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摘 要:现如今,我国教育事业有了质的飞跃,社会各界对教学质量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教育领域备受瞩目,该课程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途径,而优秀传统文化与该课程息息相关,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使学生产生更强的民族认同感,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避免学生的学习态度较为消极,促使教学质量更加理想,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本文主要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展开研究,希望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环境 文化氛围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8.030
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大力提倡并落实素质教育政策,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教育领域的重点工作,因此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自身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师生、家长等对该学科的重视度也有所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使学生成为一个品德优良的新时代人才,因此必须认真落实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而有优秀传统文化在该学科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还能够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热爱。但目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依旧有所欠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造成限制。
一、教材中挖掘传统文化内容
新课程理念具有积极意义,提倡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因此在今后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以现代化的教材理念为核心,将教材看作对话的范例,遵循着开放式的原则解读相应教材,教师不应始终停留在讲教材的层面,而是学会应用教材,使教材充分展现出自身作用,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实施合理整合工作,在具体教学中融入相应的教学资源。如果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应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分析教材的重点及难点,树立全新的教材观,尽可能彰显出教材的价值。首先,教师应分析教材中哪些内容与传统文化相关,分析传统文化的教育因素,将其分布在正文中,凭借自身的教育经验及专业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传统文化意识。其次,教师应以教材中无组织的传统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实施相应的组织与归类工作,围绕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思考。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较为丰富,在成语典故方面,教师应带领学生查明不同典故的真正内涵,了解各个成语典故的出处及特点;在传统经典方面,应对其释义产生清晰认识;在传统思想方面,应明确其起源、发展历程、作用等,学习过程中应开动脑筋不断思考,思考为何在教材中融入这些传统文化,分析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教学之间存在哪些契合度,了解内在关联,只有不断思考上述问题,才可以更好地应用这些素材。最后,教师应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因素的梳理工作,将此项工作提上日程,分析这些传统文化因素的相同点及不同点,明确哪些属于思想教育要素,哪些属于情感因素,做好学科寓德,确保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辅相成。
例如,在《走进社会生活》的教学中,经过梳理总结了该单元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分别是“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对于这些内容,能够纳入传统经典的范畴内,教师应为学生讲解这三处传统经典片段的背景、内涵等,告知学生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与教学内容存在哪些联系,如老子追求朴实无华的生活,国家各自封闭也是老子的愿望,这部分内容之所以引用老子的名言,主要是为了说明网络世界使人们的沟通更加便捷,这种沟通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倘若教师能够妥善处理这部分内容,不仅帮助学生回忆了经典,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还可以实现提升育人效果的目标。
二、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
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角度分析,教学场景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依据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教学场景,避免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面临着重重阻碍形成相应的价值诉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瑰宝,也是蕴藏了丰富情感及智慧的宝库。如果教师仅仅简单的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受到限制,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负面影响。此时,教师必须掌握合理构建学习场景的技巧,全面贯彻落实此项工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增添新的生机。所以教师应构建关于学习主题的场景,与传统文化素材息息相关,避免知识教学较为单调。
例如,在《“我”和“我们”》《共奏和谐乐章》以及《美好集体有我在》的教学中,这几课均以集体生活为核心,而中华传统美德在集体生活中有所体现如以礼待人、谦逊友好等。为了使学生形成较强的传统美德意识,帮助学生摒弃不良习惯,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场景:课前准备充足的糖果,但实际发放糖果时并不全都发放,而是发放总数的二分之一,但此环节结束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没分到糖果的同学分享自己的糖果,教师继续为那些愿意分享自己糖果的学生发放糖果,形成了和谐、融洽、友爱的氛围。教师应认真观察分糖果过程中学生的行为态度,了解学生与同伴分享糖果时的行为举止,从而讲授相关话题,以该场景为主题,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优点及不足。此时讲解能够使学生深刻意识到谦让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谦让除了是传统家庭美德之外,也是建设集体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形成教学中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通常而言,如果教师创设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那么教学效果将更加理想;如果教師没有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那么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提高对文化环境的重视度,在实际教学中创设积极的文化环境,分析哪些措施能够形成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将这些措施落到实际。在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以理论讲解为主,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文化氛围与文化环境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较为被动,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过高,无法全身心的投入课堂和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为了有效解决此问题,教师应将文化环境的创设工作纳入重要事程,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风气,以班级环境建设为载体,使其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机结合,并将文化资源作为主要手段,确保教学内容更加多样化,通过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摒弃以往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消极态度,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2EAE189F-53E7-40B4-AE3D-828A25B706D9
