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燕
内容摘要:每天30分钟的早读是语文朗读的重头戏,它不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朗读平台,其实也是日常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补充和延伸。但在实际中,很多学生对早读缺乏兴趣和激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寻求早读的有效途径,提高早读效率。为此,笔者针对学生早读存在的误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提高早读效率的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 早读 朗读
一、背景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总体目标上,它要求“初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课程理念上,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上,要求“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现代语感和初步的文言语感”。要很好地落实这种种目标,都离不开学生朗读实践的顺利展开。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每天45分钟的课堂教学能给学生提供的朗读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每天30分钟的早读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可很多情况下,很多学生对早读缺乏起码的激情和兴趣。而且,很多学生还缺乏最起码的语感和语文素养。所以,如何提高早读的效率,使它真正成为朗读的有效阵地,成了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早读的误区
每天30分钟的早读,教师往往根据教学进度先给学生安排一个笼统的早读任务,如背诵《出师表》、背诵《陈涉世家》等,然后就让学生自由朗读;接着教师就在教室巡视,矫正学生念错的字,激励不开口的学生开口朗读。整个过程教师很累,因为很多学生只在教师经过身边时稍微动一下嘴皮子;而学生也自很痛苦,因為真不想读。结果一个早读刚开始10分钟还有点声音,后来就变成稀稀拉拉的了,甚至了无声响了。30分钟结束,一篇《孟子·鱼我所欲也》连一段都不会背。
三、提高早读效率的策略,
(1)提高学生的朗读自信心。很多学生因为怕读错而选择了沉默,实际上就是自信心缺乏的一种表现。所以第一要素是要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敢于开口,敢于发出声音。所以教师平时对学生要多鼓励,而且这个鼓励是明确指向早读的。让学生慢慢克服不敢开口的缺点,逐步逐步张开口,读出声.,读大声.
(2)明确早读,尤其是朗读的意义。从学生的角度入手,让学生明白早读,尤其是朗读的意义,从而改变不正确的早读心理。
①朗读是语文学科本质的要求。语文是指“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叶圣陶语),而书面文字只是语言的静态符号,所以语文的本质归根结底就是口头语言。而语言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就是说只有以语音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意义符号才称得上是完整的语言。而事实上,汉语特有的音律美也只有在有声朗读中才能体现出来啊!尤其是古典诗歌——一首《蒹葭》,如果光有文字,只让我们看到了不停地重复,但是朗读起来,我们却能够感受到那种回环复沓的美。——所以有声朗读是语文语言本质的要求,是体现语文学科规律的教学活动。相反,没有声音的早读恰恰是对语文本质的偏离和违背。②朗读是培养学生美好情感有效途径。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情感教学,而良好的朗读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感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朗读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的体现。朗读不仅要求把文字材料准确地读出来,而且还要求注意语气、语调,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通过种种朗读技巧把包含在文字中的情感传达出来。同时,优美动听、富含感情的朗读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学生情感的陶冶和净化。③朗读是学生语感培养的重要手段。语感培养在语文教育中有特殊的作用与地位。夏丐尊就曾指出过:“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释作红色,‘夜’不但解释作‘昼’的反面吧。… …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意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首先就是让学生自己接触和感悟语言材料。而接触和感悟语言材料的起点和最有效途径大概就是朗读了。朗读是让躺着的文字以语音的形式“活”起来的一个过程。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一方面眼睛所感知的文字和耳朵听到的声音同时到达人的中枢神经,对大脑形成“物”的刺激;而另一方面在朗读过程中,大脑也发出信息,进行思考,指导学生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在这样一个交互的过程中,大脑皮层受到更直接、强烈的刺激,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的一种对语言比较直接、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我国古代的那些塾师们教授文章主要就是让学生们反复读,多读多背,结果学生们的语感都很强。
三、教师采用多种有效的策略
早读是一种有效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但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积极指导也是不能忽视的。
(1)早读内容丰富化,多安排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除了课文内容,让学生多朗读小说、散文等,允许、鼓励学生朗读优秀刊物上的优秀篇目。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让他们肯“敢”读起来,改变学生一声不吭的习惯。
(2)早读方式多样化。改变之前单调的自由朗读方式,多种形式穿插运用,调动学生积极性。师生齐读,营造一种声势,让那些不太肯“开口”的学生在这种大形势下跟上“队伍”前进;教师领读,给学生一种榜样的作用;学生跟读,聆听录音磁带中艺术家声情并茂的朗诵,然后学生跟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也可增强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感悟。在齐读营造声势、领读激励引导之后再实行自由朗读,估计效果会好很多。
另外依据罗杰斯的教学理论,单纯的自我选择容易使学生缺乏成就感和动力,所以在教学中引入一定的竞争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早读活动中,教师将学生分成一定的小组,小组内部各成员之间为竞争。这样可以促进小组内部各成员之间的相互督促与进步,从而激发他们的朗读实现。
(3)早读任务目标化。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基础知识和能力倾向各有差异的学生组成的学习集体(班级授课制),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精选和结构化。因此教师应该在早读实践中按照学生记忆水平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早读任务。比如同是背诵《出师表》,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分别要求背诵全文或段落,这样有利于目标的最终达成。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的早读状况有明显改进,学生对早读的兴趣有所增加,早读效率也提高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