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661/j.cnki.1672-3791.2111-5042-7281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逐渐转向信息化模式,并且成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经过专业人员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研究,教育资源新模式的建设涉及到多个主体,且形式多样结构复杂。了解到构建全新的教育资源模式,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该文首先分析“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的新特点,其次从几个方面深入探讨新模式建设的具体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资源 模式建设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4(b)-0000-00
New Mode of Educ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in the Era of Internet Plus
XING Qihao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Harbin,Heilongjiang Province,150001 China)
Abstract: In the Internet era, educational resources have gradually turned to the information mode, and become the core ele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rough the practical research of professionals and educator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model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volves multiple subjects, with diverse forms and complex structure. It is understood that building a new educational resource model is an important path to promote educational equity 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the era of "Internet plu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specific ways of building new models from several aspect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Internet; Educational resources; Mode construction; New mode
教育資源是教学过程中的组成要素,也是教育领域中的重点关注对象。从实施开放性教育资源开始一直到现在,建设共享性教育资源模式的工作实践一直都在持续进行。说明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推动教育公平化,实现教育均衡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看,同时也有助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尤其是对于部分欠发达区域而言,这项举措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的新特点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全部的机会重新汇集起来,从而出现知识回归的社会现象,也就说人们会不断去获取新知,然后再传播知识,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教育资源是承载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表现出全新的特点。
1.1互联网化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力之下,互联网更是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成为一项基础性设施。互联网是生产知识与汇集知识的重要阵地,每一位知识的学习者都可以作为网络环境中的节点,在网络空间中,教育资源的建设则需要以动态化形式循序渐进的进行。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让诸多社会人群的力量得到最大化的展现,以最常应用的微博、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举例,每一个社会独立个体都可以作为生产与传播信息资源的主体,共同组成网络中资源建设的动态化节点。
1.2生成性
在网络空间中,社会群体将智慧凝聚起来,共同展开创建资源、传播资源、分享资源的行为,打造出全新的资源建设模式。同时伴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生产、分享、交互行为都会被完整保存和记录下来,由这些行为与过程性信息共同打造出全新的资源形式,这也是突出了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的生成性特点。特别是在以抗疫阶段,生成性的特点更是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例如这期间大部分教师都是将教学的完整过程录制下来,作为教学储备资源,不仅是有效地避免脱离教学环节开发资源导致的不可操作性,更是真实具体的呈现出教学互动的过程,其教学内容也更为清晰明了。
1.3多元化
受到互联网+时代的影响,知识的体系结构内涵正在慢慢发生改变,不仅包含结构性、标准化的知识,动态化、境域化的内容也被纳入到知识体系中。因此教育资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符号形式的知识、人们积累到的专业经验、认知态度、过程性数据都会成为教育资源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教育资源的呈现模式也表现出多模式特点,有音频形式、图片形式、视频形式、文字形式、认知工具等。
1.4个性化
根据对回归知识观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认为术知识与教育资源已经不是群体共识的,学习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實际需求进行获取。所以教育资源的生成表现出显著的个体化特点,特别是具有生成性属性的资源,在实际应用中会较大程度上受到个体学习者自身价值观念、生活学习环境、文化背景等是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参与的用户通过相关工具的辅助采取互动的形式生成资源的行为,也体现出主体不同对教育资源建设的方式与途径也就不同,突出主体资源建设行为的个性化特点。相反在日后,任何教育资源的建设也要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目标作为资源建设的落脚点。
1.5智能化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下,各个平台在网络空间中可以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且相互贯通,也就说各个平台中的资源能够实现自动化整合,并做到动态化实时更新,打造全面的资源信息互动模式。另外,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可以针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以及个性偏好做出深入分析,进而为其推荐所需要的资源,建造出智能化的资源推荐模式。
