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深入开展德育的策略探析

2022-06-01 18:13刘静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德育

刘静

摘 要:在小学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端正的品格,在生活与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道德与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德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情感体验获取,加强生活经历与感悟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深入融合德育是当前小学阶段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话题。本文结合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开展现状,分析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深入融合德育的具体措施,为全面提升小学德育水平,深化道德与法治课程水准提供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德育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8.029

在我国当前的小学教育背景下,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道德与法治课程入手,加强教学上的社会实践联系性是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目标。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的德育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难以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价值,在德育方面缺乏生活经验与社会实践任务之间的紧密联系。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工作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准则

根据我国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的相关要求指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充分以“多学科协同作用”为核心目标,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全面加强学科上的道德教育水平,结合学生的层次与学习能力,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挖掘与德育相关的教学资源,积极开拓新的教学方法。学校方面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文化,利用班会、少先队等活动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水平。此外,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结合各个学年段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生活感悟,采用创新化的教学方式,根本上实现道德与法治的全面融合与相互促进。

(二)课程标准

根据我国道德与法治的相关标准指出,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分阶段的教学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不能仅仅依托课堂教学开展,而应该在生活与学习中实现育人的目标,改变传统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在课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延伸到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各个阶段,在家庭、社区、学校中实现德育与其他学科的全面整合,尽可能提升道德与法治的全面渗透,让其中包含的德育目标具有更加开放化的特点,形成多元化的体验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充分结合实际情况执行个性化的创意表现,最大化提升小学阶段的德育水平。

俄罗斯著名的教育学家、道德哲学家德罗布吉尼斯认为:道德的教育并不是存在于教学活动中,而应该是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成长环境。因此,德育本身并不仅仅存在于某个特定的教学领域,而是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实现深度融合。小学阶段的德育应该充分贯彻该理论,尽可能加强德育的延伸与拓展,实现德育与各类学科的融合,达到高效的教学目标。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工作融合的价值

(一)让学生有信念、懂法治

学校通过具体的途径将道德与法治实现德育融合的情况下,可以将传统的“知性教育”转变为全新的“生活德育”,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生活类的教育能够起到更佳的教学效果,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形式也能够转变为对应的课程资源,从而促进学生在生活中了解道德与法治的根本含义,让学生实现情感体验与生活经验在一定程度上的全面融合,培养具有法治观念与综合道德素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德育之间的独立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动力并不强,并且道德与法治考核标准并不严格,导致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不高。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深度不断提升,但是其对应的课程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道德与法治中融合德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课程内容的丰富度,通过典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的践行下实现德育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從而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深刻认识事物发展的具体规律,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对应的现实问题,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很大程度上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为品性、学习能力

道德与法治中融入德育,传统的教学体系会发生较大程度上的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会从根本上发生转变,教师在封闭的课堂环境下,难以对各类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发掘与应用,使得课程的教学活动无法融入更多的教学形式。在道德与法治中融合德育,教师需要在备课阶段寻找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共同点,从而能够有效加强实际课程教学质量,尤其是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要求下,教师必须对目前的教学情况进行审视,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加强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制定新型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效果。此外,考虑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道德与法治中的内容较为枯燥,需要学生进行反复记忆与重温才能够对知识点有着更加深刻的掌握,该类学习方式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作为支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效率的全面提升。此外,学生在死记硬背的过程中,教学重点的把握度不高,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远远不足。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有效改善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全面融合下,深度挖掘生活与学习中德育知识的素材,从而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最优学习方法。一般而言,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态度并不积极,但是在融合德育之后,课程内容丰富度提升,学生学习的体验感增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教学的育人效果。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德育的具体措施

(一)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德育活动目标的一致

为了全面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的修养,具体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可以以主题的形式开展,按照当前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知识点内容来看,具体主题可以划分为:学校生活、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国家、社区、世界,教师在道德与法治中融合德育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上述主题的知识点内容,为了充分加强学生的体验感,可以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性,并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根本上实现学生自我发展与全面提高,最大化达成道德与法治和德育目标的高度统一。例如,在选择《我们的学校生活》这一主题作为德育与道德与法治融合的教学形式时,学校可以举办“开放日”的活动,让学生结合活动要求具体划分为记者、绘画、参观等小团体,以分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对学校生活进行调查,可以通过对学校组织机构、部分负责人、荣誉墙、教学成果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学校的基本机构与环境,将校园的全貌以更加全面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活动结束之后,学生可以分小组撰写汇报记录以及相关总结,并在第二天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进行发言,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学校的直观感受,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与亲切感。再如,在《国家》这一主题中,学校可以开展“民俗民风日”的相关活动,让学生参与社区组织的特色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社会上的凝聚力。此外,也可以开展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关于党的历史、党的代表人物事迹等,通过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内容制作,让学生亲身去调查和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爱国与爱党之间的潜在联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升德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发自内心了解并接受实践类的德育形式,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2EAE189F-53E7-40B4-AE3D-828A25B706D9

