽人意,便迁怒于文武百官。他对大臣的要求极为苛刻,“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11],不论大臣地位如何显赫,也不论曾经立下多大的汗马功劳,只要出一点差错便将面临被处死的可能。明军将帅如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等都有对农民军的辉煌胜利,但就是崇祯的性急,将帅稍有败绩,非死即贬,在关键时刻“帮助”了农民军。
崇祯的多疑,在处理袁崇焕的问题上,暴露无遗。袁崇焕在任职期间,把东北的防务布置得井井有条,使后金不敢觊觎宁锦一线。然而皇太极的一个小小的反间计,就毫不费力地让多疑的崇祯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崇祯自毁长城之举使八旗军队得以驰骋东北大地如入无人之境。由于对朝中大臣不信任,其更换官员之频繁也是前所未有。据统计,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期间,先后任用了50位宰相,17位刑部尚书。
重蹈祖辈覆辙,信任并任用宦官。崇祯公开承认:“文武各臣,朕未尝不用,因其蒙,勉用内臣耳。”[12]崇祯上台着手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剪除阉党,然而为了实现皇帝集权,又给予宦官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后来甚至让宦官总理户、工二部,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打破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正常秩序,文武百官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军政事务败坏。“若辈多市井庸愚,冥然不觉,妄自尊大,故天下事日坏。”[13]但是庞大的阉人队伍并没有给崇祯带来任何好运,直到最后一刻,也是把守各城门太监的临阵叛变,彻底断送了大明王朝的江山。
崇祯不能等同于历史上其他的亡国皇帝。从毅然摧毁肆虐数年的魏忠贤集团,到兢兢业业为挽救行将灭亡的明政权,这些都显露出了励精图治的能力和勇气。但是不可否认这位皇帝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刚愎自用、性急多疑、驭国无术。明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必然会出现新生政权来代替它,使社会向前发展。而崇祯作为这一特殊时期的帝王,其欲有所作为而终无所作为的悲剧一生是在所难免的。
参考文献:
[1]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卷61)[M].
[2]明熹宗实录[M].明实录.
[3][明]杨嗣昌.钦奉上传疏[M].杨文弱先生全集(卷三二).
[4][清]谈迁.国榷(卷88)[M].明史卷305宦官.
[5][明]李清.三垣笔记[M].
[6]明史(卷255)刘宗周传[M].
[7]明史·选举志二[M].
[8][清]王世德.崇祯遗录[M].
[9][明]李清.三垣笔记[M].
[10]刘宗周传[M].明史卷255.
[11]明史·流贼传[M].
[12][清]谈迁.国榷卷92[M].怀宗崇祯实录卷6.
[13][清]王世德.崇祯遗录[M].
作者简介:周开丽,女,贵州遵义人,中共黔南州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