2“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新模式建设的具体途径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属于一项创新性的网络教育,其本质是教育的结构的改变,因此也引发教育相关内容的一同变革。首先,课堂职能的改变,由传统的先教后学转变为现在的先学后教,让学生处于主动性汲取知识的状态,结果自身经验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其次,教学服务辅模式的改变,由教师的教育供给驱动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驱动。再次,社会共建,由社会中各类型的主体共同参与教育资源建设的各个环节中。最后,技术加持,这里的技术是大数据技术,让教育领域做出各项管理手段以及教育决策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也是基于这种系统性的变革,教育资源新模式建设也要以机制内容、服务方式、建设标准、权益保护这4个方面做为切入点,做出创新性调整,打造具有创新属性的服务型教育资源模式。
2.1建立资源共享构建机制
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受到学习方式、学习者需求、网络文化、技术手段等多种因素变革的共同作用力下,衍生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行为,并为其提供全新的建设指导方向以及建设机制,这也让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由以往的无序状态,慢慢转向以市场力量为主导的调价状态。具体而言就是从机构内部入手,扩大教育资源建设覆盖范围,树立明确的资源建设规则、以常态化持续化形式进行模式构建,最终让教育资源逐步迈进信息化领域中。
2.2多主体共同参与建设
教育资源的新模式建设需要通过多主体参与的方式来进行,包括政府、学校、教师、学生、企业等,这些主体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既是作为建设者的角色,同时也是参与者的角色,特别是学校、教师与学生群体,更是资源的使用者,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由以往的专业人员为主导,转向学校、教师、学生、专业人员共同完成模式构建。并且在次过程中教育资源的建设需要表现出下列特点。
第一,去中心化,资源建设的过程需要让全体教育资源的使用者共同参与协同完成。第二,使用者贡献,知识是处于动态化流通与传播状态的,所以资源使用者需要通过使用资源的过程,完成资源的整合与建设,资源使用者将自己使用过程中所生成的一系列数据,也要纳入到资源建设中的组成部分。第三,动态变化,资源建设的过程要确保开放式、动态化形式来进行,资源建设也要始终在学习者的现实性需求以及相关过程作为参考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的资源进化与资源再生。第四,将内容与过程数据充分结合,教育资源中不仅要具有知识与理论内容,更是要将过程性数据与资源服务纳入到建设体系中,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持续性更新。第五,资源服务数字化,教师以教学资源为基础开展教学与指导工作,将服务作为数字化资源的特殊形式,并准确记录下教学的具体过程,在后续加工为过程性资源,传播与分享到各个区域或者机构体系中,借助这些智力资源更好的推动社会服务模式的建设进程。
2.3完善技术手段
教育资源模式的假设是要一项具有难度的工程,需要借助先进智能的技术作为力量支撑。技术是开展教育的前提条件,让共享形式的资源模式成为可能。特别是伴随物联网、云计算、语义网等技术高速发展的驱动下,这些技术不仅在教育领域受到广泛应用,更是为资源汇集的自动化进行、资源内容的实时更新、资源对象的个性化推送提供了方式与路径的助力,让学习整的资源使用中获得良好的体验。不仅如此区块链技术、虚拟仿真技术都很好的突破了教育资源建设环节中的诸多短板问题,比如:最为严重的版权保护问题、运营成本问题、资源质量问题等。比如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性、不可伪造性等优势,可以从源头处解决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让网络空间中的教育资源保护工作投入有限的成本,就可以收获到显著效果。区块链技术具备的分布式储存、记录数据的特点,能够帮助学习者建立起具有高度信任度的资源分享机制,这也是对传统教育共享壁垒的一种突破,让各个资源建设主体可以快速建立起资源的对接。虚拟仿真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完成对学习环境的模拟性塑造,让学习者可以获得行为与环境的真实体验感,从而在情境中更好的探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2.4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完善的建设机制以及保障体系也是确保资源建设顺利进行的前提。首先是对建设机制加以创新,创新的机制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出多主体的参与行为积极性,是调节市场的主要基础,能够增强多主体更好的发挥协作力量。所以新模式的资源建设,需要针对各方面的动力机制以利益机制进行深刻的分析,让资源建设项目能够持续进行,质量能够稳步提升。同时加大机制建设中的资金投入,确保各项教育资源的配置以及各方面利益分配的合理性。积极与教育资源的使用主体、资源开发主体、其他利益群主体保持常态化沟通,打破模块分离的陈旧式子资源建设局面,打造出以实际应用为驱动、以政府力量为主导、以企业技术助力开发的全新的共享共建教育资源模式。
另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既需要政府方面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政策方面的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建立保障制度,可以让各个参与主体的自身权益受到应有的保护,推动教育资源的传播与共享活动,确保教育资源的流动性与质量,促进其实现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另外还需要针对资源建设者建立起对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此来强化资源开发者的共享热情,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与覆盖范围。
3结语
要想真正做好教育资源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工作,必要要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的制度与政策体系为前提,确保通过建设信息化的教育资源,提高社会各类群体对资源共享价值的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参与到资源建设中,持续补充多元化的优质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 王世斌.“互联网+”背景下的中职英语教学探索[J].现代職业教育,2021(46):210-211.
[2] 李曼宁.终身教育下高校创新创业学习资源库建设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21(10):10-13.
[3] 冯峰.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资源库建设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1,41(10):79-84.
[4] 徐蕾,王洁,江燕,等.上海市长宁区健康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与初步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21,37(8):764-767.
[5] 张琦.浅谈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区域化高校数字图书资源共享新模式——以重庆高校数字图书馆共需科目资源建设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20):92-94.
[6] 倪晓丰.依托“互联网+”模式构建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J].辽宁教育,2018(24):35-38.
基金项目:2020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多学科融合的特色在线教育资源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JGY20200613)。
作者简介:邢启昊(1988—),男,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主导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