(二)建立“三位一体”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德育

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德育在本质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小学教育而言,生活的本质就是教育的宏观体现,学校是学生观察社会的重要窗口,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应该结合生活与课堂共同构建,在体验的实践活动中,挖掘生活中关于道德与法治以及德育的素材内容,从而在此基础上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为一体的道德与法治模式。具体而言,在道德与法治中融合德育应该充分优化课堂的教育形式,构建多样化的家校共育途径,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知识,在生活中践行道德与法治的具体要求,不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意识形态。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措施如下:

1.创建德育实践基地

学校可以针对教学实际情况,与各类社区机构、事业单位形成紧密的合作与交流,构建学校德育实践教学基地,主要面向法院、戒毒所、养老院、社区、博物馆、少年宫等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让学生能够深入到线下课堂环境下,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基地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开展深入的社会宣传、社会服务形式,让学生亲身接触生活中存在的德育资源,在现实环境下得到锻炼,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储备。例如,在教学《社会与历史》这一主题的过程中,通过参观博物馆的方式进行,教师带领学生在当地的博物馆参观对应的文物,了解区域历史,开展“寻找、品味”的历史专题活动,在博物馆解说员的带领之下,学生们可以参观地区的展厅,欣赏各类的文物作品,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生活地区的历史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明确长期发展以来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从而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感情,让学生具有更高的责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不断践行守护城市的职责,达成德育的最终目标。

2.创建家校互动课堂

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与沉淀,仅仅依靠学校开展道德与法治和德育难以达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学校需要主动构建家校共育的形式,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德育在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发挥出对应的现实作用。学生在家庭内度过的时间最长,家长需要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的带头作用,让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从课堂延伸到家庭,从而最大化提升德育的水平。家校共育的教学形式核心在于家庭与学校的联动,教师可以在家长会上与家长沟通,明确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庭里的德育教师,形成学生带动家长,家长指导学生的共育形式,形成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德育模式。例如,在《家庭》为主题的德育中,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不足,难以体会到家长工作与生活上的艰辛,可以组织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教学体验活动,在当日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买菜、做饭、做家务的工作,家长需要给予学生在活动当天绝对的自主权,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逐漸从兴奋到后面的劳累与艰苦,在体验的过程中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而了解当前生活的不易,了解家长对自己深深地爱,学生在该过程中能够加深生活认识与精力,明白感恩父母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尊重家长,达成良好的家庭德育效果,最大程度实现学生思想与道德品质的提高,从而达到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育目标。

(三)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德育

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目标不仅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更多的是让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事情的多变性,从而让学生了解生活场景下事物发展的不可控性。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德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教材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性。大部分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认为教材中的知识就是权威,教材中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德育的目的之一就在于让学生了解学习与实际之间的偏差,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德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生活实际情况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够接受并全面了解德育的本质内涵。

例如,在《我们的好朋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实际生活体验中可能存在的场景,让班级内的学生把自己学校之外的朋友介绍给同学认识,与同学介绍朋友的优点与性格。在学生们分享之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讨论友谊的特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告诉学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友谊。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改善教材知识内容复杂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了解在真实生活中获得真实友谊的具体措施,从而达成德育的目标。

综上所述,当前教师需要积极主动投入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中,让学生深入了解生活的本质,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高效的课程教学目标。学校开展德育活动应该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充分明确以德育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加强“立德树人”的构建,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德育的深度融合,最大化提升小学阶段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聪《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校德育工作融合的实践》,《广西教育》2019年第21期。

[2] 万希燕《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第20期。

[3] 李桐《小学一年级教师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调查研究》,聊城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4] 丁志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小学时代》2020年第16期。

[5] 王晓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德育策略》,《吉林教育》2020年第28期。2EAE189F-53E7-40B4-AE3D-828A25B706D9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