例如,教师应在课后时间开展文化节活动,鼓励学生单人或者与其他同伴上台表演节目,内容应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体现出自身学习生活中涉及的优秀传统文化,表达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与感悟,可以是小品展示、个人朗诵、传统文化舞蹈、工艺品制作等,当主题班会结束后,班级形成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学生获得了新的收获。
四、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传统文化节日相结合
目前,部分学校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模式依旧停留在早期阶段,教师的教育理念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实际教学与传统文化呈现分离状态,导致课堂教学氛围不够积极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而我国传统文化历经了历史的沉淀,自身的价值不断提升,是蕴藏着优秀文化理念的主要载体,传统文化节日的积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除了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之外,也能够避免学生的道德操守与相关要求不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其他科目存在一定差异性,应秉持着深层次的理念,倘若仅仅局限在浅显的层面,那么将导致学生的知识眼界较为狭窄。所以,教师应以现代化的视角进行教学,贯彻落实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中的工作,使学生及教师交流相关内容,共同探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内涵、魅力等,开启探究传统文化的道路,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与此课程的关系,使学生满腔热血的投入学习中。例如,《中国诗词大会》就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此节目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而且诗词的魅力也十分明显,这和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存在较大的相似度。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布置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的作业,鼓励学生及家长共同观看,分析《中国诗词大会》和道德与法治知识存在哪些共通之处,鼓励学生通过观看《中国诗词大会》学习更多知识,此方法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能够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有效帮助。
五、在导入环节渗透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导入环节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第一步骤,导入环节的好坏对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直接影响,良好的导入环节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新课学习中,传统文化素材与导入环节的融合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学习伴成长》的过程中,教师的导入环节可以通过“运用你的经验”中的“学习”二字完成。 为学生展现相应的课件后,细致讲解“学习”二字是如何出现的,即该词最早出自《礼记·月令》:“季夏之月,鹰乃学习。”引导学生分析人们在发明“学习”二字时的所感所想,理解想要体现的内涵。再如,在《青春有格》的教学中,有教师出示“言有物而行有格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随后提问学生:你是如何理解“格”字的?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将答案补充完整,帮助学生明确“格”的意思是规矩。教师继续提问:古人重视格的实际原因是什么?此时学生脑海里出现很多问号,教师引导学生以生活的视角思考此问题,联想生活实践的内涵、特点,就能够感悟到在美好的花季他们是自由的、是积极向上的,在美好的青春期,他们无须承担着生活压力,但在社会生活中依旧不可违反相应规则,必须将规则放在重要位置,从而导入了本课《青春有格》。上述两个导入都可以使学生对本课充满兴趣,找出初中生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本课学习中,促使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都呈现理想状态。
六、在评价中凸显传统文化因素
教学评价指标并不是单一的,其中一部分是评估学生是否与学习指标相一致,评估结果对教师而言属于参考重点,对评估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后,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模式。站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立场上来看,其评价方式较为多样,能够开展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体现在三点:其一为描述性评语,其二为成长记录,其三为考试。
例如,在描述性评语中,教师应分析哪些传统文化素材较为适宜,对此进行应用,如果想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善解人意、关爱他人的好孩子,可以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评语;如果想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时,可以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作为评语。从考试评价的角度分析,教师命制试题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应充分考虑到评价目标,对传统文化素材进行认真分析,避免选择不适宜的传统文化素材,避免学生始终面临着单一的考试情境,确保学生以轻松的心态来面对考试,不仅提高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也促使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出自身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意义深刻,是诸多教育要素的综合体。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逐渐体现在教育领域,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关联度日益提升,社会各界对其关注程度与日俱增,同时也成为教育领域一直追求的目标。因此,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应转变落后的教育思维及教学方法,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学习相关知识,了解不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重要性,分析其适合应用在哪个课程中,在相应的课程融入合适的传统文化,为学生讲述相应的典故,拓展教学范围,避免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较为空洞,使学生感受到理论学习也并不是枯燥的。此外,教师还应播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频,提问学生观看后的心得体会,为学生讲解和道德法治学习之间存在哪些联系,鼓励学生以文化视角学习相关内容,确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玉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思考》,《学周刊》2021年第24期。
[2] 俞正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渗透路径研究》,《考试周刊》2021年第10期。
[3] 张莉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分析——以“青春有格”为例》,《考试周刊》2020年第88期。
[4] 黃毅菁《小课堂·大文化·强自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年第5期。
[5] 商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思考和对策研究》,《科幻画报》2021年第5期。
[6] 唐月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敬畏生命〉一课教学为例》,《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年第6期。
[7] 李华英《更新教学理念·传承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思考》,《文理导航》2021年第2期。
[8] 万茹《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年第6期。2EAE189F-53E7-40B4-AE3D-828A25B706D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