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分子标志物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检测价值

2022-06-03 04:44赵夏丰刘庆峰杨小华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检验科广东广州510000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2年3期
关键词:标志物血栓分子

赵夏丰,刘庆峰,杨小华(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检验科,广东 广州 510000)

随着社会环境及生活习惯改变,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升高,且趋于年轻化。 随着恶性肿瘤病情进展,疾病及治疗均会影响患者凝血功能,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影响患者预后[1]。 血栓会打破凝血与抗凝系统的平衡,使得多种有形成分在内皮细胞附着,致使血管壁狭窄、堵塞,进而造成血液循环障碍[2]。 在形成血栓的过程中,内皮细胞会合成或释放多种蛋白分子,被称为血栓分子标志物,检测血栓分子标志物变化对了解血栓形成状态有重要意义[3]。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纤溶酶-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lasmin plasmin inhibitor complex,PIC)、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等均为常见的血栓分子标志物,能够较好的反映血栓形成状态,对肿瘤血栓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均有较高价值[4-5]。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血栓分子标志物在恶性肿瘤患者中检测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至2021 年8 月我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60 例作为肿瘤组,其中男33 例、女27 例;年龄34~83(60.65±5.87)岁;体重42~81(67.31±3.49)kg;疾病类型:肝癌12 例、肺癌18 例、乳腺癌12 例、直肠癌9 例、结肠癌9 例。 另外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者60 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4 例、女26 例;年龄35~81(61.19±5.96)岁;体重43~83(67.81±3.69)kg。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所有恶性肿瘤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2)所有入选者近期均无外伤、感染史;(3)入选者意识清晰,能够配合进行相关检查;(4)研究对象均对本研究均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视听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或神经系统疾病者;(2)近1 个月内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3)恶性肿瘤患者预计生存期<6 个月;(4)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衰竭。

1.2 方法 所有入选者均检测血栓分子标志物,恶性肿瘤患者分别于化疗前、化疗1 个周期后进行检测。受检者在空腹状态下取3ml 静脉血,使用枸橼钠管抗凝,以4 000 r/min 速度离心,离心时间以10 min为宜,取血浆冻存待测。 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Partially activated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TT、FIB、D-二聚体(DDimer,D-D)使用全自动凝血仪(日本希森美康,型号:CS-5100 型)检测,TAT、PIC、TM 使用全自动免疫化学发光分析仪(日本希森美康,型号:HISCL5000型)检测,所有试剂均为产品配套试剂,检查步骤需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

1.3 临床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血栓分子标志物指标(APTT、TT、PT、FIB、D-D、TAT、PIC、TM)水平,另外比较恶性肿瘤组化疗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指标水平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栓分子标志物比较 肿瘤组患者APTT低于对照组,TT、PT、FIB、D-D、TAT、PIC、TM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血栓分子标志物比较(±s)

表1 两组血栓分子标志物比较(±s)

?

2.2 肿瘤组化疗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比较 肿瘤组患者化疗前后TM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APTT 高于化疗前,TT、PT、FIB、D-D、TAT、PIC 水平均低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肿瘤组患者化疗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比较(±s)

表2 肿瘤组患者化疗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比较(±s)

?

3 讨论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处于快速生长时期,可通过诱导分泌活性物质,使得凝血因子活化,还可分泌多种活性物质对抗凝纤溶系统进行抑制,由多途径破坏机体凝血与抗凝系统平衡[6]。 恶性肿瘤治疗期间,抗肿瘤治疗会导致凝血与抗凝血系统失衡加重,使患者出现高凝状态,而高凝状态又会加快肿瘤生长速度,形成恶性循环,加重患者病情,临床治疗较为困难[7]。 深入了解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状态变化,并积极制定预防及治疗措施,是预防血栓形成、改善预后的关键,利于改善患者预后[8]。

恶性肿瘤与凝血系统通过何种因素相互作用,血栓分子标志物是反映患者凝血状态变化的重要指标,监测其水平变化对评估患者病情有重要意义[9]。目前临床常见的血栓分子标志物包括APTT、TT、PT、FIB、D-D、TAT、PIC、TM,其中PT 为外源性凝血系统,能够准确反映血浆凝血因子水平,TT 为内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共同途径,两项指标延长提示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变化已过渡至晚期,病情处于进展阶段[10]。APTT 为内源性凝血系统,当其缩短表明血液已出现高凝状态。 FIB 为大分子蛋白质,主要由肝脏细胞合成分泌,可反映凝血功能,当其水平异常升高则血液出现高凝[10]。 D-D 是临床判断高凝状态的特异性标志物,属于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若异常升高提示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11]。 TAT 是由抗凝血酶与凝血酶1:1 结合而成,当其水平升高标志凝血系统活化,体内易生成大量凝血酶,早期诊断凝血功能异常灵敏度较高[12]。 PIC 对机体纤溶酶的激活状态能够较好反映,其水平能够评估总体纤溶系统活性。TM 是一种糖蛋白,主要存在于内皮细胞表面,其具备抗凝活性,也是反映内皮损伤的重要标志物,肿瘤细胞也会产生TM,当其水平异常升高提示肿瘤可能出现侵袭与转移,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13]。本研究结果显示,肿瘤组APTT 低于对照组,TT、PT、FIB、DD、TAT、PIC、TM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肿瘤组化疗前后TM 比较无明显差异;化疗后APTT 高于化疗前,TT、PT、FIB、D-D、TAT、PIC 水平均低于化疗前。表明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均会出现异常表达,化疗可改善大部分指标水平,监测血栓分子标志物变化在肿瘤进展及病情评估中有重要意义。APTT 缩短,TT、PT、FIB、D-D、TAT、PIC 水平升高,反映机体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栓形成风险增加,极易造成微循环障碍,影响疾病治疗及控制,使得患者预后较差[14]。对于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监测,尽早诊断患者伴发的血栓状态,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抗凝与抗纤溶药物,在减少血栓形成中意义重大[15]。

综上所述,恶性肿瘤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均会出现异常表达,化疗后大部分指标得到改善,加强血栓分子标志物变化监测可为肿瘤进展及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标志物血栓分子
《分子催化》征稿启事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
肿瘤标志物的认识误区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分清“红血栓”与“白血栓”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米和米中的危险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